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打造“三湘群文航母”
打造“三湘群文航母”
Sun Dec 06 16:30:19 GMT+08:00 2020

张家界是一个风景秀丽、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国际旅游城市,这里不仅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自然风光,还有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红色历史,更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落实市委“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和《关于在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基地中发挥龙头作用的意见》,立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国家、省、市文旅部门的关心重视和省具体指导下,我市以“打造张家界地域特色多民族民俗文化新名片”为主题,积极创建国家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开展紧紧围绕“中国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大中型民俗活动,积极创实现了文旅融合大发展、大繁荣。

一、开展传统活动,激活了大山深处的文脉。

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我们整合区县节庆文化,深度挖掘提质区县特色活动,积极开展一区(县)一品,一景一特色,一乡(镇)一节,一村一民俗的文旅发展战略。推动永定区着力打造以会灯、会旅、会文、会武、会商为主题的传统文旅盛会——元宵灯会,以晒民俗文化、乡村艺术为主题的“六月六”民俗文化节,以开耕祭祀、民俗表演、十八匠民间技艺展示、百桌千人合拢宴为内容的“二月二”开耕民俗文化旅游节;引导武陵源区通过展示兵战文化、归隐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推出“伙普苏”兵战归隐文化节等活动;支持桑植县以山歌、小调、民歌、号子等主题,搞好三月街艺术展演,唱响桑植民歌节;鼓励慈利县大力开展“板板龙灯”、三月三抬毛菩萨、三合口茶文化节、溪口“金秋赏月会”、南山坪桃花节、蟠桃节、“送文化进景区▪醉美花溪谷”、“高峰茅庵年货订购会暨美食文化节”等主题活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示范引领、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的原则,将这些活动纳入张家界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努力将这些活动作为旅游宣传营销重点,通过实行精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点面布局,激活张家界市区(县)两级文化因子,借助“打造张家界地域特色多民族民俗文化新名片”系列活动,着力铸造民俗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文化之花璀璨盛开。现在,“元宵灯会”、土家族“六月六”和民俗文化月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参与、全市各民族人民聚会、国内外媒体关注的民俗文化盛会,元宵节当天市城区参与人数高达30万人次,对这一盛会,美国华盛顿中文邮报《天下周刊》评价为“堪比西班牙斗牛节”,中国文化传媒网评价其“彰显民俗文化魅力”,中国文化报评论为“延续千年的传统”。

二、民族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孕育新时代文化精品。

张家界市民族特色突出,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一是节会多,一月一节,甚至一月数节。正月的春节和元宵节、“二月二”开耕民俗文化旅游节、三月街白族节、四月八牛王节、五月端午赛龙舟,“六月六”晒民俗、“七月七”摸米节·女儿会、九月守秋汇、赶年节、赶歌会……内容丰富,数不胜数;二是民间传统文化多,全市共有10大类818项。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民俗文化,我们进一步加强了“送文化”下乡,将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丰富了文化生活,促进了乡村建设。通过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唤醒沉睡在民间的老艺人,激活他们深埋内心的文艺细胞,挖掘散落民间的珍贵艺术,通过集思广益发掘巧思妙想,进一步丰富表演样式,将原始粗犷的茅古斯,神秘多变的傩愿戏,腔调婉转的大庸阳戏,柔美多情的桑植民歌等特色艺术用重金属打造和时尚包装,让民间艺人尽显其能,民间艺术尽相荟萃,使美丽乡村焕发出新的璀璨光辉。如在教字垭镇举办以传统祭祀、土家歌舞为载体的“六月六”民俗活动,集中展演土家拦门礼、百米棕皮龙、欢乐“泼水龙”等特色民俗文化好戏,向中外游客充分展示了土家巫傩祭农耕文明,极大地丰富了这座张家界市旅游风情小镇的文化内涵。并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打造张家界地域特色多民族民俗文化新名片”活动为契机,坚持把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全市各民族乡和其他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民俗文化浓郁的乡镇分别建成至少1个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示范点。在全市各民族乡和其他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民俗文化浓郁的乡镇分别建成20个传统的多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示范点,将其纳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工作对区县政府实施绩效考核。

