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千年打卡胜地 | 丁懋儒:冬目淡苍野 浯溪空白云
千年打卡胜地 | 丁懋儒:冬目淡苍野 浯溪空白云
Mon Feb 14 14:00:00 GMT+08:00 2022

打卡时间:明万历二年(1574年)至万历四年(1576年)

打卡地点:朝阳岩、浯溪、逍遥岩、九嶷山


1


在永州历任知府中,有极少数人的身世是比较模糊的。倘若不是在我们永州留下的些许痕迹,就算我们穷尽思维,耗尽体力,恐怕也是大海捞针,难以从史料中找到他们的身影。


丁懋儒就是这样一个人。


费时良久,我们只知道他是山东聊城人,天生聪慧,读书厉害。在聊城古城的明清牌坊中,有两座跟他有关,一座叫东省抡魁坊,一座叫南宫吁俊坊。


东省,是山东省明清时期的简称,抡魁,指科举考试第一名。很明显,这个牌坊是为纪念丁懋儒在明朝嘉靖年间乡试中了举人所建。须知当时的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其成绩按省排名,丁懋儒大概考了山东省乡试第一名,故称为东省抡魁。


而南宫指礼部会试,即进士考试。吁俊是求贤的意思。丁懋儒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说明他在当地很有才能。


来永州之前,丁懋儒曾任经筵日讲刑科给事中。经筵日讲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经筵讲官作为辅导帝王学习的导师在明代尤为被重视。对讲官孜求,一般是“学术纯正,持已端方,谋虑深远,才识超卓,通达古今,明练治体者”。


丁懋儒在那里只是一个正七品的给事中,后来转岗锻炼并予以提拔。万历二年(1574年),再擢升为永州知府,正式打卡斯地。


在岁末一个颇为寒冷的冬日,丁懋儒抵达任所永州。


彼时,他的搭档有:同知邵城,乃浙江鄞县人,隆庆六年转任永州;通判纪光训,江苏丹徒人,曾任江苏安顺州知州,隆庆六年转任永州;通判郎尚絅,潍县人,万历二年调来永州,比丁懋儒稍早。


也就是说,丁懋儒刚来永州时,手下同时有两个通判:一个是还没有走的纪光训,一个是刚刚到的郎尚絅。


邵城与纪光训来永州已两年多,对这里的情况自然有所了解。待丁懋儒跟大家熟悉之后,他们就撺掇丁到潇水西岸的朝阳岩去看看。


丁懋儒来之前,也读了不少历代名人吟咏永州的诗文,更知道唐代诗人、道州刺史元结对永州山水名胜的开掘。而今,听两名部属提起元结笔下的朝阳岩,自然乐意去看看了。


他们是下午来到朝阳岩的。丁懋儒发现这里果然好风景,尽管天气寒冷、草木凋零、山石冰凉,但由于正德年间时任知府曹来旬的修葺和嘉靖年间时任知府唐珤新建寓贤祠,使得朝阳岩充满文气和秀气,甚至连那棱角分明的石头,傲然挺立的松树,还有临江的亭子和虚空的岩洞,在夕阳下也显得别有情趣,因此写了一首短诗《冬日游朝阳岩》:


夕阳度岭,松筠竞秀。潇湘之涘,虚亭石窦。


2


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丁懋儒对朝阳岩的爱恋似乎不逊于当年的元结。


抵达永州一月之后,便到了万历三年(1575年)农历正月。由于闲暇,纪光训再次邀丁懋儒乘着春节的喜庆游览朝阳岩,同知邵城、通判郎尚絅,推官崔惟植以及零陵县的知县徐廷槐等人陪同。


人多雅兴高,大家四处游览。这一回,他们根据前人的记载,有诸多发现,并将几处地方命名刻石,而丁懋儒对朝阳岩西亭上的那些山石特别感兴趣,他针对朝阳岩虚空之状,将它命名为零虚山,并写了一篇《朝阳岩零虚山记》:


“零虚”即朝阳山,以岩显。自有天地以来,兹山以岩洞固在也,造化秘藏,人不能窥测。永太中,元次山自舂陵经此,爱其水石之异,泊舟寻之,得岩与洞,以其东向,因名“朝阳”,序而铭之。故人知零陵有朝阳岩,自次山始。逮宋,有名贤题刻。入我朝,复以榛楛 蓊翳,人迹罕到。前郡守东里曹君,修饰而岩洞复。次山所谓茅阁,或云即柳子之西亭,后人以览胜省观再易之,巍然出于岩上。抵郡之逾月,岘南纪君邀余一游。盖素识其胜,不意足迹所履,然亦孰非天之所以与我者乎?求其山之名,纪曰:“迩城惟群玉颇大,相距不二里,或群玉之支。不尔 则概以‘朝阳’之。”夫岩洞在下,而亭之址独高,且峰峦层出,登其亭不知其岩与洞,而麓之石罗刻在前,如依如拱,去岩洞非止寻丈,计其环立,延袤里许,“朝阳”不得而兼之,明矣!


