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古城辰阳》——辰水:我的母亲河
《古城辰阳》——辰水:我的母亲河
Fri Jul 10 15:48:00 GMT+08:00 2020

写在前面


我曾告诉朋友,道德文化之祖,善卷之墓就在我的家乡辰阳古城边上,他感到惊奇!


我曾告诉朋友,“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中的大酉藏书洞,就在我的家乡辰阳古城边上,他再吃一惊!


我还告诉朋友,屈原在《涉江》中写下的“朝发枉渚,夕宿辰阳”中那个辰阳,就是我家乡的古城辰阳。他还是大感惊奇!


说实话,一个县城,只要具有这三者之一,其文化分量之重就足可引以为豪,何况三者齐聚一个县城!至今,看得见,摸得着的先秦文明真是稀若珍宝,既使别的条件都除外,仅凭记有辰阳古城这三项古老文明,称《古城辰阳》当之无愧!


时代巨变,沧海桑田。随着城镇化的滚滚浪潮,古城辰阳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建设中“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习总书记的指示,言犹在耳。我们编辑《古城辰阳》,就是要为“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辰阳,立此存照。


历史名镇 文明圣地


文明,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更新。判定一个地方的文明,关键的标准看城市。当年,文化先哲屈原,千里迢迢,夕宿于此,就因为这里有一座古邑——辰阳。


辰阳,位于湖湘边陲,历来被人视为五溪蛮地,然而可喜的是,她却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松溪口的“蚌塑龙”,征溪口的白陶罐,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龙凤之乡,伏羲故里,虽然还只是传说,但却隐含着辰阳的文明密码与骄傲;文明先圣善卷,不受帝位,归隐大酉,历为世人高山仰止;面对文化劫难,大酉藏书又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文脉延续……


翻阅辰阳文明史,


感受她的厚重与精彩!


4.jpg

古城辰阳全景图


辰酉之水 溪美如画


辰阳之名源于辰水。辰水即辰河,又名锦江、麻阳河,是古“五溪”之一,为辰溪人们的母亲河。


辰河发源于武陵山脉的贵州铜仁梵净山,至辰溪县城汇入沅水,全程长295千米,流域面积7536平方千米;在辰溪境内流程32.8千米,流域面积820平方千米。自古以来,辰河乃连接湖湘与西南的交通要道,辰河流域是湘黔两地重要的鱼米之乡。


历史上辰河的整个流域,全部属于古辰阳的辖地,辰河就发源于古辰阳县境内。《汉书地理志》云:“武陵郡辰阳县三山谷,辰水所出,南入沅。”北魏地理学家道元在《水经注》中也称:辰水“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源出龙门山,历独母溪,北入辰水”。由此可知,辰河的源头在三山谷。


三山谷在哪里?据査三山谷即贵州的梵净山。辰溪县清道光志记载:“辰水出贵州梵净山,南经溪口至铜仁施溪司流入麻阳,经麻阳县城南流二百三十里至辰溪县城西南入沅。


梵净山所在的区域,在汉高祖置县时,都属于武陵郡辰阳县的版图。在梵净山“三山”下面的丘壑沟谷形成无数条溪流,溪流汇成小河,这就是辰河的源头。小河走出大山,迎接她的第一座城镇叫双江,为贵州铜仁地区的江口县城,当地人称这里的辰河为大江。大江一路欢歌,流向黔东门户铜仁。辰河还有一条源头,历史上称“独母水”。辰溪县志上就有过辰水源出独母水的记载。


原来,从梵净山东麓的松桃县境,流出了另一条河流,当地人称小江,小江就是历史上的独母水。小江在铜仁城西铜岩下与大江聚首相逢,至此,辰河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一一锦江。


6_看图王.jpg


锦江,是辰河之別名,在贵州铜仁和湖南麻阳,辰河都以锦江称之,可以算是两地人们的母亲河。其中辰河在铜仁境内流程68.5千米,在麻阳境内流程117千米。


真正的锦江属于麻阳。辰河经过一百多千米的转奔波,结束了它的贵州之旅,从黔东漾头镇进入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然后纵贯全境,达一百多千米。在锦江河畔,孕育了两座麻阳邑治,一是古镇锦和,一是新城高村。麻阳建县较晚,直到唐武德三年(620),才从辰溪、沅陵两县析出。而县治更是多次变更,直到宋熙宁八年(1075),才将邑治定为锦和,锦和取锦绣和美之意,而真正来历乃脚下这条河流,乃锦河的谐音。锦和经宋、元、明、清和民国,历1000多年。


辰溪人习惯将自己脚下的辰河叫麻阳河。顾名思义,麻阳与辰溪山水相依,血脉相连,将从麻阳流下的河流称麻阳河,也在情理之中。况且辰河在麻阳流程117千米,而在辰溪只有32.8千米呢!


