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老洪江·七月半唱大戏
老洪江·七月半唱大戏
Wed Sep 02 15:28:00 GMT+08:00 2020

老洪江·七月半唱大戏


作者:廖开顺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叫“鬼节”,洪江人不喜欢这一称呼,用“七月半”统称七月十五日和前几天。洪江俗话说“快到七月半了,准备烧包了。”七月十五日的前几天夜晚,家家户户给逝去的亲人烧包。街巷屋前,交叉路口,或河岸溪边,堆堆纸钱火焰熊熊,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与缅怀。七月十五日夜晚,却是处处肃穆而沉寂。


54.png


如果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七月半却热闹非常,有大戏连台演出,各大会馆、宫庙,戏台上锣鼓铿锵、唢呐悠扬。沅巫两水,纸船河灯如满天繁星,抚慰亡灵,照亮他们回家的路,别是一种民俗景象。 


55.png


民间“大戏”,专指佛教和道教的大愿戏,唱戏娱神酬神,七月十五日的大戏最为盛大。这天有佛教盂兰盆会的法事,道家的罗天大醮,僧道们结队诵经拜忏,放焰口,点河灯。其实也有小愿戏,年年演唱,但不叫大戏,大愿戏往往三年一次,唱戏的日子不限于七月半,最长的大戏,从稻谷秋收之后唱到寒冬到来。


盂兰盆会供斋仪式↓


56.png


洪江大戏主要演出“目连戏”,与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相关。目连戏剧情是目连救母以及相关的故事,取材于古印度佛教《盂兰盆经》:佛陀的弟子目连,修炼得到六种智慧,即“六神通”,用法眼看到去世的母亲,每天与饿鬼为伍,饥饿难耐。目连用斋钵盛了饭食,给母亲吃,可是未到母亲口边就化成火炭。目连不忍看娘的凄苦,急忙去向佛陀求助。


目连救母图↓


57.png


佛陀说: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沦为饿鬼,靠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救。你要用美味佳肴招徕十方僧众,动用威神之力,靠众僧的法力,才能拯救你的母亲。这便是佛教的盂兰盆会,目连拯救了母亲,盂兰盆会也放出众多饥饿者,接受人间的饭食施舍。


58.png


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土,《盂兰盆经》被中国视为孝经。宋代时,出于更多慈悲和普渡,把七月十五日称为鬼节,目连戏也在全国盛行。目连戏有《前目连》、《后目连》、《花目连》,各自又有多集,相当现在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一些道教、儒教、傩戏等大愿戏,也被称为大戏。旧时洪江,会馆、宫庙满城,全盛时有戏台48.5个,即使不在一个时间唱戏,也足够洪江夜夜笙歌,比刚刚结束的八月洪江的文艺活动,还更嗨翻天。


辰河目连戏↓


59.png


洪江大戏的剧种是辰河戏,又叫辰河高腔。“辰河”泛指沅水中上游五溪之地,曾经是古辰州辖地。沅水流域的汉人和汉文化,多由江西而来。辰河戏形成于明末浦市镇。有江西弋阳曾氏兄弟,移民浦市,住在浦市江西会馆万寿宫,在宫内授徒教唱江西弋阳腔。江西弋阳腔是北方戏曲声腔的代表,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明代流传到安徽、江苏、北京、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与当地文化合流,形成其他剧种。


溆浦辰河目连戏在深圳展演↓


60.png


江西弋阳腔融入沅水流域地方音乐、祭祀文化和民俗文化,包括沅水号子。有曲牌400多种,剧目1200多个,是湖南著名地方剧种,其音乐丰富优美,以唢呐为主要乐器。1998年10月,泸溪辰河高腔剧团,赴国巴黎和巴塞罗,演出浓缩版目连戏,与侗族大歌一样,轰动世界艺术之都。 


泸溪目连戏↓


61.png


辰河戏有高台班,在正规舞台演出;有矮台班,表演木偶戏;有围鼓堂,是大户人家的坐唱形式,像洪江唱孝歌那样。洪江与浦市,分别是沅水上游和中游最大商镇,正规戏台多,多是高台班演出。民国十一年(1922年),洪江紫云班与浦市双少班,在浦市摆开对台戏,观众爆满,难分伯仲。辰河戏唱词雅致、曲调优美,可登大雅之堂。 


