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选择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首页> 动态展示> 文化

产业 |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问题和路径

发布时间:Wed Apr 10 08:47:00 GMT+08:00 2024来源:文旅中国编辑:李育霖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深化文旅融合,近日,由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湖南韵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问题和路径”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集思广益,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本文为此次研讨会的部分成果,以飨读者。

文化和旅游的内涵、功能和载体发生了深刻变化

些年,随着文旅融合不断深入,文化和旅游在内涵、功能、载体、市场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文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文化的内涵看,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精神属性是文化的基本内涵。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开始渗透到其他领域,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二,文化的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文化的功能看,以前,人们重视的是文化的教育功能,现在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受到高度重视。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文娱消费对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赋能其他产业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加显著。


第三,文化的载体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文化和旅游部角度,原来讲文化载体,往往局限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剧场等。现在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化载体无处不在。餐饮、出行、住宿、社区、街道、医院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承担文化的平台。如餐饮做的有文化气息才有特色,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


第四,文化生产的市场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文化产品供给上,从以前国有文化单位为主体,拓展到多种市场主体,特别是社会力量成为文化产品供给的生力军。包括文化事业单位、各类文化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如广场舞、村BA、村超、直播带货等以公众为主体的文化活动、文化生产十分活跃。


第五,旅游的内涵、功能、载体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前,旅游被看作一种经济活动,是经济领域的一部分;旅游的价值是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旅游的载体是自然和人文的景区、景点。现在,从内涵上看,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精神活动,是一种文化行为;从功能上看,旅游不仅仅能够增加居民收入,创造经济价值,同时具有休憩娱乐、陶冶心灵、获得知识,提升境界等文化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活动的过程是人格再造的过程;旅游的载体不仅是景区(点),还是现在的“万物皆可游,处处是场景。”如演唱会、体育赛事都是重要的旅游要素和载体。


文化和旅游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迫切需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指导,统一认识,进一步优化旅游要素资源配置,激发旅游市场活力,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祁述裕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应进一步完善文旅融合体制机制


文旅深度融合是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需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为文旅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优化文化和旅游管理方式。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区域壁垒,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要素在区域间流动,以各类文化旅游带为载体加快形成统一的文化旅游大市场。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将旅游监管方式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加强大数据在文化旅游监管中的运用,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第二,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文化和旅游部际联席会议机制;鼓励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旅游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资金支持机制。推动文旅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探索设立文旅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统筹支持文旅融合发展。


第四,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机制。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场馆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内容融合试点。鼓励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在提供免费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根据需求适当增加个性化、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进一步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机制。推动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的社会化运营。


第五,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评价机制。如建立景区文化评价机制,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文化类展馆的旅游转化评价机制等,从产品转化、文旅体验、创新能力等方面推动文旅融合落到实处。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崔艳天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政府需做好 “三个引导”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重要的产业作用和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2018年至今,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机构改革,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应对时代发展需求,政府也需要更好引导产业迅速、健康发展,凸显中国文化和旅游的经济和文化作用。


一是引导文化和旅游产业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程度逐渐加深,文化传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内,需要通过创作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让祖国大地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叙述能够深入人心并引发共鸣,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叙事体系,让人民在文化和旅游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对外,需要通过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通过软实力的凸显中国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方向,从而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二是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市场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离不开市场的茁壮成长。因此,需要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在国际旅游、国际文化传播、文化产业资质许可等多个方面探索准入流程的简化、准入方式的简化。在各类审批中,可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完善典型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这样,有利于市场主体更加了解文化和旅游特殊的管理内容,把握政策方向。同时,随着数智化建设深入推进,更需要政府做好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的数字化服务。加快全国范围内文旅产业业务的跨省通办、跨部门通办,探索个性化知识推送、全生命周期服务等。最后,提升公共基础文化数据的供给能力并进一步扩大供给范围,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加强社会创新能力。


三是引导文化和旅游加深多元合作。首先,在地方合作方面,及时优化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引导地方形成合力,开发优质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其次,在市场合作方面,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合作,优化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建立涉企优惠政策目录清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最后,在社会合作方面,引导更多优质人才参与乡村文旅建设、城市文旅开发等创新设计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热切氛围。


——宁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陆筱璐


文旅深度融合要紧扣一“横”一“竖”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题眼正在于如何体现“深度”。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的《文化是灵魂》一文中形容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因此,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应是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以旅游为细流,与各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滋养出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多姿多彩的文旅体系。


鉴于此,破题的方向有二。


一是要重视延展文旅产业的纵深,以特色文化元素和民风民俗为抓手。在推动品质升级的同时,重视接地气儿,推进结构优化。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提炼地方文脉核心要素,使其浸润在旅游资源开发、景观营造及游客消费的全过程,借助人性化服务和多元化产品让旅游消费去中心化、弱景区化,逐渐转变为文化生活的一种新常态;另一方面,抽象的文化以旅游为载体转化为可看、可听、可玩、可感的元素和产品,以旅游消费的形式拉近了文化与市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为本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平台与支撑。


