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会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记录追梦者的“足音”
会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记录追梦者的“足音”
Wed Dec 02 17:21:00 GMT+08:00 2020

41.jpg


42.jpg


43.jpg


会同新闻网3月5日讯(记者 胡江勇 陶伟强)K4534专列跨越2300公里,连接会同、杭州两座美丽的城市。2月28日至3月1日,县融媒体中心记者,行程三天两夜,深入车间、厂房、租房,点对点采访、交流,记录会同赴杭“追梦者”的“足音”。

 

“追梦人”搭上了“春天的列车”

 

“均源,快起来,我们去富阳了。”2月28日早上7点,杨尧江收拾完行李,叫醒了熟睡的儿子,穿衣、洗漱、早餐,杨尧江一家三口带着行李,从林城镇龙坡村出发了。

 

44.jpg


45.jpg



经过信息登记、防疫检测,注册杭州健康码,领取防疫物资、“爱心礼包”后,杨尧江一家三口,搭上了K4534次会同—杭州东复工专列。


46.jpg

 



47.jpg


12:00,列车缓缓启动,443名赴杭务工人员,同窗外送行的县领导、志愿者们挥手告别。

 

48.jpg


49.jpg


杨尧江找到自己铺位,放下行李,他躺在床铺上,酝酿了一会,拿起手机将车站拍下的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感谢政府把我们从家门口送到厂门口,大家共同努力,战胜疫情,加油!”

 

50.jpg


杨尧江是林城镇龙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通过外出务工,脱了贫。原计划春节后就赶去富阳上班,受疫情影响,他和妻子只能闲赋在家,收入无着落,两夫妻心急如焚。龙坡村“四支队伍”在摸排农民工返岗需求时,了解到他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县人社部门并录入相应信息系统,压在杨尧江夫妇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K4534专列,有443名返岗复工人员,其中有8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分属100多家企业和灵活就业者。

 

51.jpg


“我从会同上车,直达义乌,往年要从会同坐车到怀化,转车、打的士。”王小兰是王家坪人,在义务工作有七八年了,在金银丝线厂打工,她说,“这次疫情比较严重,家里人不希望我出来,如果没有这个专列的话,我可能就不回义乌了,就在老家找点事情干。会同县人社局,还有单位之前给我们打了电话,说是会派专列来接我们,所以我就决定还是回义乌,而且坐专列过来方便又安全。”

 

52.jpg


“各位老乡,我是随车医师,如果有身体不适,可以到六号车厢找我咨询。”柳凯是人民医院医生,他一路相伴,为返岗人员保驾护航。每到一个站点,他会和列车长到车厢巡查,提醒乘客保持间距,戴好口罩。随行的还有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列车乘务员热情服务,如阳光、暖流,我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53.jpg


“我画的是白衣天使,我画的是火车......”列车上,小朋友们即兴绘画,把一路所见所闻所想,体现在画中。

 

K4534专列上,有贫困户,有创业者,有单身汉,有拖家带口的,他们带着梦想,搭上了这趟“春天的列车”。

 

 

富阳“张开双臂”欢迎你们

 

会同油菜花盛开时,杭州玉蝶梅花也以一片春心,向勤劳的人们敞开了怀抱。

 

54.jpg


29日早7时30分,K4534次杭州复工专列,缓缓驶入杭州东站,经过一天一夜车程,443名会同籍赴杭复工人员顺利到达,他们将前往富阳、金华、湖州、义乌等地,开始新一年的工作、生活。

 

车门打开,戴着口罩、提着大包小包行李的人们陆续下车,他们手里拖着行李箱,肩上扛着蛇皮袋,还有许多人手里牵着、抱着孩子。

 

“富阳‘张开双臂’欢迎您回家。”进入站内,工人们接受严格身份信息检查、健康码审核、体温测量;志愿者们高举欢迎横幅,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温馨的问候,在紧张的疫情防控中,倍感温暖。

 

55.jpg


在复工人群中,有一个小女孩提着自己的玩具熊,不紧不慢地走在家人前面。还有一对夫妇一起来富阳复工,妻子的背上背着孩子。进站时,人与人之间需要相隔一定的间距进行体温检测。

 

45岁的林忠良,老家在团河镇竹坡村,他在富阳工作了七八年,“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回来复工很不方便,前几天接到电话说我们可以搭乘专列回富阳,在家门口上车,下车就到厂房了,真的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8点50分,前往富阳区的160名工人,统一从杭州东站乘坐富阳区三返领导小组派出的6辆专车,来到中医骨伤医院。

 

富阳区委常委魏东早已等候在富阳中医骨伤医院,他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到达的复工员工表示热烈欢迎。

 

“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直达专列让会同老乡从“千里之外”回到“咫尺之内”。

 

会同县人社局与富阳区人社局多次对接,接返双方在跨省接送中实行“出发有组织、健康有监测、运输有保障、送达有交接”的跟踪式服务流程。

 

统一欢迎仪式、培训会后,大部分复工人员由企业专车接回,没有企业接送的复工人员由大巴免费送往各自居住地和企业。

 

车间里,会同老乡最棒

 

K4534专列顺利抵杭,443名“追梦人”,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生活。

 

3月1日上午,富阳区上官乡深里村索迪曼球拍厂,生产线逐步恢复活力。杨尧江夫妇第一天按时到岗,虽然戴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笑容和工作劲头。


工厂开工生产后,夫妻俩月收入总和达8000余元。 

 

2月29日开始,富阳区大源镇晓东铝合金厂正式复工复产。记者走进厂房车间内,部分生产线已恢复生产,员工们正忙碌地工作。王泽美是大源镇晓东铝合金厂返岗复工的第一批员工,“我在富阳工作两三年了,1月16日回的老家,以往正月初十左右就要开工,这段时间一直在等着复工的消息。厂里早就联系我了,感谢政府的精心组织,让我们安全到岗。”

