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戏湘情”湖南图书馆自制数字资源展播:湖南少数民族风情系列
剧集名称:侗风古韵、别有侗天、笙笙不息、侗族大歌
时长:101分钟
时间:1月3日(周四) 15:00
地点:湖南图书馆一楼南侧多媒体演示厅
地点:湖南图书馆一楼南侧多媒体演示厅
方式:公益放映 免费入场
人数:预计150人左右
联系电话:84174121
侗族从古至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 “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
侗族大歌演唱场面盛大,侗族大歌为天然和声,动听地交响音乐。图群众在演唱侗族大歌。
侗歌发展到今天,共有20余种,归纳起来有九大类,即古歌、赞歌、礼节歌、叙事歌、哭歌、儿歌、骂俏歌、款甲歌、情歌等等。但是,流传在三龙的侗歌到底有多少首,谁也无法统计。南侗地区有句俗语“捡得完河边的石头,唱不完的三龙的歌”。现在有三龙“三本活歌本”之称的吴廷慧、吴卑光、吴卑五等三位80多高龄老人,光唱侗族大歌,十天十夜也唱不完。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2006年5月20日,侗族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