62.png


清代辰河戏形成四大流派:下河派以浦市为中心,辐射沅陵、辰溪等地,主要是高台戏,演目连戏为主。中河派以溆浦为中心,早期多是矮台木偶戏,明朝永乐年间去江西龙虎山引进目连戏。上河派以洪江为中心,辐射黔阳、芷江、铜仁等地。上河派艺人多来自科班,演出规范严谨,也是高台目连戏。白河派以永顺王村为中心,辐射古丈、龙山等地,有高台和矮台。


洪江天钧剧院↓


63.png


洪江对丰富辰河戏作出较大贡献,除了讲究艺人科班出身、演出规范以外,更丰富了辰河戏的声腔,提高了艺术性。辰河戏以高腔为主,高腔嘹亮高亢,一唱众和,主要用唢呐和锣鼓伴奏,与激越的沅水、高亢的沅水号子、豪放的五溪民风相呼应,群众爱看。但是,高腔需要融合阴柔之美,因此,辰河戏还有低腔、昆腔和弹腔。低腔和昆腔细腻温婉,可以如泣如诉,昆腔出自江苏昆山,是京剧声腔的母体之一。 


洪江辰河戏以弹腔出色。弹腔又称“乱弹”或“乱”,不是洪江话的“乱弹琴”,是最优美丰润的戏曲声腔,主要由二黄与西皮构成。比如京剧,两种基本声腔是二黄和西皮, 二黄沉着稳重、凝练严肃,适合大段独白诉说与抒情;西皮明快高亢,刚劲挺拔,适于表达欢乐、激越、奔放。洪江辰河戏的弹腔“皮黄”,与京剧“西皮、二黄、反二黄”的板眼旋律相似。


辰河戏伴奏↓


64.png


清代洪江会馆林立,戏班云集。光绪年间,有澧州荆河弹腔艺人周双福、周松贵兄弟来洪江献艺。荆河弹腔,融合北路与南路弹腔艺术,在沅水和澧水流域最有名。来到洪江以后,辰河艺人纷纷前来洪江学艺,与荆河艺人长期同台演出,交流技艺,对辰河弹腔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洪江辰河戏班常去贵州铜仁、思南以及沿河城镇演出。


荆河戏↓


65.png


以弹腔出色的洪江辰河戏,为洪江人喜欢京剧打下基础。京剧是很迟出现的剧种,湖南京剧始于1901年,从武汉引进。洪江京剧更迟,民国时期才进入洪江。而清代洪江辰河戏,已经高腔、弹腔并重,因而洪江人很容易接受以二黄和西皮为主的京剧,培养了大批京剧艺人,名角辈出,在湖南独具一格。 


67.png


清代和民国,今怀化境域各县都有辰河戏班。以高台班的双喜班、双少班、元和班最有名。元和班出自溆浦荣华班,原荣华班艺人对班主的过份刻薄不满,集体离职,组建元和班。元和班聚集了中河派辰河戏各行名角,演艺精湛,行头齐全,十分牛气,像洪江以前的京剧团那样盛名。 


68.png


某次有元和班前来洪江唱戏,被帮会袍哥无理封锣——当年洪江多有黔阳、芷江和会同帮会进入。元和班忿气罢演,转去贵州铜仁,归途乘船经过洪江时,在船上拼命敲锣击鼓,向袍哥示威。洪江戏迷不顾袍哥威慑,再度上船邀请元和班在洪江演出。 


69.png


七月半唱大戏,少则几天几夜,多则几个月,花费银两无数,洪江会馆有这样的实力,尤其是江西会馆。这样的热闹景象已经一去不返,辰河高腔目连戏,作为世界戏曲的活化石,存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观摩档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使模仿演出还愿大戏,离开对神的虔诚信仰和还愿之心,已不是真正的唱大戏。


70.png

谨向提供资料和图片的作者致谢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