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选择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首页> 动态展示> 文化

莲城绝活丨湘潭传统舞蹈

发布时间:Tue Dec 14 09:09:00 GMT+08:00 2021来源:湘潭市群众艺术馆编辑:湘潭市群众艺术馆

编者按


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湘潭人民创造了绚烂多姿的文化,练就了令人赞叹的绝活。火龙灯在星空下舞出火树银花,精致的米雕技艺让人惊叹不已,湘潭炭精粉画里包罗万象,不同地域的山歌传递着淳朴的乡情……这些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鲜活地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构成了湘潭记忆中的一抹抹亮色。


光阴无声地诉说着各色故事,这些民间文化艺术不惧时间的流逝,始终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并代代传承着。即日起,本报推出《莲城绝活》系列报道,聚焦传统舞蹈、音乐、美术、戏剧、技艺、体育等不同领域的湘潭绝技绝活,一起去感受那份乡愁,感知脚下这片土地的力量。


downLoad-20211213095353

钱继明表演打油鼓舞。(记者 罗韬 摄)


打油鼓舞:鼓舞湘江 走向大众


“咚咚咚……”循着阵阵鼓声望去,我们见到了一个点缀有豹头的鼓,舞者抡起两根鼓槌,一边起舞一边击鼓。


他时而跃过鼓面,时而左右游走,时而在手部动作上演出许多花样,随着舞蹈动作的不断变换,鼓槌与鼓面碰撞出不同声响,那舞姿和眼神里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故事。第二段舞蹈更为激烈,紧凑的鼓声、起伏的节奏、粗犷的动作,给人以威武猛烈之感,让人的情感和思绪跟着飞扬起来。


这是仅在湘潭一代流传的一种舞蹈——打油鼓舞,也是湘潭新晋的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 色


12月9日上午,在福星中路湘潭千年油鼓(舞)展览馆,打油鼓舞第十代传承人钱继明正在为一群客人介绍打油鼓舞的故事。说着,他情不自禁表演起来,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打油鼓舞是中国少见的单面鼓舞表演形式,很有特色。”钱继明自豪地说。


油鼓是倒扣起来的,用木制成斗形、上小下大的圆桶,只有上端一面蒙上了鼓皮,下端用方木制成Ⅱ形底架,鼓身与鼓面分别刻画有龙、豹等图案,它并没有严格的尺寸、规格,只要便于打击即可。在我们的印象中,打鼓表演中最重要的是鼓声带来的震撼,湘潭打油鼓舞则以舞蹈带动鼓点,但舞蹈始终以鼓为核心,鼓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因为打油鼓舞的独特魅力,它被收录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度弥补了湘潭民俗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的空白。


当我们追溯湘潭历史时会发现,“打油鼓”经常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钱继明介绍,明万历年间,湘潭修建高峰楼时,就邀请了湘潭县城巫师黄明德率众人打着油鼓驱魔降妖,以保世代平安。在明清时期的农历五月二十八日城隍庙迎神赛会时,原湘潭县政府附近也有打油鼓表演。近300年来,在岳塘区东坪镇、下摄司、竹埠港,高新区马家河,雨湖区窑湾、宋家桥、唐兴桥等地,人们会在端午节赛龙舟时以打油鼓舞呐喊助威。


渊 源


钱继明的精彩表演,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可大家好奇的是,为什么称之为“油鼓”?“打油鼓舞是湘潭地区独有的一种祭祀舞蹈。”钱继明的一番话,将大家带到了另一个故事中。


湘潭地处湘水之滨,古属楚地,巫风盛行,民间常有巫师以舞降神为民祈福,以及用烧“油火”的方法驱除所谓精灵鬼怪的现象。钱继明从湘潭县志和“打油鼓”相关历史记载中了解到,湘潭打油鼓源于古代巫风,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或更久远,那时,巫师们将燃烧了49天的油桶翻过来,摆放在空旷的祭台上作法祈福。而民间对于“油鼓”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鼓身似古代盛油容器而得名,另一说是因舞蹈时须烧“油火”而得名。


钱继明认为,湘潭打油鼓源于古代巫风,更重要的是源于其舞姿舞具和装饰特点。打油鼓舞表演中有着丰富的舞蹈动作,仿佛是一名巫师在“梳头”“洗脸”“照镜”“理鬓”“贴花”“点珠”“开弓”等,这些也彰显着其与古代巫风的“血缘”关系。


