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通道
映入眼帘的便是鼓楼、风雨桥等
这些建筑富有侗族特色
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绝伦
它们,正是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
传承千年的匠心
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历史悠久,至今已有将近一千多年的历史。魏唐时期,侗族就有了干栏式建筑,《魏书·僚人》上已经有“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的记载。
2021年,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被选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涵盖了吊脚木楼、凉亭、戏台等诸多形制。
这些建筑依山傍水汇聚成群落,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匠心独运,工艺精湛,堪称一绝。
“玩”木头的侗族“鲁班”
所有木构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都不用一颗铁钉,而是全以榫卯连接,却结构牢固,接合缜密。
这不仅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非凡的建筑工艺水平,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鼓楼
侗族人是天生的艺术家,民间工匠的建筑才能十分高超。建筑师,又被侗族称为“墨师”。
他们不需要图纸,仅凭借刮去青皮的半边楠竹制成的丈杆(侗语称为“香杆”),采用只有匠师通懂的符号(鲁班字)为代码,记在丈杆上,写在有柱眼尺寸的竹签上。
通常,“墨师”在丈量地基后就可以根据地形确定建筑物的基本构架后制作丈杆,再高大的鼓楼,再长的风雨桥,也只靠这半边竹杆来下墨。数千件构件,数千个榫眼,通常下墨均准确无误,分毫不差。
造型设计中,侗族工匠遵循均衡、对称、和谐的规律,并且注意运用直线、斜线、曲线、折线进行多重的组合构图,构成比例协调、均衡对称、规整完美的建筑造型艺术,朴实自然,稳定规范。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吴林勇/摄
侗族工匠还会在木构建筑的各个部分,如屋脊、挑手、檐部、柱头、榫头、栏杆、门窗等,采用凿刻、雕塑、绘画、叠砌等多种艺术手段,构成不同的花纹图案。
雕梁画栋,既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也寄托了侗族人民的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和美学追求。
侗族木构部件木雕技艺。吴林勇/摄
富有民族特色的仪式感
侗族建筑除了建筑技艺精巧外,过程中还伴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与文化。
鼓楼建造要经历选址、砍梁、开工、立柱、上梁、开楼门庆典等重要仪式。风雨桥建造要经历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河动工、上梁开工、发槌、上梁、踩桥等重要仪式。
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仪式和与建筑本身共同构成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文化。
上梁时,人们期待着能捡到象征吉祥和好运的糖果糍粑 。吴林勇/摄
怀小游了解到,近年来,通道县委、县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建立了非遗资源档案库和非遗人才数据库,搭建起非遗保护四级名录体系。并开展了“拉网式”普查,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深入一线走访调查和信息录入。
目前,通道县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
Mon Jan 16 17:00:00 GMT+08:00 2023
Sun May 01 17:23:00 GMT+08:00 2022
Sun Apr 24 13:15:00 GMT+08:00 2022
Thu Apr 14 16:35:00 GMT+08:0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