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古城辰阳》——探秘历史名镇 文明圣地
《古城辰阳》——探秘历史名镇 文明圣地
Mon Aug 03 12:00:00 GMT+08:00 2020

历史名镇 文明圣地


文明,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更新。判定一个地方的文明,关键的标准看城市。当年,文化先哲屈原,千里迢迢,夕宿于此,就因为这里有一座古邑——辰阳。


74.png


辰阳,位于湖湘边陲,历来被人视为五溪蛮地,然而可喜的是,她却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松溪口的“蚌塑龙”,征溪口的白陶罐,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龙凤之乡,伏羲故里,虽然还只是传说,但却隐含着辰阳的文明密码与骄傲;文明先圣善卷,不受帝位,归隐大酉,历为世人高山仰止;面对文化劫难,大酉藏书又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文脉延续……

75.png



辰阳:隐含的历史文化密码


辰阳,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名字。说她古老,因为早在战国时,这里就已成为邑治,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九章·涉江》中,就留下了“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的诗句。说她年轻,因为两千多年来,“辰阳”之名,没有中断,并历久弥新,焕发青春。《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云:“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迎来晨阳,送走晚霞,沅水与辰河交汇处的这座古城,已走过了2200多个春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辰阳,何时命名,为何命名?这两个古老的方块字,隐含着怎样的文明密码和文化信息?值得人们深思……

76.png


 解密“辰阳”


中国文化是十分重“名”的,既重名正言顺,又重名副其实。“辰阳”之名,“阳”字容易理解,表示方位,山南水北为阳。辰阳,即指辰水之北。而要真正揭开“辰阳”之谜,关键在于一个“辰”字。


先人们将此地取名为“辰”,一定与“辰”的本义有关。或者暗示这块土地曾经是以蛤蚌为生的人类渔猎文明之地。事实上,在县境内的征溪口、松溪口等地,考古专家就曾发现了大量蛤蚌壳堆积层的贝丘遗址。或者暗示这里曾经是开启使用蚌镰和石锄耕作的农耕文明之地。而事实上,考古学家也在辰河两岸肥沃的土地上,如潭湾、米家滩、张家溜等地,发现了多处农耕文明遗址。辰,为十二地支的第五位。用以计时,上午七点至九点为辰;用以纪月,农历三月阳气动,为辰月;用以纪年,天干地支相配,十二年一轮回,逢辰便称龙年。后又引申为所有时日的通称。由此可见,茫茫天空,悠悠时日,煌煌农事,都用“辰”字来作代,可见“辰”在上古文明中的份量。


我们好奇的是,古人到底是先有“辰”地之称,后有“辰”字之造?还是先有“辰”字之创,后有“辰”地之名?现已不得而知。但从“辰阳”的取名和“辰阳”之地的考古来看,可以肯定,辰阳,曾经是我国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77.png


是何人将这块土地赐予如此美好的名字?是群众的创造,还是先圣的智慧?辰水之名应该早在甲骨文出现之前就有了,辰阳之名也在先秦就有记载。人们疑惑的是,如此“高大上”的命名,在那蒙昧的上古时代,岂能是一般凡夫俗子所为?于是,一些历史学者和文化学家便把目光聚焦到了一位伟大的先知——伏羲的身上。


伏羲帝是“三皇五帝”时代中带领人们从渔猎时代走向农耕文明的重要领袖。这样一位圣人与“辰”地有什么关系呢?一般认为,伏羲生于甘肃成纪,是黄河文明的产物,与辰溪八竿子打不着。然而,现代以来,一些文化学者却提出了“文明迁徙”说,认为“三皇五帝”时期的文明中心在环洞庭湖的三湘四水地区,伏羲的故里在湘西的辰溪。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较早提出伏羲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发源地是湘西苗瑶地区。民俗学家林河先生在《中国巫傩史》一书中考证伏羲出自于生产辰砂的古辰州地区。民俗研究者黄明裕先生在他的《神农文化新探析》一书中则直接论证“成纪”即辰溪,提出伏羲故里在辰溪的观点。


根据传说,伏羲对人类的贡献主要是“始作八卦”和“结网以渔”。而在辰溪境内的松溪口和征溪口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家也确曾发掘出距今7000多年前的“八卦星象图”和用以捕鱼的“网堑”,这个时期正是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因此,将此地命名为“辰”,或许是创造文字的祖先伏羲的赐名,或许是后人为纪念伏羲在此地教民渔猎耕种和创造八卦文字而命名的。


最让伏羲与“辰”紧相关联的,是伏羲被认定为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而“辰”即龙。在中国古文化中,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十二地支分别对应着十二种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辰”对应的正是“龙”。在这十二属相中,其它皆为实有动物,唯有龙为虚拟动物。宋人罗愿在《尔雅翼》卷二十八“释鱼”中是这样描述“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它能够腾云驾雾,主宰天气,行云播雨,后来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文化标志。


我们相信,将此地称为“辰”,决不是偶然和巧合,一定是机缘合一的结果。历史学家王震中教授就高度认同这一点。他在对辰溪进行实地考察后,即挥毫写下“龙凤之乡”的题词。因此,从文化学上加以考察,我们发现,“辰”地应是中华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78.png


良辰美景是好时光,辰水酉山是好地方。据查,自古及今,一脉相承地以“辰”称名的,只有我们这片土地。或以水称,或为邑名,或作州名。


以“辰”称名,最早用之于水。古人很早以前就把发源于贵州梵净山至辰阳与沅水汇合的这条河流称之为“辰江”、“辰水”、“辰溪”。《禹贡》中的“九江”,辰州得其六,辰水乃其一也。“辰溪”之称,源于《左传》所载楚子灭巴之事。唐人梁载言在《十道志》中记述:“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各)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蛮)。”至于“辰水”、“辰河”之称,前者为书面语,后者为口头语。如《辞海》就称“辰水”,而在沈从文的笔下,则称“辰河”。这里的“辰河”,既指辰水,也指古辰州辖境内的沅水中游。


79.png


以“辰”称名,更多用之于称邑。古称“辰阳”,今称“辰溪”。据周宏伟《湖南政区沿革》一书考证,战国楚悼王后期(公元前389-前381年),楚国所置洞庭郡就下辖有辰阳县。故屈原《涉江》有“夕宿辰阳”的诗句。但真正以“辰”称邑设县,载入史册的还是大汉王朝。据记载,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在今辰溪、麻阳一带设辰陵县。时值楚汉战争正酣之际,楚汉双方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西为汉,东为楚。辰阳就是这个时候纳入大汉版图的。


以“辰”称名,也用之以称州(府)。隋文帝在改“辰阳县”为“辰溪县”时,也许是认为“辰”字吉祥,便废沅陵郡名,更名为“辰州”,治沅陵。唐代沿袭,宋时改“州”为“路”。1364年,朱元璋遣徐达克辰州路,改辰州路为辰州府。1664年,清康熙沿袭明制,设辰州府,隶湖南布政使司。辰州府辖地虽时有变动,而最后锁定沅陵、泸溪、辰溪、溆浦4县。直至1913年,辰州府废。


80.png


辰水、辰邑、辰州;辰陵、辰阳、辰溪,千百年来,或存或废,或易或立,都没有离开一个“辰”字。称名辰阳,既表明这里辰水酉山,阴阳和谐,龙凤呈祥,又寓示这里也是华夏文明之源头,湖湘文化之圣地。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