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南岳衡山八大怪 · 第六怪—儿子结婚爹游街
南岳衡山八大怪 · 第六怪—儿子结婚爹游街
Mon Dec 07 18:17:56 GMT+08:00 2020



南岳衡山八大怪·第六怪


儿子结婚爹游街



敲锣打鼓身着彩

围观人群笑开怀

迎亲不与别处同

儿子结婚爹游“街”(读gai该同音)

    走在南岳大街上,不经意间可以看到一出戏剧性的游街表演,一个头戴高帽,涂着大转花脸,身穿大红戏袍,背挂写着“扒灰佬”、“子承父业”等字样牌子的公公和新郎新娘在接衡亲队伍敲锣打鼓的簇拥下,围着南岳几条大街绕场一周,不时吸引路人仁足观望。阵阵嬉闹中,游街队伍才到达婚宴现场,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当地人称之“儿子结婚爹游街(方言读gai)

游街自古为盛事

    自古以来,游街就是南岳衡山民间的大盛事,其中,以“别人的戏唱台上,我的戏唱街上”而闻名的“抬地故事”,就是南岳衡1独有且名震江南的大型民间活动。

    “抬地故事”是南岳传统庙会的主打项目。南岳庙会始于唐武宗年间,至今已逾干年,因其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参者众多,在江南一带影响很大。端午节过后的五月初六,庙会开始举行,每次时间半个月或一个月,重点放在五月十七前后数日,即所谓“五月十七抬天符”。“抬地故事”包括“抬故事”和“地故事"。“抬故事”是由各个团体组织装扮成古代戏剧人物,如杨家将、岳家军、西游记、白蛇传…用桌子抬着或用车子拉着巡游南岳镇各条街道,锣鼓、音乐、舞蹈、龙灯狮子紧随其后。没有抬而在地面行走的则称为“地故事”。整个游行队伍由“抬故事”前导,继之为“地故事”,接着为天符大帝泥塑或木雕神像,由八人抬着。跟随大帝的是装扮成大帝驾前的文武官员队伍,其后为龙队、狮队、灯队及其他化妆队伍……围观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这列队伍中,装扮成大帝身边的文武判官要受到沿途观众的提问,俗称“考判官"。“判官”的答复必须让提问者满意才能被放行,否则,就被取消“判官”资格。通常这些文武判官都由知识广博的人员担任。这种“抬故事”、“地故事”很有点象佛教的“行象”。佛教以每年的二月八日为释迦牟尼诞辰。这一天用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道,各地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异人,循城为乐。也有在四月八日的。据《洛阳伽蓝记》, “四月七日,京师请像皆来此寺(景明寺)",一时间,各种佛像一千多座,按顺序经过皇帝宫前,接受皇帝撒花。此时“金华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难腊骧…持花盛藏,车骑填咽,繁衍相倾"。由此可见, “抬地故事”与“行象”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这一风俗是受佛教影响的,并逐渐演变成为南岳自古以来的盛事。

结婚的前奏曲

    有人认为,人生的重大礼仪可分为三次: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结婚,第三次是去世,出生和去世都是别人为自己操办,而只有结婚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 自古以来,婚礼是人生三次重大礼仪中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礼记·昏义》曰: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人们又把婚姻的过程归纳总结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其中, “亲迎”是“婿往女家迎新妇也”,在南岳衡山一带口语中又叫“接亲”。

    由于“六礼”仪规繁杂,花费巨大,历史上对这一套婚姻仪规真正不折不扣地身体力行的,主要是封建社会里的土大夫阶层。而平民百姓只能是大体上遵照,实际操办是都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简化。这种简化,是总体而言,在具体操办时,南岳衡山民间又有许多变异,特别是在“亲迎”这项礼仪上,又增加和丰富了许多内容。其中“游街”是“接亲”的一个仪式,又是为盛大婚礼而特意演奏的前奏曲。一方面,南岳是我国南方最知名的宗教胜地,受千百年形成的“抬地故事”影响,大型民间游街活动盛行。另一方面,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婚礼是人生三次重大礼仪中最隆重而盛大的喜庆仪式,为了增添浓郁的喜庆氛围。“游街”就很自然地成为南岳民间婚礼的重头戏了,充分体现了南岳衡山婚姻风俗的地域特色。南岳衡山素有“吵扒灰佬”的习俗,故游街的主角,自然便是“孩子他爹”亦即新媳妇的“公公”了。

    “游街”既在“六礼”之“亲迎”礼仪范畴,其程序内容也是颇为讲究的。“亲迎”出门之前,必须给即将登台演出的主角“公公”浓妆艳抹一番,包括穿戏袍、画“脸谱”、戴高帽、挂牌子等,然后在列祖列宗前辞行,再到街头巷尾迎接女方的到来。接到女方后,鼓乐齐鸣, “游街”正式开始。新娘左手牵着新郎,右手由伴娘托着,用一根稻草绳紧牵着公公,一并招摇过市。旧时南岳古镇有五条大产街,为了表示热闹隆重,五条大街要全部游到。现在,随着南岳城市不断扩充,一般围绕古镇新城主干道游一圈。所到之处,祝贺声哄笑声此伏彼起,那场景真是热闹非凡。

游街的三个寓意

    儿子结婚爹游街”这一南岳民俗在明代以前就有了,数百年来流传至今,充满了丰富的寓意。

    过去,人们常以“儿孙满堂”、“四世、五世同堂”、“多子多福”、“早生儿女早得福”,为人生、家庭的幸福观,再加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思想影响,对所谓子嗣问题,视为人生头等大事。因此, “游街”时主角公公背上都要挂牌,上面写着“世代荣昌”、“子承父业”等字样,寓意“瓜瓞绵绵”。更有意思的是除了“游街”之外,还要“回门”,就是成亲第三天,公公被当作“猪笼子” (配种的公猪)用绳子套在脚上,另一端栓在新媳妇手上,随新郎夫妇一起回娘家。为什么要模仿“猪笼子”呢?因为猪有旺盛的繁殖能力,以此寓意“多子多福”,反映了旧时人民祈求“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心理。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普遍有“吵房” (闹洞房)的风俗,意即“不吵不发,大吵大发”。新婚头二三晚,亲朋戚友及周边邻居常来玩 聯乐,内容有“吃喜糖”、“摘花”、“烧火”等, 黄形式丰富多彩。在客人闹房期间,不问男女老"幼,不论辈分高低,都可以玩笑戏耍,不得生气,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三日无大细(方言“小”的意思)”。然而南岳衡山人而将它搬到了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之下的大街上,突破了般“吵房”在家里的局限,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没有的。因此,它是南岳衡山百姓追求人兴财旺、喜庆吉祥的最大程度上的体现。

    最有意思的是,这种“游街”之举,它有着一种笑语式性教育性质。性,马克思称为“人和人之间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人类生活最重大的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我国民间,公公又称“扒灰佬”或“烧火佬"。传说南岳衡山有一位很有才气的儿媳在“游街”中,用比兴的方法向围观的人群带笑大声说道:“夜里晴不是好晴,扒灰佬不是好人"。惹得哄堂大笑。南岳这种“儿子结婚爹游街”之现象意即在笑谑之中,以"说穿在先”的方式警告这位公公:不得“扒灰”。


编著:朱正光、康松柏
绘画:李清白
整理:南岳区文化艺术馆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