• 省选择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首页> 动态展示> 旅游

长沙江背镇:村村有表演,户户出节目

发布时间:Sat Mar 02 09:02:18 GMT+08:00 2019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

1.jpg

江背镇印山湖风光


2.jpg

书法展吸引不少观众。


3.jpg

江背镇的村民春节联欢晚会


4.jpg

江背镇文化中心外景 均为资料图片


“很精彩,又热闹,又接地气,看得我眼睛都移不开了。”今年春节期间,江背镇湘阴港村村民对湘阴港村咀上屋组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大加赞赏——虽然艺术节上表演的不是什么大牌明星,也没有什么大场面,节目都是村民自制的。


“我们做文化工作,就是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政府搭台,群众唱戏,让村民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江背镇副镇长余娟介绍。近年来,江背镇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迅速,吸引了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文艺的种子从镇传播到村,再传播到组,今年春节,该镇就有4个村组自制了组级春晚,成为乡村里的一道道靓丽文化风景。


打造首家乡镇演艺中心,自创赛事品牌在20省市举办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这首《浏阳河》闻名遐迩,熟悉的旋律穿过几代人的岁月。然而,浏阳河这九道弯的具体位置都在哪里?恐怕很多人就说不上来了。其实,这浏阳河的第一道弯,有一部分就在长沙县的江背镇。


江背地处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距省会长沙城区和铁路枢纽株洲市各只有30公里,离黄花国际机场仅10公里。九曲浏阳河从大围山蜿蜒向西,从浏阳镇头镇流入长沙县江背镇,在湘阴港村和金洲村转了两个身,“一渡两河三上岸,四洲五里六筒车”的奇景,就在这个号称“浏阳河下游第一大湾”上。


江背镇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孕育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熊瑾玎,培养了著名作家柯蓝。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享誉全省,每到春天,无边无际的油菜花海灿烂夺目;波光粼粼的印山湖,宛如嵌入江背的一颗明珠。


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就醉心于江背印山湖的美景,流连忘返。乾隆当时贪恋湖光还犯了一个错误,在这里遗失了一枚重要的大印,“乾隆寻印”的传说由此流传至今。


乾隆当年丢没丢印,现已无从考证,不过一张乾隆年间的地契原件至今仍保存在江背镇文化中心的二楼。“这是我探访十里八乡收集到的,这张乾隆年间的地契距今已有300多年。”江背镇文化站站长陈恭森介绍。在这张地契旁边,还有嘉庆、光绪、宣统年间的三张地契,都是承载江背悠久历史的重要文物。


与这些地契比邻而居的,是最近一届江背镇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以及镇文联成员的书法作品。江背镇文化中心是群众文艺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之地,里面设有文联活动中心、舞蹈教室、图书馆等设施。当然,它还有一广为人知的名字——金音演艺中心。


2011年初,江背镇对文化中心内7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进行整体装修。恰好镇内有一家成立于1993年的长沙金音演艺集团,在全县各乡镇累计演出超过2000场次,在群众中保持了极好的口碑。两者一拍即合,江背镇吸引民营资本200万元,引入了金音演艺集团进驻,成立了全省首家乡镇演艺中心。时至今日,其演出场所之宽敞、音响设备之先进,仍是全省乡镇中首屈一指的。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绚烂的灯光下,身着七彩舞衣的演员翩翩起舞,悠扬的乐声在大厅里回荡。头戴宰相纱帽,手捧如意,身着大红蟒袍,足蹬元宝,一把红色长须垂至胸前,这是迎春送福的财神爷。“风是顺帆风,绿了柳树梢,雨是及时雨,润了红枝娇。风雨中掀起了大开发的潮,风雨中宽敞了奔小康的道……”这是口若悬河的快板艺人。


“演艺中心建成伊始,我们每一周都要演两场。如今,每个村每个组自发的文艺表演增多了,我们也保持着一月两次的演出频率。”陈恭森介绍说,每到演出之日,固定座位近700个的演艺中心挤得满满当当,甚至每每要加座,才能容纳下观众对文化艺术的热情。


