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石峰区资源现状分析与总体定位,石峰区2020年在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政策出台、旅游营销节会活动举办、旅游品牌创建等方面,将紧紧围绕《清水塘1956》工业遗址文旅园、九郎山生态绿心景区、轨道交通产业后花园等三大板块开展以工业研学游、市民休闲游为特点的旅游工作。
一、积极配合建好《清水塘1956》工业遗址文旅园
该项目在我区铜塘湾街道范围内,是在清水塘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的,投资主体为株洲市清水塘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根据我区与清水塘公司对接了解到的情况,《清水塘1956》项目位于清水塘生态科技产业新城文创商贸区,规划面积742亩,总投资额约36亿元,利用PPP项目建设本产业区内的基础设施,再引进一批文旅、文创、商业等产业投资商入,致力打造国家级工业遗址主题文旅综合体、世界级工业主题夜游经济示范区、工业产业改造升级的文创示范区及国内独一无二的工业文化旅游地标。
我区将紧紧抓住这一楔机,一方面积极配合清水塘公司推进项目建设,为该项目营造最优的建设环境,另一方面将做好三个具体工作:一是做好文化挖掘,编写反映石峰新时代发展历程的《石峰筑梦·绿心篇》,办好“蝶变清水塘”摄影作品征集,积极促成相关影视机构和投资方拍摄反映石峰工业发展和历史文化题材的《大江之上》《女侠秋瑾》等影视作品;二是结合湖南省工业博物馆建设、清水塘文创街区等建设项目,推进清水塘广场工业文化长廊、工业老物件文化艺术交流博览会等项目和活动落地;三是组织创作一台以“清水塘搬迁改造”为主题、群众团队为主体的文艺节目,利用清水塘广场、雪峰岭公园、石峰公园等文化旅游阵地,引导各级社会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宣传我区工业文化。
二、努力做大做强九郎山生态绿心景区
九郎山景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又同时具有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秋瑾故居,有各种林地共10200亩,有总水面210亩大小水库6个,有洪武寨、天鹅池、龙洞、树王等数十个自然景点,有全国文明村镇、美丽乡村示范村——大冲村以及周边农家乐所共同形成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基础。
2020年,我区将采取政策推动、资源带动、项目驱动、配套促动、宣传拉动的模式,以扶持绿色九郎公司做大做强为重点,按照四A级景区标准打造大冲片区,力争在年内实现开园创收。一是政策推动。主动加强文旅、农业农村、城建、经信等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互通,做好工业遗址保护、高新技术产业、爱国主义教育、休闲观光等板块的融合。整合各部门力量,认真研究中央、省、市文化旅游支持政策,积极包装文化旅游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鼓励引导企业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建设,对实现直接融资的文旅企业给予扶持。二是资源带动。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和整理名人传说、文化遗存、时代精神等文化内涵,用党课、电影、戏曲、书籍及其他类型的文创产品等形式,讲好秋瑾故事,讲好九郎故事,讲好工业故事,讲好石峰故事,让文化产生应有的价值。三是项目驱动。积极申报教育研学基地项目,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按照“清水塘老工业区、轨道交通城和九郎山生态绿心”三大板块布局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石峰工业文化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农业研学的综合性研学基地。重点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客服务中心、亲子游乐中心、花海研学中心、文化创意中心、乡村体验中心、度假休闲名宿为一体地综合性景区。四是配套促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氛围。依托中心区域的电炉厂场地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实行套票政策,建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将文化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实现整体对外营销,全方位打造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交通路网体系、旅游集散体系、旅游厕所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餐饮住宿服务体系、旅游购物服务体系等完整的服务脉络,让游客能够走进来看、留下来游,有效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积极与同程、携程、美团等网络平台合作,合理利用网上售票和推广的模式,吸引潜在客源,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多便利。五是宣传拉动。举办乡村秋季文化旅游节和各种环九郎山片区赛事,主动加大文旅宣传力度,提升石峰形象整合石峰旅游行业的力量,规范景点、旅行社、星级宾馆的角色分工和宣传理念,塑造统一的石峰旅游形象。
三、精心打造茅太新村“农民公园”
充分利用茅太新村紧邻轨道交通产业园的位置优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围绕春、夏、秋三个季节篇章,将餐饮美食、景观游览、游乐项目活动和党建、工会活动相融合,把茅太新村打造成“农民公园”和城市后花园。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原有2.69公里村中杂草水沟打造成以宽三到六米的生态水系,总投资600万元,目前已改造1.3公里。二是建设一条3公里长的运动休闲步道,总投资120余万元。三是打造一个占地十亩左右的集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于一身的综合型体育运动场所,预计总投资200万元。四是挖掘乡村知青文化,打造乡邻空间站为特色的农家乐“知青小院”,总投资200万元,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五是打造一个30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广场和农村大舞台,总投资60万元,目前已完成三通一平。六是流转了土地200余亩。其中70亩用来建设亲子游和农耕文化体验项目;120亩用来种植经济观赏类作物,如油菜、采摘类瓜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