 

“会同员工在我们厂做事,勤劳、踏实、靠谱,他们很棒!你们要多介绍一些会同员工来做事。”杭州兴帅尔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建接受记者采访时,为会同员工竖起大拇指。

 

56.jpg


45岁的张海莲是林城镇墓脚村人,在杭州兴帅尔电器有限公司工作、生活了8年。2月21日,她搭乘会同到富阳的大巴车,直接从“家门口”到了“厂门口”。张海莲主要负责洗衣机、电视机等电器的保护器加工生产,每天上班8至12个小时,月收入6000余元。

 

杭州兴帅尔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建告诉记者,2月中旬以来,公司陆续复工复产,公司有300多名员工,会同籍员工40余人,按计件算,他们平均月工资在5000元左右。

 

57.jpg


3月1日,浙江江丰股份旗下保利电梯导轨有限公司厂房,车间机器运转起来,一根根钢轨在生产线上成型。梁宽是若水镇坡塘村人,他在保利电梯导轨厂房工作了5年,每月收入8000余元,2月21日,他搭乘返岗大巴车到厂子复工复产。

 

58.jpg


江丰股份副总经理董振宇介绍,公司很多都是会同籍员工,过年期间回了老家,受到疫情影响,公共交通停止运行,外地员工无法正常返岗。公司一边通过专列、包车等途径前往会同接员工回富阳;另一边出台奖励措施,鼓励老员工介绍老乡来公司工作,每成功入职一位就可获得1000元现金奖励。截至目前,员工返岗率已近90%,复产率也达到了70%以上。

 

 据富阳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区就业处工作人员按疫情防控要求,远程指导报名回来的湖南籍复工人员验证杭州健康码,并通过“防疫一点通”完成复工注册,确保人员一回到富阳即可迅速安排返岗工作,大大加快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节奏。

 

“会同街”,追梦人一品“乡愁”

 

富阳银湖街被称为“会同街”,于亮亮在这里开了一家属于会同人的餐馆,叫“湘里湘亲”,返岗第一天,他和妻子就忙个不停,打扫卫生,清洗餐具、防疫消毒......

 

59.jpg


餐馆面积不大,里面摆放着6张桌子,餐桌下烧着一盆炭火;厨房菜柜上,摆放着酸姜、酸萝卜、腊肉、香肠、血圆子等具有会同特色的食材。

 

受疫情影响,点餐的客人并不多,他们大多是点菜,然后打包带回家。

 

于亮亮是林城镇岩头村人,他在餐馆负责厨房,妻子是服务员又是管账员。“我们的客人主要是会同老乡,常年在外打拼,他们最盼望的就是这一口熟悉的家乡味。”于亮亮在岩头老家开过餐饮店,2016年,他得知会同在富阳务工的老乡特别多,而且集中,于是他把“会同的味道”搬到了富阳。

 

银湖街是富阳的一条老街,这里除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同餐馆外,还有不少会同米粉店,深受老乡欢迎,杨秋平是一家米粉店老板。

 

“我这次带了300多斤米粉,十多瓶豆腐乳,还有酸豆角、酸姜、酸萝卜、辣子粉过来。”杨秋平是K4534专列的乘客,林城镇龙塘村人,2004年来到浙江富阳,在这边工作、生活了十多年。

 

杨秋平的米粉店,只有一个简陋的招牌,门前搭着一个大棚,店内卫生干净整洁。杨秋平主要卖早餐,有小笼包、饺子、米粉、面条,她向记者介绍,生意好的时候,平均每天能卖出300多碗粉面,今年受疫情影响,客人不能在店里聚集吃粉,他们有序排队,打包带走。

 

60.jpg


常年在外打拼的会同老乡,最怕在朋友圈闻到家乡的味道和听到浓浓的乡音。“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会同话,很亲切,就像家里一样,我们都说这是会同街,不是富阳街。”一名长相憨实的中年男子,同记者聊起了家常。

 

他叫游太松,51岁,老家在团河燕冲村,他来富阳打工23年了,身材高大、威猛,这条街的老乡喜欢叫他“大哥”,老乡们遇到什么难事,都喜欢找他帮忙。

 

“当时来的时候,这条街周边都还是泥巴路,房子都是泥巴房子。”游太松在富阳做过泥工、当过司机、开过推土机、进工厂做个机修,现在一家工地做包头,他在富阳买了房和车,一家人搬了过来,成了“新富阳”人。

 

记者采访了解到,富阳银湖街、三桥村是会同外出务工人员最集中的地方,他们厂房和租房很近,子女学校读书也很方便,被老乡称为富阳的“会同街”、“会同村”。

 

“这边生活习惯没有什么区别,有家一样的感觉,人也很好打交道,村民经常送菜给我们。”胡荣彪是浙江保利电梯导轨有限公司一名工人,他一家四口在富阳三桥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到富阳工作了6年,他和妻子每月工资一起1.1万元,胡荣彪很满足。胡荣彪老家在若水镇瓦窑村,女儿在这边读书,去年还将母亲接了过来。

 

三桥村党委委员方炜介绍,该村微小企业有107家,规模以上企业17家,全村会同籍务工人员近千人,他们在子女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和本地人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据了解,2019年,会同县、富阳区两地人社部门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会同县有近9000人在富阳办理暂住证,他们带着梦想,在这里打拼。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脱贫攻坚方式之一,为服务外出务工贫困户及其他人员复工复产,会同县委、县政府部署实施“共抗疫情、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四支队伍”走访外出务工人员,了解复工需求,县人社局与杭州富阳、金华、温州等地人社局多次沟通,与铁路部门对接,促成了K4534次会同—杭州东复工专列。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