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选择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首页> 动态展示> 文化

金色田野夕阳红丨文志辉:老农民的新农事

发布时间:Tue Jan 18 09:03:00 GMT+08:00 2022来源:湘潭在线编辑:湘潭市群众艺术馆

青山不言老,江河万古流。湘潭市许多年过花甲、年逾古稀的农民老当益壮,依然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的生产理念、耕作手段和经营模式与时俱进,成功转型现代农业新农民;还有一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回原籍养老定居后,继续从事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或利用一技之长指导家人、亲友创办规模化、标准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乡村振兴贡献余热。 本报特推出“金色田野夕阳红”专题报道,选择湘潭市“老农”中的优秀典型,挖掘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感人事迹,弘扬崇农务农兴农的传统美德,讴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敬请关注!  


文志辉在屋后山坡放养了近千只鸡鸭鹅,现在基本卖完了。 (记者 白杨 摄)

文志辉在屋后山坡放养了近千只鸡鸭鹅,现在基本卖完了。 (记者 白杨 摄)


“金色田野夕阳红”专题报道——文志辉:老农民的新农事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武平)在2021年底省人社部门组织举办的“电子商务师”专业培训中,有一位年纪最大、学习最认真、笔记最完整的优秀学员——湘乡市金薮乡龙门村67岁的家庭农场主文志辉。尽管当时家里还有1万余公斤优质稻没有卖完,错过了几次买主上门收购的机会,但他毫不在意。为期15天的培训,他坚持不落一节课、不缺一项笔记。


文志辉说,他涉足电商平台已经多年,夫妻俩的衣服、鞋子、手机,家里的厨具,微型太阳能路灯,农资化肥和农具等,很多都是他网购的,家里出产的稻谷、鸡鸭鹅等农产品也时常搬到网上营销,邻居和亲友们经常称他是“累不死的老顽童”。对于这个称呼,性格开朗的他乐在其中。


优秀种粮大户


文志辉身材瘦小,只有小学文化,一直以种田为生。他的妻子孙梅芳是个聋哑残疾人,但种田、做家务样样能干。2009年以前,夫妻俩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每年坚持耕种20亩田,兼顾喂养家禽家畜等贴补家用。“那时候种田全部靠人力,每到‘双抢’就得没日没夜地干。有时候,我晚上牵两头牛出去犁田,牛轮番休息而人不歇,实在犯困了就掐鼻梁、大腿。”他说,在这样的艰苦劳作之余,自己总不忘通过电视、报纸、政府文件等渠道,了解农业生产新政策、新技术、新设备,以期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2009年,文志辉在当地农技部门的扶持引导下,刻苦学习规模化水稻高效栽培技术,购置了犁田机,耕种面积扩大到70亩;同时,将以往的纯人工收割改为租用收割机收割,步入机械化、规模化种田的行列。此后数年,他的耕种面积陆续增加到100多亩,产销两旺,荣获湘乡市“优秀种粮大户”称号。


随着耕种技术和经营理念的不断提升,文志辉种田的信心和干劲越来越足。2014年,已经年满60岁的他与众多年轻人一样,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拿到资格证书;并流转周边5个村民小组的228亩耕地,注册成立“金梅家庭农场”。其中有部分田是人家不愿耕作的山间高坎田,田块小、缺水少路,他不惜花钱租用挖机进行改造平整,确保能够种好一季稻。


冒傻气的新型职业农民


如果说文志辉60岁以前起早贪黑种田种地、养鸡喂鸭,是为了维持生活、抚养儿女,人家都能够理解。可是,60岁以后儿女均已成家立业,而且儿子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广东某外资企业的电子工程师,收入不菲,他还是那么执着规模化种田,就有点让人费解了。因此,不仅儿女劝阻,邻居也都说他“傻”。


对于这股“傻劲”,文志辉自己非常认可,而且“傻”得外人难以接受。种200多亩地的种子、肥料、农机等生产成本较大,抢种抢收季节不请人工也不行,开销较大,此前的积蓄根本应付不了。因此,儿子从参加工作到结婚前的那几年工资,按时交给他支配,需要生活费时再从家里拿。而且,从小懂事的儿子拗不过他的犟劲,逢年过节回来时也帮着干农活,成为“玩泥巴的电子工程师”。


为了尽可能节省开支,文志辉始终不改艰苦奋斗的作风。犁田、育种、抛秧等凡是夫妻俩能做到的事,尽量不请人。每年约10万公斤稻谷绝大部分采取坪地晒干的办法,只有遇到阴雨天气才花钱送出去烘干。“收割季节,每天从下午4点要忙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把晒干的稻谷收拢打包好,头几年我俩不知道戴口罩防尘,每次收完早稻、一季稻、晚稻,都会因为肺部感染而大病一场,近几年注意防护,好多了。”文志辉谈及这些,言语间流露出对妻子孙梅芳的愧疚。一直以来,孙梅芳跟着文志辉在水田里摸爬滚打,同时还要操持家务,双腿患上了较严重的风湿病,劳累过度就会出现浮肿现象,但总是贴着膏药坚持劳作,舍不得花时间和金钱去住院治疗。


情系桑梓的“老顽童”


文志辉性格开朗,肯学肯干,对周围邻居也非常厚道。农忙季节请人做事,他总是优先考虑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无论他们体力、能力如何,从不计较。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周边村民外出经商、务工受阻,粮食、蔬菜消耗量陡增,文志辉库存的两吨多优质稻被抢购一空。尽管如此,他仍按2019年冬季的价格销售,没涨价;他种的80亩油菜被周边村民及他们饲养的鸡鸭鹅吃了约一半,鲜嫩的油菜薹上了餐桌,油菜叶进了家禽肚里。对此,他也没有半句怨言。夫妻俩的大度让村民们深受感动,都夸他“2016年度湘乡市‘十佳家庭农场’名不虚传”。


这些年来,文志辉夫妇通过辛勤劳动,种田、喂养家禽年收入有数万元,如愿将低矮的老土砖房改成了两层楼房,每年还给附近村民带来了近3万元的务工收入。同村村民李俊德、王初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也办起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分别流转耕地300亩、200亩,成为当地勤劳致富典型。如今,别人都喊文志辉“老顽童”,他俩随时随地都尊称“师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近日,文志辉接受采访时表示,只要夫妻俩身体允许,就要把家庭农场继续办下去。他家二楼大厅墙上挂着一张放大的照片,内容是夫妻俩在拱棚育秧田里劳作。照片左侧打印着“为田所想, 种田是乐”8个红色大字,这是他自创的座右铭。屋内书桌上摆着一摞荣誉证书、《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培训结业证书》,还有一摞农技杂志、学习笔记、种田体会等。其中,2020年他撰写的《关于继续推行发展双季稻种植的思考与探索》约有3000字,尽管受文化水平、理论和专业基础等限制,内容与形式还欠完美,但这是他生产实践中的真情流露,出发点、落脚点都值得赞赏。此外,还有一本他最近网购的《民法典》,已经翻阅了一小半、摘录了数十条。他说,新时代的农民不仅要懂技术、懂政策,还要懂法律。冬闲时节除了种菜、喂鸡鸭、修整农机农具没有太多的农事可做,每天坚持看些书,为来年的粮食生产补充理论知识和精神力量,也是一件乐事。

全部评论
我要评分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 - 899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