金音演艺中心还吸引着各地的大咖明星,湖南本土知名笑星周卫星、何晶晶,全国知名歌手春雷都曾在此演出过。


依托演艺中心的优良硬件设施,江背镇还开创了一个知名赛事品牌——中国(湖南)金音杯歌手大赛。截至2018年,该赛事已成功举办5届。5年来,该赛事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市成功举办,累计达到3万名参赛者,成为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尤其是农村声乐发展的重要平台,被誉为“中国乡村音乐盛会”。该赛事还邀请到了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快乐男声”毛不易出席现场活动。


设立“长沙快板传习所”,“快板王”传承非遗文化


在江背社区的一间小礼堂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书“长沙快板传习所”。据称,这是长沙首家快板传习所,“长沙快板王”熊梦鹤在此授课。传习所自2015年开办以来,已培养了六七十名学生。


“长沙快板”早年叫做“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而来的,它与“莲花落”一样,起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演唱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没发迹时,就这样干过。而长沙最早关于快板艺人的书面记载,来自于清朝的《坦园文录》,其作者、清代戏剧理论家杨恩寿写道:街头艺人张跛子 “以板鼓唱道情”“惟妙惟肖”。过去的长沙快板是长沙地方艺人们沿街卖艺时,经常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擅长随编随唱,宣传自己的见解,抒发感情。从编、演到传唱,十分迅速。


长沙快板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二是“撂地”卖艺,后来,在艺名“开口笑”的欧德林先生手上,长沙快板也登上大雅之堂——在舞台演出了。1958年,欧德林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获得了奖励。而熊梦鹤正是师从欧德林,是长沙快板的第三代传人。经过15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长沙快板可归纳为闪板、赶板、跺板等多种板式。闪板句子紧凑,起伏跳跃,说唱兼备,气口轻松,字巧句俏,是长沙快板的基本演唱方式。跺板与赶板的演唱效果基本相似,但赶板是一板一眼,眼起板落,而跺板则是一字一板,板起板落,节奏更加铿锵有力,情绪更加激昂,泼辣火爆。


“长沙快板更流行的区域本来就在湘江南岸,南边要比北边更受欢迎些。” 熊梦鹤称。而江背镇正属于湘江南岸的范畴。当时流行一时的《打老鼠》成了名段,《桃李催春》还曾晋京演出。


“我们创立传习所,就是要让濒临消失的长沙快板活过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陈恭森告诉记者,该镇长沙快板文化氛围浓厚,传习所成立后,爱好者都可免费报名学习,按季定期开班。不但十里八乡的农民纷至沓来,连长沙城区的爱好者也不顾路途遥远,开车来学艺。


熊梦鹤收徒弟,更看重创作能力,“我挑弟子,要能自己创作,自己写段子。”他本人也笔耕不辍,自己要求每月要创作一个段子。熊梦鹤和弟子如今创作的题材,也不仅限于乡土故事,而是紧跟时代,发时代之音:长沙为治理湘江推行“河长制”,他就以此为题,写就了一个段子;长沙打响“蓝天保卫战”,弟子们便以此为题,积极创作;最近,熊梦鹤新创作了一个段子,正是调侃如今痴迷手机的“低头族”。


近年来,熊梦鹤培养的弟子也渐成气候,陈敢、刘自力本是附近的村民,两人创作了不少快板好段子,还输送到县市进行了表演。


村村有表演,户户出节目,自制晚会“竞争上台”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今年正月初一晚7时,在江背镇的和美乡村文化广场上,就上演了一台由乡亲们自己举办的迎春晚会,吸引了上千村民欢聚一堂。上至满脸皱纹的老人,下至稚气未脱的孩子,都毫不怯场地登台表演,上面那段诗朗诵正是来自一名5岁的儿童。


晚会伊始,便是一场热闹喜庆的舞狮迎春接福,开场舞《开门红》拉开了晚会的序幕,诗朗诵、武术、舞蹈、独唱、长沙快板、花鼓戏选段、古筝弹奏及传统书法现场书写等精彩节目粉墨登场,每一个都是由村民自编自演。一个个既接地气又不失艺术水准的节目轮番登场,一场喜迎新中国七十华诞的新春文化盛宴精彩上演。大家在欢歌笑语中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在江背镇,不止镇上有春晚,村里有春晚,连组一级也有春晚。今年过年期间,咀上屋、宋家坪等四个组就上演了精彩的春晚。