遂由前人之途,偕零陵徐尹暨丞,次第探讨。扪萝缘石,右侧石上得“潜涧”二字。涧深丈余,人不能下。又其南为“听泉亭”,为“小有洞”,为“叠翠”,为“耸碧”,为“崆峒”,为“渊潜洞”,为“捲潮峰”,为“石门”,为“芳泉亭”,皆勒诸石。岩壑争奇,踪迹幽邃,如青莲布地,芙蓉呈秀。虽在人目前,而所不及见者几年,一旦我得而有,或皆唐宋诸人之题识,而姓名不留,兹非所尤异者乎?因斩茅筑基,就山麓建亭,曰“澄虚”。乱峰之内,巉壁如门,建亭曰“青莲”。初入处,题曰“青莲峡”。朝阳本山,创名曰“零虚山”。凡零陵对江西岸,一里之内,下皆空峒,山泽通气,非虚而何?山有定名,则自“朝阳”而下,皆属之“零虚”,“群玉”不得而支之也。一人也有四肢百骸,乃成全体;一山也必岩洞泉涧,始可名山。前所云“朝阳岩”,乃指一支而言人,即一窍而言山也,于理不亦大舛?胡山有众美,而千百年无从名之者乎?于山固遇不遇也!夫永,迫象郡,古之有庳,以处迁谪,次山、子厚而下,殆不知几何。人不能安其身朝廷之上,而寻幽问奇,往往寄迹无用之地,若曰“欲有所托而逃”,其亦浅之乎知君子也。邵君守斋、崔君弘庵,佥曰:“可刻石,以示来者。”


此文详细记载了他们的游玩与发现,生动有趣。遗憾的是,他们当年的刻石,由于环境变迁,如今大多难以寻觅。


第二年,知县徐廷槐、县丞史胜祯等人投其所好,刻“零虚山”三大字于零虚山崖,为徐廷槐所书。


微信图片_20220214145043.jpg


徐廷槐榜书《零虚山》   洋中鱼 摄


3


在游览朝阳岩时,有人提议改日再去祁阳县的浯溪看看元颜的《大唐中兴颂》。


丁懋儒说:“去是可以的,但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浯溪已有《大唐中兴颂》和《大宋中兴颂》,我们是不是也搞一个《大明中兴颂》呢?要知道自武宗正德之后大明皇朝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内乱,老百姓迫切希望得到安定,即之而起的穆宗、世宗和神宗,启用了张居正进行了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严惩贪官污吏,又用戚继光总镇三关,镇守长城。又用王阳明创办阳明书院,推行知行合一,出现了万历中兴这一新迹象。我们应该歌颂明神宗这一伟大功绩,书写一篇《大明中兴颂》并把它刻在浯溪的石崖之上,以表现老百姓迫切希望国家统一,繁荣富强的美好期盼。”


邵城说:“大人这个主意很好,可以使浯溪的中兴颂形成系列,在历史上留下大明浓墨重彩的一笔。”


纪光训说:“这样的颂文很难把握,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还得丁大人亲自操刀才行。”


崔惟植:“对,大人亲自操刀,我去联系祁阳那边,找时间一起过去刻石。”


郎尚絅说:“既然是中兴颂,那尺幅与前面的两个中兴颂要大致相当,乃至超过它们一点点,不能太小家子气。”


丁懋儒说:“这个我会仔细斟酌的。”


过了几天,丁懋儒的《大明中兴颂》文稿完成,大家一起去浯溪刻石。


这方《大明中兴颂有序》石刻的问世,仿佛在浯溪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曰若稽古,帝王之兴,皆不繇楚,我世宗肃皇帝,始以兴国,入继大统,盛德大业,超越前代。先是,帝星见于楚分,逆藩生心,历数所归,逆悻尽殄。四十六年,至顺极治。逮皇考穆宗,右文守成,号称圣主。今上皇帝,以天纵之资,知兼天下,嘉靖殷邦,庆流罔极。顾发祥之区,不有摹述,曷以昭示来世?儒不敢侫拟颂摩崖,彼唐宋所称,视此万方不及也。