三、民族民俗文化与扶贫扶志铸魂结合,创新传承方法。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市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和梳理,加强民族传统建筑保护,做好非遗进校园、进市场、进演出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土家族白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坚持民族民俗文化与景区景点、旅游演艺、特色街区、旅游纪念品深度融合,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建设区域性多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当前,学校、乡村与城市文化发展存在不小差距,文艺创作者大都挤进了城市,乡村文艺人才几近空白,民间文化无法传承,乡村已不再是文化生长的沃土。因此,推动戏曲进乡村,不仅要把戏送进乡村,还要帮助乡村“育人和育团队”,激活乡村文化内生机制。通过开展“非遗”进景区、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广场活动,联合村(居)和学校及企业等积极组织“唱响非遗”大赛,打造精品“非遗”节目。在送戏曲进乡村过程中,不搞戏曲“施舍”,更不是往乡村进行戏曲“倾销”,而是为乡村“种文化”、“育文化”,为乡村扶贫扶志更铸魂,让家乡的文化成为留在每个人心中梦萦魂牵的“乡愁”。通过策划“村支书的团圆饭”、“新春走基层,直播苏木绰”、“二月二”开耕民俗文化旅游节等具有乡村特色的活动,乡村文化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像。乡村内生机制有了,艺术种起来、育起来了,便会在贫瘠乡村的土地上,萌发出传统文化的新芽,开出长期不败的鲜艳花朵;为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内心,我们积极推动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校园打造一校一品,一班一歌的校园特色文化,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爱家乡、爱民族的美德,将课间操用摆手舞、土家武术、土家花灯等代替,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传承了民族记忆。2013年以来,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在全市挑选15所中小学作为非遗进校园的试点,效果显著,至今已有近50所中小学、幼儿园成为了传承特色文化和培养传承人的基地,近10000学生了解和掌握了本土特色文化,传承人成了学校的“抢手货”,古老的民族记忆有了新的传承人,省市特色文化进校园典型表彰和现场会也相继在我市举行。2017年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直播苏木绰》活动走进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宣传推介当地民俗风情、土家建筑和自然生态、土特产品,引来央视等众多媒体前来采风、报道。通过全力塑造“苏木绰”土家族祖源地民俗文化旅游月的品牌,把“糊仓”、“鸡罩捕鱼”、“夜夹黄鳝”等习俗活动融入到旅游参与活动中去,为当地的民众打开了一扇致富之门。现在,来张家界永定区苏木绰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借助旅游找到了脱贫路径,信心更足了。《直播苏木绰》,这场媒体与文化“联姻”, 使昔日冷落偏僻的王家坪镇成为了张家界民俗旅游的新贵,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的成功之路。

