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被勃拉姆斯的音乐感动时,或者说第一次被以非优美旋律为主体的音乐感动时,我刚刚14岁,在法国枫丹白露拿破仑三世行宫的图书馆里。演奏者是法国钢琴家Philippe Entremont,当时他已是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不知为什么,懵懂少年会在音乐进行的某一刻时感受到将死之美。后来才得知这首op.118之2是作曲家在生命末期创作的。后来当很多学生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对音乐产生热爱的时候,我通常都会回忆起这一次被勃拉姆斯音乐击中的时刻。那年我第一次去欧洲,一切十分的陌生,又似乎很熟悉,因为从小练习西方音乐,所以看到的很多建筑、名画、风景又似乎联系了起来。一个月的时间和谁一起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上了哪些课、学到了什么已记不清晰,但在这段记忆中勃拉姆斯的音乐总会在脑海中响起。
人们常把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称为“3B”。甚至有人把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认为是“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就在贝多芬逝世后6年,勃拉姆斯降生在德国汉堡。引用牛津音乐词典中对他的论述我觉得相当准确:“勃拉姆斯从未尝试创作歌剧,此外他在任何一种作曲形式中都是精湛大师。他避免标题音乐,用古典形式写作,然而他的本性实质上是浪漫主义的。4首交响曲是他忠于古典主义音乐结构,而在结构内部引用许多创新的主题发展的绝妙范例。他的室内乐每一首都是一篇杰作;他的4首协奏曲是音乐会不可或缺的精品;他的近200首艺术歌曲都和德国民歌紧密联系,但精心提炼,深奥复杂。”
曾有一位资深乐迷和我聊到勃拉姆斯,“我最不喜欢的作曲家就是勃拉姆斯,因为要古典不古典,要浪漫不浪漫。”我打趣道:“其实这就像郭德纲的相声,用传统的相声结构说出有新时代特征的作品。” 这个问题其实也长期困扰着我。尤其是在排练中,很多固有的对音乐时代划分的观念总在干扰着我对音乐细节的理解。很多处理不敢过于自由,也不敢过于谨慎。但演奏多了后再思考一下,其实每个作曲家都有着自己的音乐语汇,且这种语汇既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同时也融合了前人的经验并包含了他所处的时代和民族的特征。他的音乐语汇中在结构题材上吸收了前一个时代的精髓,而在和声旋律运用上找到了表达自己情绪的乐思。所以它不属于古典主义音乐,也不属于浪漫主义音乐,它只是勃拉姆斯的音乐。
勃拉姆斯对自己的出版作品极其认真,追求极致。比如脍炙人口的《匈牙利舞曲》居然在勃拉姆斯生前没有出版。也许因为他自己认为这只是采风作品,也许他觉得内容过于通俗,可见勃拉姆斯对自己作品的严苛程度。另外一个例子,这次要演奏的第一钢琴三重奏op.8第一版作于1854年,21岁。可到作曲家1890年57岁时竟然重新修改了一遍,并要求出版商把两个版本放在一起出版,由演奏者来选择用哪个版本。这和他崇拜的贝多芬很像,所以只要是勃拉姆斯带作品号的作品首首经典。不愿给自己的音乐加标题和贝多芬也很像,他更重视的是音乐给听众带来的直接感受而不是需要用文字解释的感受。一辈子没有写歌剧也说明了勃拉姆斯的特点,他更喜欢用述说的方式来把个人的内心表达给听众,而不是用戏剧冲突,不是用感官刺激而是把音乐中的律动张力,和声变化运用到极致,用最纯粹的音乐表达。