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湘潭打油鼓舞产生了3个不同派别。钱继明表演的第一段舞蹈被称之为“巡案派”,也就是以湘潭城隍庙祭祀、老君庙会、祭孔等“文”场居多。被称之为“巫派”的打油鼓舞需由四人完成,其中两人抬鼓,一人击鼓舞蹈,另有一人在前方扮演作法的巫师。


钱继明表演更为激烈的第二段舞蹈被称之为“龙舟派”。相传在很久以前,湘潭街上挑油的挑夫练就了一身好身膀,他们在一次端午节龙舟竞赛中获胜,便将油桶倒过来敲打底部,并随着鼓点跳起奔放粗犷的舞蹈,威武无比。来年,他们将一些音色好的油桶用水牛皮蒙起来做鼓,每到端午节就打着油鼓鼓舞士气。


传 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湘潭打油鼓舞沉寂了。


钱继明介绍,湘潭油鼓舞应该是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晚清民国时期的动乱对这项民间艺术的传承产生了冲击,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湘潭油鼓舞几乎难觅踪迹。10多年前,自幼爱好文艺的钱继明接触到打油鼓舞之后,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他辗转寻找并拜传承人为师,为挖掘、整理湘潭油鼓舞相关资料做了大量工作。

如今,湘潭打油鼓舞又以“常客”的姿态出现在众人视野中。钱继明先后在福星路、锦源广场附近办起了油鼓(舞)展示中心,市民朋友可以近距离了解湘潭打油鼓舞。


钱继明是湘潭市广场舞协会负责人,近年来他依托协会优势,大力推广湘潭打油鼓舞。在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岳塘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地,钱继明以公益课堂的方式教广大市民学打油鼓舞,他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让其更有利于全民健身。


打油鼓舞还走进了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金庭学校等10余所学校。湖南科技大学开发了一款App,打油鼓舞就是其中的一项精品课程,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关注。


2020年8月8日,加拿大国际青少年舞蹈大赛非洲原生态鼓舞与湘潭打油鼓舞开展了精彩的网络直播对垒,两者的梦幻联动,昭示着湘潭打油鼓舞正在走向世界。


downLoad-20211213095323

竹埠村村民舞起火龙舞。(记者 罗韬 摄)

湘潭火龙舞:一簇星火中的龙舞传承


“每年正月十五和六月初六的夜晚,竹埠村锣鼓喧天,一条‘火龙’穿梭游弋在乡间小径和田间地头,时而上下翻腾,时而回首摆尾,引得村民们阵阵欢呼。”在湘潭火龙舞第七代传承人尹国军的描述下,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湘潭火龙舞是流传于岳塘区荷塘街道竹埠村一带的特色龙舞,已有140多年历史,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神灯下凡保五谷,神狮下凡保太平”,古人对此深信不疑。“以前没有化肥农药,农民都是看天吃饭。大家认为狮和龙都是祥瑞之物,龙本事之大,呼风唤雨不在话下,竹埠村村民就用舞‘火龙’祈福五谷丰登,平安祥瑞。”尹国军说。


杀一只雄鸡,倒一碗烈酒,加入几滴鸡血,舞龙者一饮而尽,这个仪式称为“起猖”,是火龙舞仪式的开始,为的是让“猖”劲更足,灯火更亮……湘潭火龙舞由“起猖”“出山”“入户”“收猖”等一套完整的程式组成。“这其中最受村民欢迎的非‘入户’莫属。”尹国军说,每逢正月十五,舞龙队会挨家挨户舞龙,把“火龙”的祥瑞之气送进村民家,希望神明能庇佑村民家庭吉祥平安、幸福美满。村民们自然是热情相迎,早早备好红枣、糖果来招呼舞龙队员,再相互报上几句吉祥话,以示敬意。


“舞龙队每进一户人家,就要换一套样式,村民才会百看不厌。”尹国军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里的视频。视频中的“火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每一节内部都点有油纸捻子的龙灯。只见舞龙者上下挥舞着龙把子向外呈波浪状散开,首尾相接,左旋右转。尹国军介绍,这套舞蹈动作是由“九牛推礳”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来,寓意团团圆圆。除此之外,火龙舞还融合了“摇钱树”“满堂红”“仙人打”“四郎回国”“双龙出洞”等72个民间故事。


令人惊讶的是,舞龙动作复杂,但龙把子里的火种却能持久燃烧。“老祖宗智慧无穷,几经改进,研究出了一种由特定比例的盐水、明矾、硫磺等材料构成的油纸捻子,防风防水,还能驱虫。”尹国军道出了其中的玄机。



downLoad-20211213095334

竹埠村村民舞起火龙舞。(记者 罗韬 摄)