7.jpg

落日夕阳红满天(彭本胜 摄)


辰河来到辰溪,地势开阔,河流平缓,景色宜人。两岸村舍农庄,错落有致;绿树翠竹,相映成趣;牧童农夫,怡然自乐。辰河犹如一位远行的旅人历尽千滩百险,回到故乡,十分高兴,尽情地向世人讲述辰水长河中最美丽最古老的故事。


最美丽的故事当属这“一湾”“一颈”。麻阳河从麻阳姚家潭进入辰溪,一路欢歌,投入到了石马湾的怀抱。辰河在这里放缓了脚步,纵情地缠绵、亲昵,围绕着这片土地踱起了方步、打起了转转,在这里形成了二百多米宽、一二千米长的大湾和三四平方千米的半岛,这大湾就是石马湾,这半岛就是鹅公颈。


石马湾本来就河面开阔,加之近年来在下游筑起了水坝电站,故而变成一汪平湖、万顷碧波。这里是白鹅之乡、麻鸭基地,白鹅浮绿水,麻鸭拨清波,黄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宛如一幅恬美的画,一首隽永的诗。


最古老的故事当属这“一湾”“一坪”,即潭湾和潭湾的铜山坪。


潭湾是辰河岸边的最后一个小镇,辰河来到这里已接近尾声。这里地势开阔,土地肥沃,尤其是附近盛产陶土和铜矿,非常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近年来,在这里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期的遗址。千百年来,这里还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圩场,而尤以牛市和布场著名。不知什么时候形成的规矩,方圆百里的泸溪麻阳、怀化、溆浦,甚至几百里外的宝庆、安化、铜仁的牛贩们,每当潭湾逢“三八”赶集,都要赶来此地交易,一般场期有五六百头牛,高峰时可达一两千头。此外,潭湾的布市也很出名。


辰溪人有句民谣,“潭湾三八场,铜山好婆娘”,说的是潭湾铜山坪一带的女人,非常勤劳能干,所纺织的土布平整而厚实,赢得当时社会的青睞。逢三八赶场,便形成独特的布市。铜山坪不仅出好婆娘”,而且是辰溪的古邑治。据县志记载,汉高祖二年(前205),设辰陵县,后改名为辰阳县,其县治就设在镇内的铜山坪,即现在的杉林村。潭湾铜山坪乃是我们辰溪的根。


辰河,从武陵正脉的梵净山中潺潺流出,开启了它的黔湘之旅;在武陵余脉的大西山下,结束了它的旅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辰河有幸,与历史上两位世界文学大师结缘。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谗被贬,流放于辰河,宿辰阳,著《离骚》,发《天问》,作《九歌》,留下了瑰奇的千古华章。两千多年后,从辰河里走出了又ー位文学大师沈从文。他自己坦言:我的生活与一条叫作辰河的河流无从离开,所写的故事多为辰河的故事。故事里的背景多与辰河有关,故事中的人物多为辰河船上岸边的人物。辰河成了沈从文图腾一般的符号,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奇丽、淳朴、桃花源式的辰河世界。


8.png


辰河,原来不过是五溪大地上一条普通的河流,然而,古老的历史、瑰丽的文化、壮美的图景使其成为五溪大地上的一朵绚烂的奇葩。。


延伸


编者寄语


文化是社会的基因。一个地方的文化即是一个地方的社会基因,而从事文化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是传承这种基因。社会要进步就不能没有文化基因。传承文化基因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继承,二是发扬。《古城辰阳》旨在益于后人,希望并相信有更多的人珍惜本土优秀文化,吸纳本地优秀文化,让优秀的本土文化成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动力!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