在德留学期间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恩师Cord Garben先生并有幸成为他的关门弟子。在钢琴演奏和音乐理解上他教给了我太多东西,更有趣的是他作为汉堡勃拉姆斯协会的终身主席有着勃拉姆斯博物馆的私人钥匙。在很多次喝完啤酒后他带我在勃拉姆斯当年教学使用的写着请勿触碰的桌式钢琴上弹巴赫(那台琴已破烂到不能弹任何稍激烈的作品了)。还在藏馆的老式录音机里听当年他的采访录音(录音技术于1877年发明,勃拉姆斯逝世于1897年。),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已听不清说了什么,只是他说话的声音十分尖细和害羞,和常看到的他的大胡子画像并不能产生联想。据老师说,勃拉姆斯对自己的声音有点自卑,所以写旋律也倾向用中低音来完成主要部分。另外和大家分享两则老师和我的关于勃拉姆斯的对话。老师说:“如果说贝多芬是灵长类的祖先,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纳就分别继承了其中的特点变成了猴子和人。”我反问:“那您认为谁是猴子呢?”老师带着有点被噎到的感觉喊到:“我只是打个比方!两个都是重要思想分支!”随后老师抿了一口杯中的咖啡并带着一点情绪的说“非要选一个瓦格纳绝对是猴子!” “。。。(不敢吱声)”。 另一次我问:“老师,您觉得勃拉姆斯和克拉拉舒曼到底有没有碰撞出真感情?”他说:“他们俩在巴登巴登的房子就在隔壁。晚上两个人能干嘛?一起看电视吗?” 过了十几秒我弱弱的问:“19世纪电视还没发明吧?” 老师语塞了几秒:“。。。所以能干嘛?” 谁说德国人不幽默?有点想念老头了。
大学时组建过一个学生社团,也算是现在浩洋室内乐的前身。当时组建的目的第一是可以和同学朋友们一起演奏音乐,第二是当时武汉的演出市场室内乐几乎是空白的,即便是古典音乐音乐会都少之又少(琴台音乐厅开始于2009年),听到了好听的喜欢的音乐又听不到现场怎么办呢?只能自己排自己演。整个大学时光几乎都在和小伙伴们研究怎么去演奏室内乐,到了大三就在演奏全乐章的作品了。这次要为大家演奏的勃拉姆斯钢琴四重奏op.25就是在这时第一次完成的。这首作品对于当时的我们真的是非常难,无论是音乐理解还是演奏技法。即使放到十年后的现在我们也需要全力排练和练习才能保证演出的完整。当时我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和同伴们完成了这首作品。回头来看当时的演出视频,实在是有太多细节需要推敲,也有太多理解过于简单,但听到四乐章的高潮时刻仍忍不住激动的浑身打颤。当时在场的观众我想也和我们一样激动以致音乐结束后5秒钟才响起掌声。这次演出经历让我深深的爱上了演奏,爱上了这种通过音乐和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感受。这首作品本就是作曲家二十多岁时的作品,曲目本身就伴随着荷尔蒙的躁动和肾上腺素带来的狂热。在职业生涯经过了几年,在全国几十家大小音乐厅演奏后发现抵挡旅途疲倦、对未来未知的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最强大武器就是对演奏的热爱。前段时间看到92岁钢琴家普莱斯勒在巴黎的音乐会上演奏的肖邦夜曲,他已无法自己从后台走到钢琴旁,合作了一辈子的搭档已慢慢离他而去,可他仍愿意坐到钢琴旁重新开始独奏钢琴家的演出生涯。88岁的德慕斯今年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巡演七场,凌晨四点还有着他独自一人从天津机场坐火车前往济南的身影。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执念?人的大脑会选择性的遗忘一些不重要的事与人,十年后,再次面对这首作品,除了熟悉的大提琴手其它早已物是人非,所以不管最后演出效果如何,是否还有十年前的听众再次来聆听,我只要求自己,音乐不断,热情不减。
愿归来时仍是少年。
刘震洋 2018年11月18日夜
来自武汉的职业室内乐团——浩洋室内乐,将在12月14日,用室内乐纪念勃拉姆斯诞辰185周年。届时,勃拉姆斯的经典室内乐作品:《B大调钢琴三重奏,Op.8》和《G小调钢琴四重奏,Op.25》将被这些优秀青年演奏家精彩演绎。
/演出信息/
湘江大厅 | 2018年12月02日 周日 14:30
2018长沙音乐厅“音乐下午茶”系列之三:
纪念勃拉姆斯诞辰185周年专场音乐会
演出:浩洋室内乐团
钢琴:郑杰 小提琴:周末
中提琴:徐瑞 大提琴:闵浩为
曲目:勃拉姆斯:B大调钢琴三重奏,Op.8 G小调钢琴四重奏,Op.25(曲目以演出当日为准)
票价:180(VIP)/120/80/50/20(学生票)元
一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