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八大怪·第八怪
寿名寿字满山在
世间长寿人人爱
求寿来把南岳拜
寿星爱将石刻留
寿名寿字满山在
俗话说:“五福寿为先”。自古以来,中华寿民族就对长寿深深眷恋和向往。"有关求寿不满老的传说数不胜数;有关养生之道俯拾皆是; 在有关寿字题刻多如牛毛。而游览南岳衡山,你85会发现这座千古名山与寿有着一种不解之缘。所到之处,常常可以看到有关寿的各种书法雕刻,听到有关祈寿求寿的民风民俗,读到有关寿文化的景点介绍,令人感叹南岳衡山寿文化之深厚与神奇。
古老的寿文化
“寿”字在古文中通常写作“壽”,指的是长命,人活得岁数大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寿者,久也,几年齿皆日寿。"《诗经》、《庄子》、《尚书》、《楚辞》等一些古籍,也都把"寿释为长久之意。此外,董仲舒之《春秋繁露》、班固之《汉书·王吉传》中则把寿与人的高尚行为以及远大志向、高尚情操连在一起。
正因如此, 自古至今, “寿”都是作为人生美好的象征而为人们世代追求, “寿”字也在被人们不断地妙用与化用,浸润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贯穿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人的生命被称为“寿命”、“寿元”。人的生日被称为“寿辰”、“寿诞”,做生日叫“做寿”。长寿而安康叫“寿安"。年事高的老者称“寿考”。长寿的人叫“寿民”。对他人母亲要尊称“寿堂”。询问老年人年纪要尊向“高寿”。为人祝寿的诗叫“寿诗”。祝寿的酒叫“寿酒”。祝寿的文章叫“寿序"。唐明皇这位风流天子将自己的生日作为“圣寿节”开了皇帝自定寿节的先例。从此以后,所有帝王都有自己的“圣寿节”,臣民称之为“万寿节”。
毋庸置疑,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不可抗拒之规律,而古人对“死”字非常忌讳。于是,人们常常要在死的前面加上一个“寿”字,以表示吉祥和福德圆满之意。如:为死者建造的墓穴和坟墓要称之为“寿穴”、“寿冢”、“寿域”、“寿陵”,死者的棺材要叫做“寿材”、“寿屋”、“寿房”,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鞋叫“寿鞋”,帽叫“寿帽”,陪葬的物品叫“寿器”,祭祀的供果叫“寿果”,碗叫“寿碗”,自然死亡的称“寿终”,等等。为什么要称为“寿”呢?
按照《后汉书·赵岐传》的解释,是取其久远之意。也就是说,人死后也应该在阴间追求长寿久远,祈福祈寿,过着与生前一样幸福的日子。
“人至福地臻福,人踩寿地长寿”。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据不完全统计,在古今地名中,县以上行政区域中,以“寿”字冠名的不下数十个:如黑龙江有延寿县,河北省有灵寿县,山东省有寿光县、寿张县、寿南县和益寿县,山西省有寿阳县,河南省有寿安县,映西省有永寿县,安徽省有寿春县和寿县,福建省有寿宁县,浙江省有寿昌县,湖南省有汉寿县,广西省有百寿县,四川省有仁寿县和长寿等等。如果将县以下的乡镇、村等以“寿”宇冠名的统计出来,那么,一定是一个十分惊人数字。
“寿岳”观寿岳,大山也,寿岳者,主寿之山也。据《星经》、《史记》等古籍的记述,南岳衡山上应二十八宿南方七宿中之轸星,星司衡主寿,故名“寿岳”。此后,汉之《天象赋》、唐之《步天歌》、 《白莲集》等古籍或诗文,都有关于南岳即“寿岳”的记载。
从唐代到清末,历代帝王亲自驾临或遣使到南岳衡山祭祀“祈福求寿”就有115次之多。宋徽宗崇尚道教,称之为长生大帝,曾多次登临南岳衡山。崇宁四年(1105),这位有名的天子文人率达官贵人来南岳,兴之所至,挥毫写下“寿岳”两字,至今石刻仍存金简峰黄帝岩上,每字四尺见方,笔法刚劲,大气磅礴。
清朝一代圣君康熙亦钟情寿岳。康熙四训1六年(1705)九月,南岳大庙重修竣工,他曾亲笔御书《重修南岳庙碑记》,并开宗名义写道: “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再度钦定南岳为“寿岳”。雍正十年(1732),上谕第一句即“南岳为吾皇主寿之山"。历代诸多文献多有关于寿岳的记载。
纵观几千年来的历史,无论文坛著宿,扣或帝王将相,包括历代史志,不但常以“比寿之山”、“主寿之山”等敬称南岳衡山,且都视南岳衡山为“长寿、昌荣”的象征。当代权威辞典《辞源》一书,明释“寿岳”即“南岳衡山"。 2000年7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泼墨题书"衡山五岳独秀,南岳名山主寿”十二字作为游岳留念。2003年9月,江泽民同志欣然题写“寿岳衡山”。随后世界文化大师金庸先生游岳,泼墨挥毫“天下南岳秀,到此人增寿”之诗句。
从古至今,寿岳之民对“水甘土美”的南满岳所赐予的“寿山福荫”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于“寿”的直用和化用,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村有延寿村,路有延寿路,亭有延寿亭,溪有寿涧溪,桥有寿涧桥,寺有寿光寺、万寿寺延寿寺等,庵有长寿庵、福寿庵、万寿庵、仁寿庵等,观有寿宁观、圣寿观等,宫有"万寿宫、寿宁宫等;阁有仁寿阁,殿有寿佛殿、寿星殿等等。此外自古以来,将寿用于人名的也很多,如“寿生”、“寿夫”、“寿英”、“寿娥”等更是不计其。
