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古城辰阳》——网红打卡地:穿越百年的大酉书院
《古城辰阳》——网红打卡地:穿越百年的大酉书院
Tue Aug 11 09:05:00 GMT+08:00 2020

大酉书院


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乡民为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土民阶层对于提高文化素质的渴求,而各级行政机构设置的官学,因招收的名额和学员的出身、文化素质等因素的限制,绝大部分莘莘学子被挡在官学的大门之外。书院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33.png


清乾隆二十六年,辰溪知县卢九云创建大酉书院,当时瑶族七姓诸姓捐资助修,因院址设城南对河的大酉山麓妙华洞旁,故又称大酉山妙华书院,后改称大酉书院。


乾隆四十六年,知县佴兆凤以“便于考课”为由,将书院迁于城内学官左侧明伦堂,因双溪之水环流于前,便又改名双溪书院。嘉庆八年,知县赵文在认为大酉为古之藏书胜迹,用作书院名最具深义,于是修复原名。光绪年间,书院迁至考棚(地址在老城文化馆处)。光绪三十年书院废止。


书院是供生童学习的场所,主持人称山长,另设教习(即教师),多为举人出身。山长由地方行政长官推选,教习由山长聘任。本籍举人刘荣批、刘荣春、刘运纶、刘宝南等先后担任过山长。清代教育家、诗人、宁乡玉潭书院山长周在炽曾在大酉书院担任过掌教。


34.png


生童入院读收要经过报名和考试,考前须亲自到县衙前社科报名登记,在登记时要填写自己业师的姓名和自己是禀生、增生或附生的情况。


书院每次录取生童名额,初期没有限制,后来逐渐有了定额,并且分正课和附课,正课又分内课和外课,内课为住读生,外课为走读生;附课为附读生(即旁听生)。


35.png


清同治七年,大酉书院有生员、童生共40名,光绪三年,录取生员、童生60名。光绪十年,录取70名。录取的生童以讲授《四书》、《五经》为主,专习八股文,用以应付科举考试。教学方式采用个人攻读、相互问答及集体讲解等。


大酉书院实行月课制度,每月考两次,由地方官出题考一次,称官课;由山长出题考一次,称院课。月课是对学生的考试制度,用考试来促进生童努力钻研学业,写出论文。考试内容分大课和小课:大课一诗一文;小课或策、或论、或诗、或赋。考时文(即八股文)专以《四书》命题,一般取其一句,也有取半句的叫做“截”;取两个半句的叫做“搭”。生童议论不解超出朱熹《四书集注》的范畴,而且还要摹依古人的语气即所谓“代圣人立言”。


36.png


住读生和走读生按月课评定成绩,佳者奖以膏火(即相当于现在的奖学金)。附读生除成绩优异者,一般无权享受。


书院所需经费,由学田租谷项下开支,不足之数由政府拨付。据清道光版《辰溪县志·学校志》载:禀生余养重捐给书院学田45.44亩,庠生张我承捐献学田6斗1升5合。学田每年收租谷78石7斗5升,但还有缺口,知县赵文在到任后,每年再拨稻谷24石给书院,还拨给银76两,制钱(铜钱)20千文给大酉书院资作办学的经费,使生童得到资助,以彰显“书院作育人之材,振兴文教之地”。


37.png


清末废除科举,兴办学校,清朝下令全国各级书院改制为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辰溪县创办“辰溪官立高等小学堂”,大酉书院遂完成了历史使命。据清道光《辰溪县志》载:从乾隆二十七年至嘉庆二十五年止,从大酉书院走进出了1名进士、5名举人、4名拔贡、29名岁贡。


辰溪大酉书院的创立是对辰溪官学的有力补充,缓解了学子的就学压力,为中下层普通百姓通过读书、科考而走上仕途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辰溪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大酉书院与中蒲溪米春芳集资创建了指南书院堪称“辰溪的文化摇篮”。它随着封建科举制度的形成而诞生,又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而结束。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