颂曰:


于皇献祖,圣德夙闻。宥密基命,龙潜楚濆。

桓桓武宗,巡幸云纵。悍夫竖孽,中外汹汹。

皇天鉴降,圣祖神灵。世宗正位,海内以宁。

乃定郊庙,尊上考妣。惟精惟一,于昭受祉。

威加漠北,款纳交趾。露零河清,瑞不胜纪。

享国久长,赖及万方。穆考渊默,道治韦章。

肆我皇上,如日升东。至性英悟,孝奉两宫。

逊志于学,讲筵是隆。师臣惟帝,德懋功崇。

元辅良臣,寔生帝乡。靖共于位,后先相望。

帝星所临,奕叶流光。丕迈有周,文武成康。

受命自兴,万祀流芳。


万历三年,岁在乙亥,春王正月,上旬,湖广永州府知府、前进士、侍读经筵官、兵科右给事中,丁懋儒撰并书。同知邵城,通判纪光训、郎尚絅,推官崔惟植,祁阳县知县许公望,典史张应文,刻石。



微信图片_20220214145156.jpg

丁懋儒《大明中兴颂有序》拓片


跟朝阳岩一样,元结开掘的浯溪也深深地吸引着丁懋儒,他后来还去了那里,与好友结伴游览,并留下一方《与邓郡伯来溪李太尹诚斋游浯溪》石刻:


冬目淡苍野,浯溪空白云。

相将理舟楫,直渡大江濆。

亭僻景尤异,台高石不群。

幽贞每自得,宦辙来何勤。

题壁多奇字,除苔见古文。

忠心余耿耿,雅什竞纷纷。

偶此湖海会,因怀漫郎君。

阳回怜秀蔼,夕阳对氤氲。

仙迹宛然在,窊尊仔细分。

归轩傍灯火,逸兴散芳芬。

三观主人丁懋儒书。


微信图片_20220214145218.jpg


丁懋儒《与邓郡伯来溪李太尹诚斋游浯溪》题刻


4


早在洪武九年(1376年),道州府就被降为州,连同所辖的宁远、永明、江华三县,隶属永州府。所以,从明代开始,就可以说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是永州人了。


周敦颐一生著述不多,但影响力极大,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很高,自然也是丁懋儒的膜拜对象。


万历三年二月,丁懋儒巡视至道州濂溪故里。漫步在濂溪边,眺望无垠的田野,尽管还没到耕种时间,但丁懋儒默诵着先生的《爱莲说》,想象先生一生的风雨人生以及后世对他的尊敬与评价,眼前竟幻化出万顷绿荷,朵朵清香,如同先生人品。


徜徉在距先生故里十里之外的月岩,丁懋儒简直不敢相信人间会有如此奇观:山体上如同被神力砸出一个天坑,有两个对穿的山门,顶部敞开。刚走进岩洞时,仰望天空像上弦月;走到洞中央,再望天空像一轮满月悬挂中天;将出洞口时回望天空,又像下弦月。因东西相通,三洞贯穿,又名穿岩。


丁懋儒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眼前似乎出现了少年周敦颐在此苦读悟道的身影……


回到道州城内,丁懋儒与陪同的永州同知邵城,通判纪光训、郎尚絅,推官崔惟植,郡人佥事进阶蒋春生,监察御史黄廷聘,太常寺少卿吕藿,府儒学教授康求德,道州儒学学正胡梅商定,决定共同编纂一套《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把月岩奇妙的景观画出来,收入集子里。


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丁懋儒作《刻濂溪周元公集叙》,署款“湖广永州府知府、前进士、侍经筵官、兵科右给事中、东郡丁懋儒撰”。


此外,又写了一篇《谒元公祭文》,“维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二月庚午,朔,越二日,辛未。湖广永州府知府丁懋儒谨以香帛之仪,致祭于宋濂溪先生周元公之神,曰:儒生也晚,幼承家学……”


