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喜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渔鼓的保护成果,加强湖南各地渔鼓艺人的艺术交流,总结湖南渔鼓的传承保护经验。“鼓舞新时代”——2019年湖南渔鼓传承保护汇报展演在“桃花源里的城市”常德举行,邀请湖北、江西、安徽、广西、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渔鼓节目在优秀作品展演中与我省精品节目交流演出,欢迎全国各地的曲艺爱好者前来观看。
时间
2019年4月18日至22日
地点
常德市文化馆
(武陵区柳叶大道西段白马湖文化公园内)
学术支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曲艺保护研究室)
指导单位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
湖南省文化馆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单位
常德市文化馆
(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常德市曲艺家协会
协办单位
湖南省曲艺家协会
4月18日
15:00-17:00
湖南渔鼓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筹备会议
4月19日
14:00-14:30
启动仪式
14:30-17:30
新创作品展演第一场
19:00-21:00
新创作品展演第二场
4月20日
09:00-12:00
传统作品展演第一场
14:00-17:30
传统作品展演第二场
19:00-21:00
新创作品汇报展演
4月21日
09:00-12:00
传统作品汇报展演
14:30-17:30
湖南渔鼓传承保护研讨会
19:30-21:00
优秀作品展演
文化历史
湖南渔鼓的历史可上溯至唐宋时期的“道情”,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湖南地方性的曲艺形式。2014年,湖南省文化馆将九澧渔鼓、零陵渔鼓、祁东渔鼓三个省级非遗项目整合成“湖南渔鼓”进行申报,经国务院公布,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湖南渔鼓
湖南渔鼓表演形式为采用湖南方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在长期发展中,因各地在语音语汇和唱腔曲调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湘中湘南和湘北湘西各自不同的说唱风格。湘中、湘南一带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因环境而源起的道教文化较为发达,庙宇众多,相关的庙会、集市兴盛,因此,与生老病死、人生习俗相关的渔鼓艺术得以发生、发展与繁荣。衡阳往昔道教之昌,单从早期南岳衡山宫观群立便可看出。湘北一带则为冲积平原,澧水流域深受楚俗巫风影响,不仅在道具和唱词上留有楚文化痕迹,并且流行区域多为汉族与土家族杂居地,表现出厚重的土家巫风遗存。
RECOMMEND识别二维码观看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