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民间习俗
婚 俗
男家选择家庭、年龄相当的女家,请媒婆到女家求亲。女家许嫁,男家就须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备上一份厚礼,由媒婆送红庚帖给女家,红庚帖上写男方生辰干支(年、月、日、时),女家就庚帖上写女方生辰干支(年、月 日、时),叫“发红庚”,俗称“合八字”。自此之后,两家以亲戚相往来。将 要结婚之年,男家须先期于元宵、端午、中秋三节送一份礼物到女家,叫作“打节”。选择结婚的吉日定下来之后,男方须用一只鹅或一只猪腿及酒等物,由媒婆送去女家,通知结婚的具体日期,叫作“报日”。待女方过了成人礼之后,男方则由媒婆带人携衣服、头钗、耳环等头饰及猪、羊、酒、果品等物去 女家,叫作“上头”,或叫“过礼”。
到了结婚那天,男方以鼓乐手、花轿,吹奏迎亲乐曲抬新妇至家,夫门外设香案,以祝词祷于天,叫作“回神”。新妇入门,进入洞房,女戴凤冠霞帔,男着礼帽长袍。夫妇二人由陪人行成婚之礼,饮交杯酒,叫“完亲”。之后, 夫妇二人到中堂,由司仪主持,夫妇二人各由一人引领,按礼仪步法同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叫“拜堂”。三朝之日,新妇首先要给夫婿父母送洗漱水及茶水,然后依次给夫婿祖父母、伯、叔、兄辈送洗漱水及茶水,叫“传茶”。当日,新妇偕丈夫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回门”。母家设宴,招待新婿,诸亲作陪,叫“陪新客”(亦有次 年春节,新婿去岳父家拜年,叫“当新”。岳父设宴,延请诸亲及族中尊长作陪,也叫“陪新客”)。
节 俗
节序 立春先一日,知县带僚属在城东五里星驾享举行迎春仪式,祭把木神句芒。推出泥塑土牛,抛洒春枝春花,亭上饰彩色花卉,童子扮演戏曲人物歌舞,鼓乐手吹奏乐曲助兴,气氛热烈。又有春鼓数十具,从沅陵石冈来。在立春之前先期到达县城,在城区街巷边敲边唱,称为“打春”。在举行迎春仪式当天,鼓手跟随着彩色服饰队伍在街市上往来歌唱,称为“送新春”。以土牛身上着色占卜预测当年水旱灾害及瘟疫发生情况,以句芒神帽、鞋色彩占卜预测当年气温转暖的早迟以及春季的晴天、下雨、寒冷、暖和的天数。
正月 初一日早起洗漱毕,置香烛、酒、果品于中堂神位前,全家大小需穿戴整齐,先拜祖先,然后子拜父母、幼拜长,祝贺新年。选择好吉时与方位,开门出行。至亲好友相互往来祝贺新年。市场商铺关门不营业,家中三日只扫而不除。这一天,读书人在红纸帖上书写文字,称“发笔”。
元宵节前数日,城市乡村多剪纸作灯,做成鸟、虫、鱼、虾等形状,小孩扮采茶戏曲故事人物即兴演出,伴以器乐。人夜,艺人们的歌唱声、乐器的伴奏声及人们的喝彩声如海似潮,充斥街巷,绅士淑女齐聚围观,称为“闹元宵”。正月十五日灯节前后,凑钱请戏班演戏,称“灯戏”。元宵节前后,亲朋 好友设家宴互请,称“请年”
春社祭社神 农历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是日,以社蒿和糯米蒸煮捣成糍,称“社糍”,做成饭,称“社饭”,以祭社神。春社节前的每个“戊”日,均禁止扫地和井中取水,称“忌戊”。不忌,则会得罪龙神,导致水旱灾害频发。新坟社祭须在第四个“戊”日完成,否则,鬼魂会遭鞭笞。
惊蛰前夕 用石灰画弓箭形于门前,再撒石灰于台阶之上,避蛇虫为害。
三月三日 男女头上插荠菜花,以为可以长寿。此月,小孩以竹篾、纸制作纸燕,系上棉线,乘风放入空中,称作“放风筝”。
清 明 缀柳枝于屋门,插柳叶于头上。提着酒及盛酒的器具,上坟祭奠亡人。扫除墓上荆棘及藤蔓植物,悬挂纸饰品。祭祀完毕,聚在坟茔间饮酒,尽兴而归。
