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非凡十年·韶山篇丨殷殷嘱托情 十年新画卷
非凡十年·韶山篇丨殷殷嘱托情 十年新画卷
Thu Aug 11 09:29:00 GMT+08:00 2022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韶山篇

殷殷嘱托情 十年新画卷

——韶山人民踔厉奋发创造美好未来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图 吴新春 肖燕 喻名才 莫正德

2011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亲临韶山视察,嘱托现场的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韶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以利民、惠民、富民为目标,以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为龙头,以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韶山人民过得更加幸福、安康、富庶。”

十余年过去,弹指一挥,总书记的嘱托音犹在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人民不负韶华,艰苦努力,创新图强,在毛主席家乡的大地上奋笔疾书,写下一串串非凡成就,为党的二十大召开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毛泽东广场

数字和奖杯,看得见的“山乡巨变”

十年巨变,难以言表,且先看这一组数字:

2012年,韶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9.56亿元,到202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05.89亿元,翻了一番多。按常住人口数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23万元。其中一产业由4.3亿元增长到7.65亿元,增长77.9%;二产业由29.04亿元增长到49.03亿元,增长68.8%;三产业由16.23亿元增长到49.21亿元,增长203.2%。三次产业结构由8.7:58.6:32.7调整为7.22:46.31:46.47。完成一般预算收入由2.59亿元增长到6.9亿元,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01亿元增长到28.48亿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991元增长到49140元,增长9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375元增长到33433元,增长149.9%。

巨变来自于实干。韶山市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发展与红色旅游、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1年底,规模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国省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79家、41家、7家,上市后备企业4家。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等产业竞相发展,碳基材料产业链形成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6%。韶山高新区获评全省“落实创新引领战略等政策措施成效明显的高新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园区,2021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272亿元。

十年间,韶山上上下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动各项事业走在前列,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等国省荣誉数十项,入列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全国党建标准化建设试点、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等。2021年,质量强市、交通运输、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小康补短板推进工作优秀县等国省荣誉14项,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数字和奖杯,道不尽的辉煌,看得见的山乡巨变。


毛泽东同志故居

红色和绿色,看不够的“高级搭配”

红色,是韶山的底色。毛主席的家乡人对红色有一种执着的爱。

他们充分挖掘韶山红色资源,建设一批优质红色教育阵地,创作一批高质量红色文艺精品,组织一批红色体验项目,开发一批红色培训课程,储备一批红色培训师资,策划一批红色品牌活动,推动红色教育与旅游研学、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打造红色产业升级版。作为全国闻名的红色旅游景区,近年来,韶山以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聚焦红色主题,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不断擦亮红色品牌,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融合发展道路。

韶山干部学院、“两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最忆韶山冲等项目建成运营,韶山科技创新成果专题展示馆正式启动,“神十”返回舱来韶,月壤异地灾备点建立,打造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等现场教学点28处,建成红培及研学实践基地13个,新创成国家3A级景区1个,开发精品课程75堂……

韶山当然不止一种颜色。

聚力推动旅游红色招牌和乡村绿色旅游的深度融合,韶山促进乡村旅游产品质量、硬件设施建设、软件管理服务、文化内涵、环境卫生、人员素质技能的全面升级,真正打造了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机制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有人说,红配绿看不足,韶山的红色和绿色,却搭配出了满满的高级感。


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

党建促振兴,响当当的“韶山样板”

作为全国党建标准化试点市,近年来,韶山深入实施基层党建“提质聚力”工程,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作用,全面推进铸魂赋能、队伍提质、兴业共富、强基善治、引智聚才、连心到户六项行动,建强村级组织、优化人才队伍、壮大集体经济,着力打造“机关+企业+村(社区)”的党建综合体,构建全省首个县级区域化党建联建“共同体”,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基层党建城乡统筹、全域提升。

目前,韶山市农村“五星”党支部占比50%以上,各行政村全部实现书记、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县处级党员干部“一对一”包村,75家两新组织结对帮扶33个村,33个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派驻全覆盖,精心选派32名科技特派员到一线服务,组建80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服务,农村党建“三三五”模式和“五个到户”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村一品”打造银田村乡村振兴产业基地、韶阳村茶叶基地、双石村红薯种植加工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以280家农民合作社、185家家庭农场为中心,辐射带动600余户农户发展中草药、茶叶种植等产业,12个特色农产品品牌、10个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多元生态农业景观注能强基,村级党组织“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63.5万元/村。

