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南篇丨常宁:油茶花中结出文化扶贫“幸福果”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南篇丨常宁:油茶花中结出文化扶贫“幸福果”
Thu Dec 03 11:30:35 GMT+08:00 2020

高空俯瞰,怒放如潮水般的油茶花,宛如在红土地上“绣”上了一幅美绝又壮观的画卷。

初冬,油茶花开。湖南省常宁市西岭镇万亩生态油茶林基地成了白色花海。高空俯瞰,怒放如潮水般的油茶花,宛如在红土地上“绣”上了一幅美绝又壮观的画卷。

11月4日,“决战决胜谱新篇 · 文化扶贫在行动”湖南行暨“文化扶贫·持之有衡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一行人来到常宁市西岭镇平安村,在满山遍野的油茶花中,一起欣赏常宁文化扶贫结出的“幸福果”。

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丘陵,漫山遍野都是苍翠的油茶林。

山上

万亩油茶结出“致富果”

记者登上常宁西岭镇平安村油茶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丘陵,漫山遍野都是苍翠的油茶林。当下正值油茶花开时节,清风拂过,幽香扑鼻。

常宁素有油茶之乡美誉,油茶种植有1700多年历史。

近年来,常宁市围绕打造“全国油茶产业第一强县(市)”,通过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社会参与,油茶产业已成为常宁最具成长性的生态产业和富民产业。

常宁市通过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结合“政府得生态、企业得效益、贫困户得实惠”的利益联结机制,把油茶产业与精准扶贫深度结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同时,常宁还将油茶与文化旅游结合。2008年以来,常宁两次参与承办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举办了四届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西岭油茶小镇成为了湖南省首批十个农业特色小镇之一。

小茶果催生大产业。过去,油茶产业的利润都集中在“油”上。近年来,常宁延伸产业链,将一颗小小的油茶树开发成了集榨油、精油提炼、烟叶种植、家禽养殖、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

同时,地方政府鼓励种植户在茶油林下套种烟叶、油牡丹、尾参等经济作物,在林中散养“茶山飞鸡”,开挖“一片林”的收益,亩均可增收5000元左右。

每到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茶花盛开。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除了观光休闲,还能体验当地民俗文化、购买精品油茶。2019年,平安村累计游客量达到了30万人。

油茶榨油技艺传承基地,活态展现了榨油的全过程。

山下

“非遗+扶贫”迎八方客

闻着油茶花香,走进山下的平安村,采访团一行立马被油茶榨油技艺传承基地里的茶油香所吸引。

“平安古法木榨有几道工序,包括采籽、碾籽、蒸麸、踩饼、榨油等环节。”当地村民介绍,活态展现了榨油的全过程。

常宁古法榨油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被誉为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石。2014年,常宁油茶土法榨油制作技艺被确定为第四批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

如何利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近年来,常宁市进行了深入探究,最终构造了稳定健康的“非遗+扶贫”模式。

常宁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将传统非遗的发展与广阔市场密切对接,设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基地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助力精准脱贫。

如今,常宁的油茶榨油作坊大约有90多个,平均每个榨油坊都有1个榨油的老师傅和2个徒弟,榨油坊成为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课堂。

非遗传承人在基地利用油茶榨油技艺的活态展现,吸引游客亲身体验,带动了使用茶油制作的“常宁豆油饼”“白沙烧饼”等传统美食销售。通过接待游客、产品销售等方式,当地乡村旅游日渐兴盛,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增加。

平安村通过油茶特色产业激活经济,打造油茶小镇,留住乡愁,终于走出了一条“油茶+非遗+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如今,走进平安村,新建的公共厕所、村民文化健身广场、LED电子显示屏、音乐喷泉花池、绿化带、油茶林、健身场等一应俱全,呈现出一幅怡然自得的和谐画面,是名副其实的“湖南美丽乡村示范村”。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