尹国军的父亲是湘潭火龙舞第四代传承人,在耳濡目染中,他从小就对火龙舞情有独钟。他8岁开始耍龙,起先玩一玩龙珠,后来就跟着叔公“上把子”舞龙。这一舞,便是30多年。“龙灯交给你了,一定不能败掉!”前辈对他的厚望他不敢辜负,更不能辜负。多年来,火龙舞队从挑选苗子到日常训练,从丰富内容到创新形式,他都亲力亲为,只为实现让“火龙”腾飞在中华大地的梦想。这些努力没有白费,湘潭火龙舞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成了竹埠村一张耀眼的名片。


然而,湘潭火龙舞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近年来,为传承火龙舞,尹国军从非遗文化进课堂入手,向学生传授表演技巧。“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入到舞龙队伍中来。”这是尹国军和所有火龙舞爱好者的梦想。


龙把子里的一簇星火不灭,燃烧的是信仰与热爱,传承的是精神和文化。


downLoad-20211213095344

谭光明与妻子张利珍表演湘潭虾舞。(记者 罗韬 摄)


湘潭虾舞:源于水运的民间艺术


在湘潭市十八总,73岁的谭光明和74岁的张利珍夫妇是当地的名人,因为他们会舞虾。谭光明和老伴都是湘潭市水运总公司职工,老伴还是他的舞虾老师。“今天你们又要去舞虾咯?”这不,12月10日一大早,谭光明、张利珍穿上表演服、带上“虾子”出门时,邻居们都热情地跟他们打起招呼来。


这“虾子”并不是作为食物的虾子,而是一种表演道具。“虾子”长约1.2米,以细铁丝为骨架,通体布满黄、绿两色相间的“鳞片”,其间点缀了电子灯光,“虾头”和“虾尾”下方各有一根细长的把手。当两位舞虾人各持把手舞动时,原本没有生命的虾子瞬间活了起来,若是在深邃的夜幕中,闪烁的灯光更能增添几分趣味。这,便是湘潭虾舞。


湘潭虾舞是流传于水运行业的一种民间舞蹈,至今仍保留着宋代以来的舞虾传统。虾舞有四套舞蹈动作,其表演形式为载歌载舞,配乐祝赞词由喊唱者自由发挥,以方言顺口溜的方式表现,音乐则来自本地花鼓戏曲调,为湘潭市级非遗项目。


这天,趁着天气晴好,谭光明和张利珍来到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为大家表演舞虾。“这是‘雪花盖顶’,这是‘枯树盘根’,这是‘珠联璧合’,这是‘玉带缠腰’……”他们一边表演一边解说着。


只见两位老人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虾头”起主导作用,引着“虾尾”展现出各种姿态。“虾子”一会在他们头顶跳跃,一会在他们腰间嬉戏,一会“游”到了地面,两位老人顺势轻轻跃起。我们跃跃欲试,可不是被“虾子”打到头,就是发现“虾子”顺不过来。


说起最初舞虾,张利珍的记忆回到了小时候。


因哥哥曾是水运公司跑船的船夫,张利珍与水运结下了深厚的缘分。那时,大年初三至正月十五,水运船只上总能看到精彩的传统表演,火流星、彩龙舟、蚌壳精、笑哈哈等让人目不暇接,其中的虾舞最吸引张利珍。趁着表演人员休息时,张利珍拿起“虾子”舞起来,渐渐学会了舞虾。


“她怀孕七八个月了还要舞虾,我最初为了保护她而舞虾,后来也喜欢上了这项民间艺术。”谭光明回忆,自己的小女儿于1978年农历二月出生,那年元宵节,妻子还挺着大肚子舞虾,任凭家人劝说也无法阻挡,谭光明只好陪着妻子一起舞。没想到,谭光明很快掌握了技巧,夫妻俩不仅成了黄金搭档,也是“湘潭虾舞”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表演还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其小女儿及女婿,后来也成了他们的徒弟。


湘潭虾舞曾经有一支较为庞大的队伍。谭光明夫妇珍藏着一张拍摄于1980年的照片,为岳塘区虾灯队全体艺人合影,共12人,只可惜不少人已经去世。谭光明、张利珍陆续带了不少徒弟,省建三公司就曾有20来人跟他们学,最多时有8只“虾子”共舞。也许因为无法创造经济效益,现在真正舞虾的人很少了。


如今,谭光明、张利珍夫妇经常在社会性活动中表演湘潭虾舞,同时也在竭尽全力传承这项民间艺术。只是,回首往事时,张利珍还是会怀念水运船上那热闹的场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谷桔、李靖)


全部评论
我要评分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 - 899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