四月八日 前人以为朱砂可以镇邪,以朱砂汁书写“嫁毛虫”于纸上,贴于壁上,以驱逐它。
五月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日,大家食粽子,饮菖蒲雄黄酒,采艾叶悬于屋门。以雄黄磨酒点在小儿额头、手脚的掌心。去江河边看龙舟比赛。好事的人将锦标插于对岸河沿之上,在众龙舟激烈争夺的鼓乐声和岸上为亲人们呐喊助威的喧笑狂欢中,人们的兴奋达到极致。乡村民间亦有以初五日为小端午,十五日为大端午。相传这个习俗从汉代祭祀伏波将军马援就开始了。
六月六日 城乡都有将书籍和衣服放在太阳下曝晒的习俗。这个月,早熟 新谷登场,选择吉日煮新米饭,炒园中新鲜蔬菜,配上美酒佳肴,其中必有鱼 (余同音,取有余之意),祭祀祖先。祭祀完毕即食,称“尝新”。以新米和新鲜蔬菜馈赠亲友,称“送新”。
七月七夕 七月初七日晚,妇女携彩色丝线在月光下穿针引线,并在庭院 中置瓜果,向月中织女仙乞求织艺。其间,也有一些妇人在黎明时节观察天空中夺巧云彩。
中 元 七月十五日,各家备好酒菜饭食,祭祀祖先。入夜,将纸钱包封,书上亡者姓名,并焚化,称为“烧包封”。起先,于当月初一日,以酒食祭祀祖先,称“接祖先”。新亡者亲人须到土地祠祭奠号哭,迎接亡魂归家,称“接亡”。十五日再去土地祠祭奠一次,称“送亡”。
中 秋 八月十五日夜,以酒、西瓜、月饼为宴,家人共尝赏,称“赏月”。亲友间以西瓜、月饼相馈赠。生男艰难家庭的亲友到邻居家瓜园私自取瓜,并用鼓乐相送,称“送瓜”(取“瓜绵绵”之意)。谷物成熟并收割完毕 乡村人们筹凑钱物,延请僧人或道师开坛作佛事或法事,酬神佛,祈求来年人寿年丰。或请木偶戏班演出,或请戏曲艺人唱连台戏,以酬神娱人。
重 阳 九月九日这天,有身份地位的文人雅士必登高饮茱萸洒,过重阳节。乡村民间这一天酿制的酒称“重阳酒”。
十月朔日 十月初一,各家以糯米做糍粑,请巫师于斋堂做法事,祭祀斋神,称“庆十月香”,也是古代“报赛”的意思。
十二月初八日 是日,以糯米酿糟酒,称“腊八糟”。这一天,取井水贮地窖中,次年暑日饮用,可以疗中暑等疾病。十五日后,选一个吉日,清扫楼顶、墙壁地面的尘埃,称“打阳尘”。杀猪祭祀祖先,称“烧年纸”。以糯米浸泡蒸熟做糍粑。浸泡好的糯米蒸熟风干,以砂炒成“米泡”(俗称阴米)。先在八九日间,将浸泡好的糯米染上各色,蒸熟置一圆圈中,以五色饭拼成花形图案,晒干后贮陶缸中。十五日后,以植物油发之,称“糖馓”,是春节送礼佳品。
十二月二十四日 为小年,是日必清洁室内外,特别是灶具,以豆制品、米饭、糖果祭祀灶神。锅中点油灯,称“锅灯”(接灶神过年)。除夕晚上,亦 用相同供品祭祀灶神,点锅灯(送灶神归天) 。
除 夕 这天,准备好酒水菜肴,先祭祀祖先,也称“烧年纸”。然后合家聚集喝酒吃饭,称“团年”。餐后,长幼有序地打躬作揖拜年,亲友往来拜揖,称“辞年”。多煮米饭,称“隔年饭”或叫“压甄饭”。是夜,全家人围着 火炉团坐,饮荼吃糖果,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各种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或喧腾至深夜,或通宵达旦,称“守岁 ”
Tue Sep 15 09:35:00 GMT+08:00 2020
Fri Sep 11 09:56:00 GMT+08:00 2020
Thu Sep 10 09:30:00 GMT+08:00 2020
Wed Sep 09 11:04:00 GMT+08:00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