党建工作的大力开展,有效带动了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从“小切口”推动“大变化”,积极打造乡村振兴韶山样板的成效不断显现: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沉甸甸的数十项国省荣誉,见证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的不断攀升。

在这里,党建领航促进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响当当的“韶山样板”。


韶山市高新区

幸福与安康,要的就是“这两个词”

十八大以来,韶山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教育均衡发展迈开新步伐,养老就业领域实现新突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收获新成果,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彰显新气象,在为民纾困、解决难题上成效明显。

在教育方面,韶山市提升管理水平,统筹规划建设,强化师资队伍,贯彻“双减”政策,建成芙蓉学校和韶山学校新校区,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

在养老就业领域,韶山市入选全省首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全国推广;连续十年,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十年来,韶山市先后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等荣誉,公路“好路率”“隐患清零”“顽瘴痼疾”整治等多项考核成绩多次排名湘潭市县市区第一、全省前列。

在医疗卫生方面,韶山市先后获得国、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等荣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名列全省前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100%。

十年来,韶山市公众安全感测评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韶山市圆满完成“建党100周年”“毛主席诞辰”等重大系列活动安保任务1500余次,警卫安保“零事故”,68年来实现危害国家安全案(事)件“零记录”,韶山冲派出所还获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模范公安单位”、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等多项荣誉……

幸福与安康,韶山人说,生活,要的就是这两个词。


沪昆高铁韶山南站

好人塑好城,不止步的“文明之约”

在韶山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

2012年,韶山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还不足5000人。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发展到了26600多人。他们常年活跃在景区、社区、农村,助学、助困、助残一线,全力打造这座“好人之城”。在道德模范汤瑞仁、新乡贤黄祖示、最美志愿者庞红亮、企业家肖公平等贤达人士的示范下,层出不穷的新人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伟人故里映山红”的志愿服务品牌也越擦越亮…… 越来越多普通老百姓的善行义举,增加了这个城市的道德厚度。

近年来,韶山市坚持红色基因传承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同步推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乡村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阵地,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振精气神,展示文明貌,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017年11月14日,韶山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全国县级文明城市。2021年,韶山市又以91.92分的高分,在县级全国文明城市中排名全国第11名、全省第1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复查,目前正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伟人故里将以此为起点再出发。

韶山出好人,好人塑好城。今天,12万余韶山人携手同行,共赴“文明之约”。

韶山城区

苦干加巧干,可期待的“未来之路”

未来,韶山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聚焦“四区一地一圈一强”和“六新”湘潭目标,大干、快干、抓紧干、拼命干,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奋力建设现代化新韶山,力争走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列,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韶山样本”。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引领区。

推进融合发展,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突出创新驱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坚持以民为本,打造全域美丽宜居样板区。

筑牢底线底板,打造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基层党建品牌标杆区。

韶山,“未来之路”值得期待!


记者手记

十年巨变的“密码”

说起韶山,特别是说到韶山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就想起去年因为工作而结识的3个韶山人来。

第一个人是成秋谷。十年前,银田镇这个退伍老兵毅然成立了韶山市宏发花卉苗木合作社,带领村民在荒山上种植苗木果树致富。十年间,荒山变绿,村民变富,他黝黑的皮肤和军人的闯劲却依然不变。

第二个人是向桂珍。十年间,韶前村这个“不安分”的女人从养黑山羊到酿酒到养蜂,活儿变了不少,还成了村里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其孜孜好学和勇于进取的心气儿一点都没变。

第三个人是周娴。2012年,韶山市区划调整。周娴从湘乡市龙洞镇政府调到了韶山,先后在清溪镇政府、韶山市行政审批局工作,2019年起任长湖村驻村第一书记。三年来,她带领村里一班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用实际行动改变村庄的“旧模样”。唯一不变的是,她娇小身材里透出的一股“巾帼不输须眉”的干劲。

这普普通通的3个人,没有喊过什么激动人心的口号,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短短十年,他们坚守着不变的初心,改变的是家乡的旧貌。窥一斑而知全豹,或许,这就是韶山十年巨变的“密码”。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