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简介
讲座为湖南图书馆与湖南省古琴学会主办,为公益讲座系列,通过讲座,可以从初识古琴到对古琴这一传统乐器的深刻了解,旨在弘扬古琴艺术,让更多人了解古琴,学习古琴。
活动主题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明《伯牙心法》)
唐 · 张祜有《游伊山读书台咏诗》云:
晋代衣冠梦一场,精蓝枉是读书堂。
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
伊山,系南岳七十二峰之岣嵝峰余脉,为纪念淝水之战东晋主将桓伊而命名。桓伊,东晋“笛圣”,曾得“焦尾琴”主人东汉蔡邕所制“柯亭笛”,是笛曲《梅花三调》的原作者,后经唐代颜师古改编为同名琴曲,及至明,此曲收入朱权《神奇秘谱》,并更曲名为《梅花三弄》。“三弄”是指一段曲调,同弦异徽,叠连弹奏三遍。此曲主题用清越的泛音点出,有如“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清《蕉庵琴谱》评道:“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
梅为“四君子”之首,又为“岁寒三友”之一,中国人对梅花有着特殊的尊敬和喜爱,它已成为国人心中傲霜高洁、情趣高雅的人格化身。文人士大夫借对梅花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高尚情操,这在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上,都有所体现。同样地,无论是书画还是音乐,并非仅仅注重对形象接近原貌的描摹,而更多地通过“传神”,也就是通过展现其精神气质、意蕴来体现其审美意义和价值,古琴曲《梅花三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活动时间
2019年8月17日(周六)上午10:00
活动地点
湖南图书馆二楼中厅
国学堂·湖南省古琴学会驻馆传习所
活动嘉宾
黄在羽
昊翛琴斋主人丨青年古琴演奏家
湖南省古琴学会理事丨衡阳古琴协会副会长
中国琴会·弘琴杯古琴艺术展演湖南赛区秘书长、专业评审
自幼喜音乐书画,所阅中西哲学、美学、音乐、琴学古籍丰厚,通晓中国古代乐律学,打谱多首古曲,其中公开演出的《庄周梦蝶》获多位知名琴家肯定。古琴启蒙于衡州陈瑾老师,后拜湘籍川派琴家熊开华先生为师,得其琴艺传承,后寻访各地名师,得杨青先生,唐健垣先生指点,传古曲数首。现为中国琴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家珍教授入室弟子,跟随赵教授精研虞山吴派琴曲和技法。
古琴介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湖南省古琴学会
成立于2018年,由湖南省民政厅核准登记,湖南省文联领导,以“弘扬古琴艺术,精研传统琴学文化”为大任,秉“名流荟萃、文化前行”之宗旨,聚贤达,传真谛,兴伟业,以期声名远播。
活动场地
湖南图书馆二楼中厅
国学堂·湖南省古琴学会驻馆传习所
176****8612
156****8416
150****5765
131****2126
183****3306
177****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