       四、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走出一条新的传播之路。

      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从来不脱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她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民族审美习惯的“活”载体、“活”标本、“活”记忆,她的创作与创新有其特殊性。张家界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的村寨、建筑、服饰、餐饮、语言、文化、歌舞、节庆、礼仪、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如土家族的戏曲,白族的山歌、苗族的舞蹈等等,而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正是其魅力所在。2019年5月,被土家文化深深吸引的法国小伙鸠廉,就在张家界土司城以原汁原味的土家婚俗,迎娶土家阿妹伍叶,在经历土家“拦门斗”“哭嫁”“撞门抢亲”等土家族非遗婚俗的“层层闯关”后,身着土家婚服的新娘终于坐着大红花轿随着她的法国郎开启了两人的幸福生活。来自法国、比利时、印度等8个国家26个“洋亲友团”成员和婚礼现场的游客朋友们,亲眼见证了一场真实的盛大土家婚礼,无不被这魅力民俗所吸引。这场婚礼,只不过是民族民俗文化与旅游的一次偶然的碰撞,除此之外,我们每年都会特意组织区县文化馆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如,每年七夕在武陵源区溪布老街摆手堂隆重举行的土家族“七月七摸米节·女儿会”,在这歌舞的盛会上,山歌、抛荷包、跳摆手舞、点毕兹卡爱火……上千名中外游客与当地百名“美丽幺姑儿”一起体验开心浪漫的土家传统民俗。又比如,集中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的“欢乐潇湘•美丽张家界”群众文艺汇演,在张家界落地七年,现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金品牌,传统武术专场、小戏小品专场、舞蹈专场、少儿专场、器乐专场、声音曲艺专场等一场场以百姓为主角、“草根”为明星的展演,成为了展示张家界民族民俗文化的特色舞台。就这样,我们坚持以节日文化为“龙头”,乡村文化为阵地,社区文化为载体,旅游文化为平台,本土特色文化为亮点,家庭文化为细胞,一是通过活动来“养”。民间文化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自娱自乐式的民俗文化只能是孤芳自赏,会因为不能发扬传承而走向泯灭。对于民间文化来说,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就是她生长的土壤。这几年我做了大量培土的工作,每年组织和参与组织全国、省市、区县、乡村级的如“元宵灯会、六月六民俗文化节、糊仓习俗、欢乐潇湘·美丽张家界大型群众文艺汇演”等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活动近百场(次),参与队伍达1000支(次),演员达50000人(次)。活动越多土地就越肥沃,通过活动,既向市民展示了特色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传承人的个人价值,也“养”“肥”我们的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二是通过交叉来“学”。我们都知道,近亲繁殖只能加速物种的灭亡,对于文化,也是如此。要想繁荣和发展,就必须加强区县民间艺人和特色文化项目的交流,抛开门户之见,互相取长补短,完善技艺。每个艺人长期坚守一个艺术项目总会出现审美疲倦的时候,而当他们只愿进行本土传承时,往往又会由于地域狭小等方面的原因,无人接班而逐渐失传。这几年来,我们文化馆主动走到艺人当中去,通过多方面做工作,采取民俗活动、民间艺术、传统技艺进行交叉学、相互补的方式进行交流。目前已有近百个项目在交流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如以前只流传在王家坪镇石堰坪村一带的“糊仓”文化习俗,现今区县都在做,桑植民歌唱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尹家溪镇草龙舞到了美国。三是通过企业来“保”。我市文化资源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但由于没有找到开发的契合点,我们一直抱着金矿过穷日子。随着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当人类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文化将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来,我们通过特色文化和企业联姻,尝试开辟新的经济渠道,张家界特色文化开始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了文企双赢。张家界旅游演艺业从最初的《张家界·魅力湘西》的“小打小闹”,到《梦里张家界》、《烟雨张家界》、《梦幻张家界》和市区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等大大小小8台大戏,近3000高端的演艺人才有了固定的就业机会。张家界演艺被誉为“延伸的美景”,“白天看美景,晚上赏大戏”已成为新的旅游文化方式。四是通过学校来“培”。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农村不再是滋养特色文化的沃土,校园才是我们为传承民族文化新开垦的“茅草地”。通过特色文化进校园,在校园打造一校一品,一班一歌的校园文化特色。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爱家乡、爱民族的美德,将课间操用摆手舞、土家武术、土家花灯、白族仗鼓舞等代替,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传承了民族记忆。从2013年我们在全市挑选15所中小学做试点至今,已有近200所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成了传承特色文化和培养传承人的基地,老一辈传承人成了学校的“抢手货”,省市特色文化进校园典型表彰和现场会相继在张家界市举行。五是通过创新来“传”。美国福特汽车前总裁艾柯卡说过:“不创新,就死亡。”为了将传统的民间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我们做了大量创新的工作。比如,我们将现代舞蹈元素导入传统舞蹈艺术当中,用现代重金属音乐打造特色文化节目,将民族的时尚化,时尚的精品化。近年来我们相继将国家、省级项目,如《张家界阳戏》、《桑植民歌》、《土家农耕歌》、《舍巴耶》、《三花调》、《九岭十八岗》、《打硪舞》和《传统的印祭》等20个特色文化项目,在不失原汁原味基础上进行创新,创编成老年人爱跳,年轻人爱学,群众喜爱的本土原创广场舞,如今已经在城市社区、田间地头、大专院校、景点景区、大中企业、干部职工掀起了学习和传承本土特色文化的高潮。六是通过队伍来“演”。为进一步激活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文化馆主动承担起了民族民间艺人的孵化器的角色,充分发挥人才洼地作用,来整合民间各类文化人才。我们先后动员全市数百名零散的民间艺人参加各类艺术团体,全市先后成立阳戏剧团、曲艺团、广场舞队等大小各类民间艺术团体1000多支近10000人。这些特色文化艺术表演队或走乡串户搞宣传,或在固定演艺场所演出,或在开业庆典上展演,这些艺术团体将阳戏、布龙灯、草龙灯、火龙灯、狮子灯、土家打溜子、渔鼓、三棒鼓、山歌、花灯等近100种特色艺术形式搬上了民间舞台,每年演出近10000场(次),已经成为推广民俗民间文化的生力军。做到了文艺活动全覆盖,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在田间地头、社区街道掀起一波又一波欢乐浪潮,让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重放光彩。更重要是我们在文艺创作中只做提质升级,不闯传统禁忌,不触民族底线,不搞张冠李戴。近几年,部分民间创作人新创作的《逮哈子》、《哎咯咱作数》、《阳戏新唱》、《九岭十八岗》等歌曲;《花灯》、《张家界》、《农耕歌》、《毕兹卡苏木妥》、《毕兹卡里且》、《地虎凳》等舞蹈;还有《莫家寨》、《回家》、《将军与女儿》、《赈酒风波》等小戏小品深受老百姓欢迎。如今,《阳戏新唱》、《土家农耕舞》等数十个特色文化项目被编排成广场舞在全市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广为传唱,呈现出本土文化传承老少皆宜、传统文化保护全民参与的繁荣场景。让张家界地域特色多民族民俗文化成为三湘群文航母。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