寿岳衡山到处充溢着福寿文化的气息,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满目的“寿”字。除了最具典型的宋徽宗题写“寿岳”石刻之外,从南岳山下一路看来, “寿”字不时映入眼底,其形态不同,大小迥异,蔚为壮观。“南岳衡山”牌坊是南岳衡山风景区标志性建筑。走近这座气势恢宏的牌坊,但见以“寿”为基调的须弥座上,四周均为篆书“寿”字雕刻,鲜明地展现了“寿岳”之主题。进入有“江南第一庙”之称的南岳大庙第四进御碑亭,四周额坊上有古篆飞金“寿”字100个,无一雷同,故而民间称为“百寿亭”。登山拾级而上,更是处处皆“寿”,“寿”伴君行:有的刻在寺庙旁,有的刻在石崖上,有的就刻在游路边。如百步云梯石上有“南维拱寿”,兜率寺后面巨石上有“寿”字,广济寺到茶园桥边的石上有“寿”字。望月坛下巨石上有“寿比南岳”,会仙桥石壁上有“寿比兹岳”。到了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上,有一块年代无法考证的石碑,碑上刻有名 “寿比南山”四字。这石碑在文革后重修祝融字,庙时,被发现于庙的基脚中,目前仍依稀可辨。这些单独的“寿”字或题句中的“寿”字,在不管大小,不论书体,均苍劲雄浑,以示对寿岳的景仰之情。据不完全统计,南岳山上与寿有关的题刻数百处,堪称天下一绝。
话说“寿比南山”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来表达美好的祝愿。所谓“寿比南山”,原来是出自于《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比喻人的寿命像南山那洋长久。但是, “南山”却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和长期的误解:有人将其解释为陕西省的终南山;有人解释为昆仑山,因王母娘娘居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其花园中种有3000年一熟的蟠桃,人吃了能长生不老;也有人解释为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还有人解释为湖南华容的南山和道县的南山等等。实际上, “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是指南岳衡山。早在《周礼·职方氏》字中就提到“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荆山州辖今湖南、湖北两省,又称荆楚,南边荆州 在最著名的山叫衡山,南山也即是衡山了。如前所述,衡山上承轸宿,轸宿有一小星叫长沙星,“主长寿,子孙昌”,人们由此而借名伸义,就把南岳称为“寿岳”,把衡山称为“南山”。有“天下法院”之誉的南岳千年古刹福严寺有对联云:“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重修广济寺记》更是明确写道:“南岳乃天下五岳之一,世称为寿比南山者即此岳也。”
南岳衡山作为“寿比南山”之“南山",益寿环境绝无仅有。它地处亚热带丘陵过渡地带,海拔超过一千米的山峰有20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从山脚到山顶,温差相距8度,上下1000米垂直温度差,竟相当于从南至北2000公里的水平温差。山脚正盛夏,山中已深秋。有医学资料证明,空气中负离子浓度为等700个/cm³以上时,有利于强身健体,达到山10000个/cm³以上时,可以治病,而南岳的在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达26000个/cm³左右,俨然一个天然大氧吧。据说清朝的时候,江西南昌有一盐商叫杨尔臣,每年盛夏都要翻山越岭来南岳避暑,这个习惯一直持续了10年。每一次避暑过后,他的身体状况就有改善,于是,他于1940年在半山亭捐资兴建了一个亭子,特意取名为“延寿亭”,意即告诉世人:常到南岳衡山来是可以长寿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岳衡山自成一派的养生文化更是由来久远。据考证,南岳养生文化始于魏晋,当时,魏华存(民间敬称魏夫人)在南岳潜心学道,饮甘泉,食山果,80岁时仍貌如少女。传说她为修道成仙,采集南岳珍贵药材酿成寿酒,当地百姓甚为喜爱并作待客之用。到了唐代则更盛,有一个叫李泌的宰相,他是一位历仕四朝而能在关键时刻急流勇退的贤相。他几度隐居南岳,前后历时12年。隐居期间,他练就种种强身健体、练功运之法,并渐渐传入民间,山民习此成癖,从而普遍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而今,南岳的寿星是越来越多,全区5万多人口中,近年来有百岁老人4个, 80至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好几百。
众生仰求话祈寿
南岳衡山经长期的文化沉淀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寿文化”。它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长寿、祈寿为主体,包括与寿有关的举凡一切自然地理、人文古迹、文学艺术、衣食住行等在内的多元文化现象。
