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选择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首页> 动态展示> 文化

讲好醴陵故事 唱响醴陵声音——醴陵市文化馆开展《醴陵民歌》教学

发布时间:Thu Aug 03 10:14:00 GMT+08:00 2023来源:醴陵市文化馆编辑:醴陵市文化馆

8月3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郑乔一、湖南省歌舞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陈香水一行来醴学习《醴陵民歌》演唱方法,醴陵市文化馆精心组织,热情接待。下午,文化馆音乐专干、《思情鬼歌》代表性传承人袁猛玲对郑乔一一行进行《醴陵民歌》教学。


醴陵民歌产生年代久远,最初起源于乡村与山区。尤其民国年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人们追求新生活,呼唤婚姻自由,由此产生了《思情鬼歌》《十杯酒》《送鞋》等。醴陵城乡许多市民和村民,都能哼唱出醴陵民歌的各种曲调。醴陵民歌的产生与发展,是醴陵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醴陵的人文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具有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和民间烟火味道。


在教学过程中,袁猛玲首先介绍了醴陵民歌的几大特点:


1、浓重的方言口音。如《思情鬼歌》中的“我哩满哥哥鬼嘢”就是醴陵方言的直接说唱。

2、浓郁的乡土气息。醴陵古称“山国”,地处丘陵地带,民歌很多是从乡村僻野的民谣、童谣中升华出来的。

3、直白的生活语言。醴陵民歌大多直白如话,这与醴陵人耿直乐观的性格有关。很多民歌无论叙事说人,都是日常生活用语。

4、亲昵的情调韵味。醴陵很多民歌都是调情的,尤其是情歌,亲昵中带娇羞的味道。醴陵人在日常交际中运用得最多的是“鬼”字。 


“鬼”是醴陵生活中的俚语,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机灵聪敏,二是亲昵的称谓。《思情鬼歌》从头到尾都离不开“鬼”字,恰恰彰显了醴陵独特的风情韵味。


716f8b8199a77da47c45b037b8077918.jpg


然后,袁猛玲以醴陵民歌的代表性曲目《思情鬼歌》为例,进行详细教学,她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逐句分析咬字方法和情感表达,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并纷纷表示,此行收获颇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他们回去后将把醴陵的好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


4e33695466460fb3c048344121369cd4.jpg

《思情鬼歌》是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醴陵市文化馆作为保护单位一直以来致力于做好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为打造“千年瓷都 天下醴陵”品牌贡献文化力量!



全部评论
我要评分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 - 899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