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对石鼓木偶戏进行抢救性保护记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然而,由于时代变迁、后继乏人,我县市级非遗名录“石鼓木偶戏”濒临失传。4月22日,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莫柏槐带队组织专业录制人员进行抢救性保护记录,为后人传承、研究、利用“石鼓木偶戏”留下宝贵资料。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山河。”竹木搭架、红布围台,87岁老艺人左克和同91岁的老搭档陈顺生随着锣鼓、唢呐、二胡的吹打拉奏,在不到4平方米的舞台上开始表演,带来的戏目是《岳飞义收杨再兴》。两位老艺人边唱着边举着木偶在帷幕内来回踱步,捋须、作揖、对打,表演细腻传神,引人入胜,台下的观众不时报以阵阵掌声。
然而,这项曾在当地红极一时民间技艺如今却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木偶戏表演至少需要6人,现在世的艺人仅两位,且均已步入耄耋之年。随着时代发展,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年轻人不大热衷观看木偶戏,更不用谈跟随学习,传承200多年的石鼓木偶戏已濒临失传。此次,县文旅广体局通过视频、文字、照片等方式,全面系统记录石鼓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表演知识,以另一种方式让这项非遗“存活”下去,希望多年后能有人利用这些宝贵资料重新打开石鼓木偶戏的大门,将其发扬光大。
非遗知识链接:“石鼓木偶戏”源于衡山派,最鼎盛时期是80年代,以莫菊芳、陈本初为首组建了青山木偶艺术剧团。石鼓木偶戏表演在一个4平方米的舞台内进行。艺人举着木偶在一人高的帷幕内来回踱步,又称“举偶”。相比真人,木偶表演显得更加细腻传神,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它的表演动作虚实结合,一方面有虚拟的,如开门、关窗、趟马等;另一方面有写实的,如捋胡须、作揖、对打等表演。木偶本身无脚,石鼓老艺人创造性地将打脚的表演技巧融入表演之中,使木偶就像从故事里走出的真实人物,有感情、有思想。
传统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在信息缺乏的年代,这种民间艺术给广大群众带去欢乐和教化。演出内容大都是唐、宋、元、明、清时期具有艺术特色的民间故事,约有100多个剧本,深受观众喜爱。
Mon Jan 08 08:30:00 GMT+08:00 2024
Thu Jul 20 00:00:00 GMT+08:00 2023
Wed Dec 16 10:39:05 GMT+08:00 2020
Tue Sep 08 00:00:00 GMT+08:00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