元代佚名的《重修南岳庙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当时南岳大庙经重修后,“宇栋之规模相辉,山川之气象改观"”。于是,“四方之人,来朝观祝寿者莫不相与啧啧叹美”。这件事说明了一个十分简单而重要的问题:即来名南岳朝拜观光之人,同时又都是前来祈福祈寿之人。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南岳寿文化与祭祀文化是紧相伴随的,南岳祭祀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祈寿文化。
南岳衡山的祭祀文化是原始宗教发展的产物,主要内容即对山岳的崇拜。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点来看,古代先民们的科学知识极度贫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情况,总以为山神即是冥冥中的主宰,于是人们就开始了对山神的崇拜。到了夏代,人们对于天神、山川的崇拜有了一定的定制。商周之时,人们对天神、山川的崇拜更加得到加强和系统化、常规化:五岳四渎皆有常礼",天子封禅天地,要“柴,望秩于山川",对山神进行大祭,为山神设祠,派专职祭司管理,祭祀也很规范。在对名山大川、土地田畴、江海湖泊的祭祀崇拜中,五岳山神位列至尊。于是,对南后衡山的巡狩,或者说对南岳的祭祀,除了感谢天神地祗的底恩德,还要祈福祈寿,即上为国家祈福祈寿,下为黎民祈福祈寿。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岳祭祀文化主要就是“祈寿文化”。我们可将它简称之为“寿文化”。
既然说南岳祭祀文化即是“祈寿文化”;那么,这种祈寿文化必然要有一种载体,或者说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祭祀场所来加以体现。这个载体或祭祀场所就是祭祀南岳衡山之神主庙南岳大庙。首先,南岳大庙的主体建筑正殿,即圣帝殿基本上是采取的帝居“九五之制,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大殿开间为九,进深为五的形式。从建筑平面来看,南岳大庙的帝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极为相似。于是,后世均用“九五”来尊称帝位,为皇帝所专有,蕴含着“与天同寿”之意。其次,整个南岳大庙的平面布局采用的是九进制。自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北后门等九进,隐含着“长久长寿"之意。再次,第四进御碑亭因四周额枋上有古篆“寿”字100个,民间称为“百寿亭”,其碑座为一大青石“屃贔”, “屃贔”就是民间所称的“寿龟”或千年老龟。龟能长寿,有灵气,在人们的心目中“为长命之灵物,是“寿”的象征,故凡来南岳衡山祈福祈寿之人,必到此处。
鼎,在我国古代视为立国之重器,镇国之宝物,是国家权威的象征。它最早出现于夏初,禹的儿子启用九州青铜铸造了九鼎,并拥护鼎立国,寓意九州尽归于华夏,有“鼎在国在,鼎迁国亡”之意。基于此,我国历代统治者无不对鼎礼遇有加。2000年金秋十月,南岳区开发建设了有“世界第一鼎”之誉的中华万寿大鼎。它位于南岳大庙后之驾鹤峰,据《南岳志》记载,驾鹤峰为南朝名道尹道全真人驾鹤飞升之地,唐代建有福寿寺,自古高僧开坛,信众如云,梵音不绝。大鼎高9.9米,重56吨,寄寓中华九九归一, 56个民族精诚团结,亲如一家。寿鼎四周刻有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古今书法家不同字体的寿字10000个,象征着中华民族万寿无疆,表达了对天下万民同福同寿的美好祝愿。万寿大鼎落成时,天外飞来数百只仙鹤绕鼎盘旋,如行朝贺之礼, 停留两天方依依离散,气势之磅礴,鹤阵之浩大,乃世间罕见。人们无不惊 “万鹤来仪”之奇象。2003年9月3日下午,江泽民同志兴勃勃登临万寿鼎参观,连声称赞"这个寿鼎建得好”。正在此时,突然,满天彩云汇聚寿坛上空,四周草木灿然生辉,西边天际显现一道五彩斑斓的彩虹。在场的群众无不惊喜万分,认为是神彩现瑞,佛光呈祥。从此, “长虹贯岳”的佳话不胫而走。
“祈福上南岳,求寿登衡山"。步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当地政府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寿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中华寿岳”国际旅游知名品牌形象,成功地举办了数届中国南岳衡山国际寿文化节,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今,南岳庞大的进香队伍,虔诚的祈拜仪规,绵延不断的香火,似乎都在向字世人诠释南岳众生仰求的祈寿文化。
编著:朱正光、康松柏
绘画:李清白
整理:南岳区文化艺术馆
Wed Nov 22 10:24:00 GMT+08:00 2023
Mon May 15 10:46:00 GMT+08:00 2023
Tue Jan 10 11:04:00 GMT+08:00 2023
南岳区文化艺术馆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入万家—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
Tue Dec 13 10:55:00 GMT+08:0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