村民的表演热情高涨,常常出现排演节目太多,晚会时长有限,大家都争着登台。怎么办?只好“竞争上台”。


陈恭森讲起了一件趣事,当地有一个村要搞一台文艺晚会,一合计,有20多个节目,一台晚会排不下。当地村民都觉得自己的节目不错,谁也说服不了谁。没办法,他们只好到镇文化站找专家当评委,先搞了一场预演,按照打分“录取”。最后,陈恭森和同事好不容易从20多个节目中选出了17个。就这,还有不少落选者想要走后门。


如今,江背镇是村村有节目、组组有演出,在县里注册的村级艺术团就有5个。2015年,江背镇设立了湖南省首家镇级文联,下设作家、摄影、收藏、书法美术4个协会和金音艺术团,辐射人群涵盖各个年龄段。


而原来端坐在麻将桌前的村民也发生了变化,陈恭森说,以往大家干完农活就往牌桌上一坐,现在,邻里们都觉得打麻将没意思了,表演节目好玩得多。登台让大家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


余娟告诉记者:“我们把移风易俗等主题融入到文艺表演里,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


打造线上+线下平台,微电影、公众号获奖励


在江背镇五美社区上高冲,有一座新建的校舍,这里原本是现代著名作家柯蓝的老家。


柯蓝,1920年生,原名唐一正。现代著名作家,生前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北京《求是》杂志社编审、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务。其创作的小说《三打铜锣》被改编成花鼓戏《打铜锣》在湖南传唱至今;成名作散文诗《早霞短笛》为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争相传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撰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章回体描述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赞扬;撰写了中国唯一一部反映延安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说起“柯蓝”的笔名,还有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一次日本飞机轰炸,唐一正所在的学兵队队长负伤了,他被派护送队长到前方医院就医。当时,医院里有一位漂亮的女卫生员,叫柯蓝。唐一正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与小护士柯蓝产生了感情。到队长伤愈之后,唐想留在医院里,可组织上不同意,要求他回前线。美丽的女孩柯蓝舍不得唐一正离去,于是随同唐一正去前线抗日。两人当时想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再去考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深造,完成共同的心愿。随后不久,柯蓝在一次掩护伤病员转移时遭到日寇伏击,身中8枪,生命垂危之际还大声喊着唐一正的名字。唐一正为了继续恋人的未竟事业,考上了鲁迅艺术学院。为纪念这位美丽而英勇的恋人,1939年,唐一正向组织正式申请改名为柯蓝,一直沿用到他去世。


柯蓝一生著作等身,不少作品被搬上了银幕荧屏,其剧本《铁窗烈火》获首届电影百花奖;散文《空谷回声》被改编成电影《黄土地》,获国际大奖;与夫人王文秋合作的《秋收起义》,后改名《风雨潇潇》拍成了电视剧。由此可见,在江背镇,历来有文艺作品改编影视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江背镇与长沙县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到底脱贫不脱贫》《惊涛骇浪见河长》等多期微电影,宣传十九大精神、移风易俗等内容,获得市级奖项。据悉,包括以上作品在内,江背镇欲拍摄10部微电影。


除了微电影,江背镇还努力拥抱新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的文化平台。2016年1月,江背镇党委开通了“多彩江背”微信公众号,在运营团队不断努力下,公众号的板块和内容不断完善,从服务群众的政务板块到宣传政策的信息板块,还有“江背力量”“江背大戏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专栏,都在讲述着江背的点滴变化。


每天,点开“多彩江背”公众号看看身边新鲜事,已成为江背镇阳雀新村村民张思晓的日常。“关注了‘多彩江背’以后,我每天都会看上面更新的信息。里面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主人公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像那个建立民俗馆的陈志群,就是我们村的。以前从来不知道我们江背原来也有这么多精彩故事。”


近日,长沙市发布“2018年长沙市政务微信评选”结果,“多彩江背”是唯一获评“十佳区县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乡镇公众号。

全部评论
我要评分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 - 899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