二是要拓宽“文化”的外延,提升与相关产业的互渗性与耦合性。尤其应着力推动影视传媒行业的深度参与,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为文旅产业增添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影视传媒可通过三种渠道参与文旅融合:第一,资源开发。优质影视IP自带故事性、记忆点、口碑和流量,以此为基础可打造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景点、产品或媒体热点,如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北京环球影城的威震天;第二,体验升级。借助影视传媒手段让文旅资源“活”起来,提升文旅资源视听效果的沉浸感和真实感,增强旅游体验的趣味性、互动性和获得感;第三,形象宣传。一方面,可围绕地方文化禀赋投资定制优质的影视传媒作品,借影视消费的东风让取景地“火”起来;另一方面,可与重点影视传媒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通过联合举办重要影视文娱活动、在影视节目中投放旅游广告等方式,用“粉丝效应”撬动文旅产业的发展。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创作人员中心副研究员李鹭


把彰显中华文化当代价值作为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要把握和明确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对于推动文旅融合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即中华文化价值的“挖掘”、艺术创造力的“融合”、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激活”,蕴含了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关键环节和基本思路。文旅深度融合就是要把中华文化价值以创新性的方式融入文旅体验中,把中华美学精神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展示呈现,最终实现中华文化生命力的激活、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


从产业层面来看,即是要积极适应当代消费需求和审美追求,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创新产品、丰富体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


从价值层面来看,就是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重塑,中华文化价值的现代性建构,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北京社科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传张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要实现“人文化”与“人本化”并重的发展


关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离不开城市的视角。城市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主阵地,城市的形象塑造、对外传播、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深度交织在一起,同时,文化旅游融合也成为驱动城市发展新品牌和新价值的重要动力。应将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置于城市更新发展的视野中进行思考,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是各地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赋能城市文旅品牌构建方面的作用。城市文旅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文化旅游领域所形成的独特标识和形象,它代表着城市的旅游特色、文化魅力和服务水平。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各地进行城市文旅品牌构建和传播的主要渠道,要积极地打造文化旅游的新媒体传播阵地,掌握新媒体运营和传播策略,重视网络空间中的微小叙事、平民叙事和情感叙事,借助社交网络的社会属性实现游客对城市文化的深层认同。


二是城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要实现“人文化”与“人本化”并重的发展。未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仅要重视城市文化资源挖掘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融入,实现旅游人文气质、人文含量的提升,在情绪消费时代更要重视游客情感,以重视游客需求、激发游客情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落脚点,营造自由、真诚、温暖的城市氛围,为游客提供饱满的“情绪空间”。


三是打造城市文旅融合新空间。如促进文化空间、旅游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深度融合,拓展文化内涵,拓宽文旅空间范围,将城市全域作为供游客体验、凝视和探索的对象,保留城市文化的整体性。还要推进数字技术融入文化和旅游融合空间的建设,建设智慧文旅平台、提升文旅空间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打造文旅数智空间。


——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徐春晓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关于文旅深度融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应有以下四点:


一是加强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但依旧面临文旅资源分散管理、各地单打独斗、重复建设等问题,需要通过区域联动,将同根同源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如婺源在打造最美乡村徽文化大观园,主要基于本县与徽文化有关的文化旅游业态,缺少和安徽相关县市的跨区域联动,尚未形成统筹规划和联动机制,不利于徽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有序开发。


二是推动“文旅+”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文旅业和农业、体育、康养、游戏、教育等其他产业融合成为一大趋势。如贵州村超、村BA两大赛事将“体育产业+旅游经济+民族文化+农产品销售”相融合,给乡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与动力。


三是加强产品业态迭代升级。文旅深度融合要推动旅游业态从观光游向度假休闲游迭代升级,通过文化赋能二次消费项目、网红产品、夜经济等方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过沉浸式唐文化特色演出、行为艺术演出、文创市集等活动使游客沉浸其中,成为集文旅商融合和夜间经济于一体的“唐文化”主题步行街。


四是大力提振入境旅游。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基本限于吸引国内游客,对国外游客吸引力不强,接待境外游客十分有限,中国乡村旅游的国际知名度亟待提升。同时,城市入境游发展也不均衡,尽管北京、西安这种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城市深受国外游客的喜爱,但仍有很多城市不具备这种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还需要优化文旅新业态统计分类标准,为统计数据收集提供便利,关注文旅融合的交叉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人才资源。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管理系讲师贾世奇