微信图片_20220214145242.jpg

《周元公集》卷八所载 丁懋儒祭周濂溪文


5


丁懋儒主政永州期间,这里并不太平,特别是南部宁远县境内的八姓瑶民起义,深深地影响着永州乃至湖南的发展。


其实,明代永州境内的农民起义始于洪武二年(1369年)的饥荒,李夜叉、邓四分别在江华、永明率灾民揭竿而起,拉开了永州人民反抗朱明王朝的序幕。此后,一直未曾中断。


到了明后期,永州农民起义与全国农民大起义相响应。隆庆年间(1567-1572年),江华“边民”与广西苗族串联举事,“掠岭东”、“犯锦田”(今江华码市),以后“退匿泷山,恃万峰叠险为乱”,直到万历初,道州知州蔡光躬入山招抚,才得以平息。


事后的万历四年(1576年),丁懋儒奉诏撰《奉诏抚猺颂 有序》,丰牌屹立于九嶷山舜殿外,其颂文部分内容为:


惟天生人,陶铸至神,肖状别伦。爰有百粤,跧伏疑窟,文身被发。王化渐被,亦既怀只,同仁斯视。有田有租,输公弗逋,粤人则吾。彼丑败残,穷归苟安,乃生祸端。厥心孔异,叛窃罔忌,鲠我至治。穆穆中丞, 宪兴悉凭,蛮夷是膺。曰难遥度,吏轸民瘼 ,进士有绰。戈矛载除,糗廪悉储 ,议捣其居。傥携可招 ,租复兵销,何忧有苗? 彼凶不知,恃险弗离,逆谋将施。天厌其乱,党与解散,况也永叹。惟明天子,德诏至止,回生起死。昔为桀狺,今则良民,寒谷逢春。伊谁之功,文治大同,吁俞虞风。十有七总,招主猺瘲 ,分北顽懵。惟帝好生,洽于山氓,奕世其平 。


从永州古城往返于宁远九嶷山,途经宁远城北五里一座大山的逍遥岩,那里有一座泰伯祠,丁懋儒带人前往凭吊,很有感触,写下一篇《泰伯祠记》,其中前半部分讲述了泰伯祠的历史和修葺经过:


按旧《志》,邑北五里山下,有周太王庙。或曰:“神乃周泰伯。”右有黄马相公庙,即周仲雍。左下有泉涌出,入大江,经城东,潆洄四五里,灌附郭田数万亩;右下亦有泉涌出,绕城西南,入大江,灌田数万亩。并著灵应,土人遇旱尝祷此。摄宁远蔡君光,于万历初年至邑,岁适旱,祷泰伯祠,雨泽沾足,获有年。因白于当道,为置祭。春秋用豕一、羊一,仲雍配享。盖自有祠而入有司之祭享,始于此。然庙制隘陋,仅有一室四楹而已,于典礼弗称。蔡君谋与充扩,建正室四楹,以奉泰伯;中为讲堂四楹,以申乡约;东西厢各四楹。额其门曰:“孝友至德之祠。”盖有所惩,亦以风邑人云。工始于乙亥春三月,迄于其夏四月。祠成,宜有记。


6


零陵城西四十里外的一座大山上有一个岩洞,名曰福仙岩。那里也是丁懋儒常去游玩的地方。据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八·山川·零陵篇所载:


福仙岩在城西四十里,入门开敞高旷,俨若堂室,可坐千人,两壁石乳云霞、草木、百物神鬼之像,深入莫测,惜小水耳。太守丁懋儒常游焉。


微信图片_20220214145303.jpg

宋康熙《永州府志》关于丁懋儒游览福仙岩的记载


光绪修民国补辑的《零陵县志》卷一地舆108页也有零陵县令王元弼的类似记载:


去城西四十里,太守丁懋儒尝来此岩,为岩有泉石云林诸胜故也。岩之胜树木花石,各其态度,或形似兽,或似飞禽,或似云雾状,总不一。上有台可坐数人,石成也,台之四面俱石壁,游人翰墨皆列于岩。左一峭壁,予于此岩深爱之,因击以诗。穷谷有石立于天末,春风吹来,飞禽群歇,画者难工,此岩称绝。


由此可见,丁懋儒在永州期间,曾到过不少地方。按照他最初到朝阳岩游玩的题刻习惯,应该还留下过一些诗文或石刻,大约因为山石风化或其他原因,目前发现的甚少。福仙岩有一方万历四年的题刻,但没有他丁懋儒的名字,不知为何人所为。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丁懋儒万历二年至万历四年主政永州期间,惩治贪腐,褒奖侠义,口碑不错。《零陵县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王元达,居东郭,性善天成,轻财尚义,遇人竞讼,力为解释。见人贫乏,不靳周济。太守丁懋儒荣以冠带,县令傅应祯奖以德行,迄今人犹乐道之。


作者:洋中鱼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