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选择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首页> 动态展示> 文化

湘潭风物志丨烙上“梅桥”印记的篾席

发布时间:Wed Mar 09 08:55:00 GMT+08:00 2022来源:湘潭在线编辑:湘潭市群众艺术馆

downLoad-20220307095614.jpg

83岁的萧光福拿出各种工具处理竹子,为织篾席做准备。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韬 摄)

在梅桥镇东塘村,有另一个叫“肖家冲”的地方,人们来到这里时,会为其茂密而秀丽的竹林所吸引。百年来,丰富的竹资源成为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几乎每户都会编制竹制品,其中的梅桥篾席已然成为一个地标性物品。

83岁的萧光福从7岁就开始接触篾席制作,年轻时更是以竹篾匠手艺为生。3月1日上午,他将锯子、篾刀、刨刀、匀刀等工具悉数拿出,为大家展示如何织篾席。

要织出一床漂亮匀净的好席子,上等毛竹是首要的。他们一般采用六至八寸粗,生长达三年、枝丫青嫩向下压的母竹。一床普通的篾席最多三斤重,却要用到六十多斤毛竹,篾匠要从中取出一千多条篾片来。

萧光福将毛竹对半打开,然后顺着竹子的纹理,把篾片破得厚薄均匀、宽窄一样,接着再刨光,他要保证每片篾都是光滑的,人在席子上随意翻动才不会有夹、刺感。这“剖竹”工序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萧光福一边劳作一边介绍后面的工序:接着进行分层、定粗细、匀篾、牵篾、刮篾等,篾席的原材料就加工出来了。完成编织工序后,再对篾席收边、插边,一床带着淡淡竹香味的梅桥篾席就做好了。

“编织工序很关键。”萧光福接着介绍,用编织尺打紧了,篾片容易裂开导致夹肉;打轻了会有空隙不紧凑,影响美观。据查,梅桥篾席编织工艺可上溯到清朝中期,篾席可根据用户需要制作成平席和彩席两种,还可以编出不同的花样,如小万字嵌梅花席、八路万字嵌桂花席、双喜字席、人字席、大万字雪雨席、万字席等,十分精美。

当我们问起上一次织篾席的情形时,萧光福有些失落,“现在织得少了,有时一年才织几十床或者十几床,主要是没什么市场了。”老人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过去。

梅桥篾席最鼎盛时期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每个村有七八成的家庭都编织和销售篾席,很多妇女都成了篾席编织高手,男人们则常常挑着席子到外面售卖。白天忙完农活或夜深人静时,梅桥镇各村里总是能听见砍板“咵咵”作响声,勤劳的妇女们盘踞坐在未完成的篾席之上,躬身、埋头,用那敏捷的十指耍弄着篾条,篾条声沙沙作响,附和着砍板声犹如悦耳动听的节奏声。那时当地年产篾席量达8万多床,产品不仅销往周边县市,还远销到江西、广东、湖北等省,年产值达千万元,产品名誉与益阳的水竹席、沅江的芦苇席齐名。

尽管梅桥篾席因精美、舒适而大受欢迎,可随着工艺凉席的发展,梅桥篾席在价格、产量等方面竞争力明显不足,逐渐走向没落。萧光福说,如今做一床篾席需要七八天时间,算起来要千余元,只有在客人特意定制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做,老人也一直担心这项手艺会失传。为了保护并传承好这项传统技艺,2016年,梅桥篾席被湘潭市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全部评论
我要评分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 - 899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