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介绍
蔡和森纪念馆,位于双峰县城复兴路与书院路交汇处,与蔡畅图书馆对面。1987年7月1日建成开馆,1988年4月开馆,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展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正门上方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蔡和森同志纪念馆"馆额。馆前为蔡和森广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广场中央矗立着9米高的纪念碑,碑文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顶层为蔡和森同志立身塑像。
人物生平
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复姓蔡林,学名彬。湖南双峰县人。
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1913年,蔡和森来到长沙,考入湖南铁路专门学校,不久转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与毛泽东结为挚友。在校内他读书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以才学出众著称。稍后他又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专修科文学部乙班读书。毕业后,他曾与毛泽东到湘阴等八个县了解农民经济政治状况。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曾受业于杨昌济,并且从事学生运动。
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偕母亲、妹妹蔡畅与女友向警予前往法国,在巴黎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并接受共产主义。他在法国勤学,拒绝俭工,并随身携带字典致力于翻译外文著作。1921年年底,蔡和森回国,在上海经陈独秀等介绍加入共产党,并于1922年中共"二大"上同妻子向警予一起当选中央委员。他长期主办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此后,蔡和森还担任过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等要职。
1925年,他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赴莫斯科。1927年回国任中央宣传部长,在中共"五大"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在大革命失败的紧要关头,蔡和森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主张独立展开武装斗争。1928年以疾赴莫斯科治疗,1931年回到上海支援中共广东省委,后前往香港。1931年6月10日,他出席香港海员会议,被叛徒顾顺章等便衣特务逮捕,随即被由港英当局将他引渡给广东军阀。8月4日,在广州被枪杀。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一次谈话中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周恩来同志也说过:"和森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陈云、聂荣臻等都为蔡和森题词,对他革命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1979年9月27日为《蔡和森文集》题词:"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
陈列室
在纪念蔡畅诞生一百周年时,在蔡和森同志纪念馆增设了蔡畅生平事迹陈列室。一个纪念馆里同时纪念两位革命家,可以说是蔡和森同志纪念馆的一个特色。 蔡畅,1900年5月14日出生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光甲堂。是深受党和人民爱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她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990年9月11日在北京病逝,终年90岁。
2000年5月22日,在中共中央纪念李富春、蔡畅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朱镕基说:"蔡畅同志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领导者,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朱镕基总理在座谈会上动情地说:"我1952年11月份到国家计委……我当时确实是充满了对富春同志的敬仰,我始终把富春同志作为我的前辈、我的师长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说到这里,外刚内柔的朱镕基哽咽了,场面异常感人。当时,一部反映李富春和蔡畅一生的影片《相伴永远》正在拍摄,李富春和蔡畅的女儿李特特听了总理的话心里怦然一动:请总理为父母的电影题个片名。会议结束时,她对朱总理说出了她的请求。当天晚上,朱总理的秘书给李特特回电话:"总理从不题写片名,但由于对两位老人的深厚感情,这次破例。"一个月后,苍劲有力的题字送到了李特特的手里,还附了亲笔短信:"李特特同志,遵嘱草书两幅,请予选用,书法拙劣,贻笑大方,聊表寸心。朱镕七月十七日。"于是第一部朱镕基题写片名《相伴永远》的电影走进了我们的视线。
在北京八宝山公墓,李富春、蔡畅夫妻的墓设计非常巧妙:夫妻俩的黑色铜像置于黑色大理石基座上,李富春着中山装抱手站立着,蔡畅穿着旗袍坐在一侧的椅子上,两人四目含情相视。蔡畅的身后还有一串音符作为背景,表现出一种革命的浪漫。在铜像前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相伴永远"四个大字。为了纪念这对受人钦敬的模范夫妻,双峰县通过中央有关部门同意,从北京运回了蔡畅生前在中南海的办公桌椅,在蔡和森广场靠320国道的花坛里复制了八宝山"相伴永远"的铜像,并把双峰县图书馆易名为"蔡畅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