以丰富优质的文创产品开发促进文旅深入融合


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文创产品是集创意、文化元素和市场价值于一体的产品形态,凸显地域旅游景点的特色文化,能有效提升旅游文化消费体验。但现阶段文创产品开发却存在同质化、文化含量低、创意性弱、质量差等问题,需要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创意生产不同类型产品形态,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等多种价值功能,以优质文创产品供给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一是要畅通文创产品开发体制机制。国家制定专项文件促进文化文物单位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从拓展创新主体、激发创新积极性、完善营销体系、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和做好财税支撑等方面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但大多数文化文物单位对此类政策的落实还不细致,尤其是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仍然存在营收需要上缴、收入分配机制不健全等情况。要进一步解除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的体制机制束缚,加强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对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创产品收入进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奖励性分配,激励文化文物单位积极挖掘文化资源,提取文化元素,多样化开发文创产品,真正让散落在中华大地、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二是要丰富文创产品开发类型。文创产品不仅是区域文化的缩影,也是链接旅游地文化与实际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文创产品的开发要摒弃文化元素与生活产品简单拼贴的低端生产形式,通过与专业设计公司的深入合作,巧妙地将区域特色文化要素与当代时尚化、生活化、趣味化文化消费场景相结合,开发特色化、类型多样的文创产品形态,如时尚彩妆服饰类文创、生活器具类文创、儿童文创、数字文创等,满足当代人多样化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同时,要以“IP化”的发展方式推动不同类型文创产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以热度累积提升文创品牌影响力,让文创产品真正成为游客认知并感受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张晓丹


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三个“着力点”


如今,文旅融合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激发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支点。然而,文旅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此背景下,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要聚焦文旅要素流动、文旅服务支撑和文旅主体活力三个着力点。


第一,破除制约文旅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文旅深度融合面临着制度性要素垄断的问题,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所掌握的文旅要素,难以与文旅市场和社会力量形成有效的衔接。如文博单位的馆藏资源授权存在严格且繁琐的审批流程。如国有文艺院团的管理体制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在旅游演艺等项目中难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与创造力。这就需要破除阻碍文旅要素流动的各类制度藩篱,同时,创新促进文旅要素流动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如为文化文物资源的数字化授权和开发提供立法支撑等。


第二,优化支撑文旅深度体验的公共服务能力。随着短视频、直播的兴起,在地生活方式如美食、民俗、节事等正在成为新的文旅吸引物。这一趋势对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政府要整合部门资源提供“有温度”的文旅服务。围绕主客共享需求,优化城市街景、公园绿道、旅游厕所、标识标牌设计,提升交通、住宿、餐饮服务质量,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另一方面,要优化旅游营销意识,借助新媒体进行精准营销。


第三,创新释放文旅主体活力的组合作用机制。首先,以市场化机制提供持续动能。当前文博场馆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创新动力。未来,应最大限度放开文博单位经营自主权,鼓励文博单位结合市场需求拓宽经营范围,以受众体验为中心创新服务方式。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博单位的经营活动。其次,建立激发“能人异士”活力的柔性激励机制。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和“盛唐密盒”组合、开封大宋武侠城的王婆,以一己之力便带动了一个文旅项目的成功。只有在选人、用人上解放思想,建立与创意贡献相匹配的薪酬和福利体系,营造包容的文化氛围,才能激发创意人才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闫烁


以建设现代文旅产业体系为抓手提升文旅融合深度和广度


文旅产业在新时代需要更高站位、更宽视野和更大使命。文旅深度融合能够提供与物质文明增长相适应的精神文明成果,为经济转型发展、科技创新提供有利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应以建设现代文旅产业体系为抓手,提升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创造现代美好生活。这种深度和广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供给端,运用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提升数智技术在文旅融合产品中的集成运用,提供更具文化价值和新颖体验方式的文旅产品。例如,近年来较为缺乏以中华文化为主题、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新颖体验、数字技术集成运用能力强的文旅产品。


二是从消费端,面向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满足不同群体差异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在更大范围激发文旅消费活力。例如,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供给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文旅融合产品迫在眉睫。《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就有不少关于旅居养老和老年旅游的内容。此类细分市场上的文旅消费场景还有待挖掘、消费便捷度和体验还有待优化。


三是从政策端,吸纳更多政府部门协同与社会主体参与,完善现代化文旅产业治理体系。“文旅+百业”或“百业+文旅”往往要受到多个部门的监管,单一部门难以应对愈加多元、复杂的文旅业态。如一些乡村文旅项目就需要得到文旅、住建、教育、自然资源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指导,才能真正落地运营。


——中央戏剧学院数字戏剧系博士生邓雨龙


责编:易卓

全部评论
我要评分
相关阅读
相关活动
相关场馆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 - 899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