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导航
当前位置:场馆导航>高椅古村
高椅古村
预订时段:
预订场地:

景点介绍

中国十佳古村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的故乡--湘西南的会同县的高椅古乡境内。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而得名。整个村寨共有五百九十多户两千两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村民为杨姓,系南宋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侗族。


timg (3).jpg


区位交通

高椅古村位于湖南省会同县高椅古乡境内的巫水河畔,这里曾是水陆交通枢纽,是历史闻名的烟土之路的必经之地。连接家家户户、村与村的道路纵横交错,宛如网状,如入迷宫。村子里的人一般只走几条主要的路,很多阡陌相通,但无人敢行,就是当地上了年纪的人也不一定能知道村里的每条小道通向谁家。连自己人都搞不清楚路伸向何方。由于地形复杂,几百年来,这个村子从未受过土匪、强盗的骚扰。


timg (4).jpg


整体布局

从整体来看,高椅古村的先辈们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哲理的规划布局融合在一起。古村以五通庙为中心,每栋建筑坐北朝南,外表相似,呈梅花状分布排列,巷道与封闭式庭院呈八卦阵式,将村落分为五个自然村庄。村内保存有明洪武十三年到清光绪七年五百年间的古民建筑一百零四栋,总建筑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民俗博物馆"。无论从古民居建筑群落的地理分布还是建筑的形态特点、以及内部结构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的关系,高椅古村都极具人文特质。


u=2222137829,657777332&fm=26&gp=0.jpg


文化底蕴

高椅文化积淀深厚,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古建文化、侗文化、民俗文化、巫傩文化、宗教文化和耕读文化。"清白堂"、"醉月楼"曾是文人学士聚会及娱乐的场所,自古有着浓郁的耕读文化氛围,学馆、祠堂、学馆、凉亭、土地庙等公共建筑保留至今。高椅的每栋屋子都是一本无言的书,寄托着古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憧憬。一栋修建于道光年间的屋子里面有一个雕刻非常精美的神龛,其做工精细,雕刻式样优美,雕的花、鸟、猴等形象更是寓意深刻,有"喜鹊闹梅"、"封侯拜相"之意。高椅人为了弘扬祖德,将"关西门第"、"清白家声"、"清白堂"、"耕读传家"等牌匾高挂门楣之上,并以此作为庭训,告诫后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村内最古老的铭砖是明洪武十三年的,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据统计,明清时期,高椅村共出文武人才二百九十三人,民国时期会同县有大学生十人,其中四人为高椅村人。改革开放以来,该村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一百八十多人。


timg (5).jpg


民俗风情文物价值

高椅古村,是湖南省迄今发现的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建筑村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馆"。2002年5月,被正式批准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6月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省历史文化名村。有着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古村现保存有明洪武13年到清光绪7年(1380-1881)连续500年间的古民建筑104栋,总建筑面积19416平方米。古村现有住户594户,2205人,其中85%的地村民为杨姓,侗族。系南宋诰封"威远侯"杨再思的后裔。它是古村旅游的一颗"明珠"。

像许多古村一样,高椅的原住居民依然在这里平静的生活。这里民风淳朴,许多传统习俗流传至今,有"民俗博物馆"、"耕读文化"的典范等美誉。在这里可以欣赏民族歌舞表演,品尝侗族农家饭菜,居住侗寨木楼,体验侗家生活。穿行村落,时不时有肩挑手扛的原住居民穿行青砖瓦巷里,肩上的扁担被重重的货物压得咯吱咯吱地响。走到一家屋檐下,老奶奶正在太阳下翻晒自家熏制的腊肉,黝黑的油光在阳台下喷薄渗出。村里先辈的生活细节不仅一代一代流传到了今天,还在房屋建筑中体现,形成一道景观。原大户人家那栋木屋的窗户上有幅对联:堂前珠履三千客,房内金钗十二行。今人依稀能从中看到当时这家操办婚礼时的气派和豪绰。这幅当时写在纸上贴到窗户上的对联,经过百年风蚀之后,纸已自然脱落,墨汁却渗透到木头里面去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交通线路

从长沙开车走邵怀高速到怀化后,再坐汽车到会同高椅。

还可以坐火车到怀化,转汽车到高椅。


参与评论 
我要评分
本场馆由湖南公共文旅云预订系统独家支持

开放时间

||

暂无

评分: 0.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