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
糖画的题材有小说、戏曲人物、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的内容,以人物和动物的造型最为有趣,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进行绘制糖画之前要先熬糖。熬糖的目的是把糖液摊成糖片,以便在以后的糖画绘制中使用。熬糖前先准备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刷上油,油刷得要薄一些,这样可以防止糖粘在大理石板上。把一个铜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白砂糖。水与糖的比例是二比一。白砂糖放入以后要轻轻搅动一下,防止粘底。水温要逐渐升高,为的是利于糖溶解在水中。水开之后,把水蒸汽排到空气中。这时,糖液的温度逐渐变高,糖液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可以看到,糖液开始起大泡了。这是因为糖液中的水份少了,糖液的张力就大了。空气在排放的过程中,会在糖面上起一些大泡。这时候温度还不够。熬糖的合适温度是色泽稍微变黄,大泡变为小泡就差不多了。待颜色变黄,泡也变小了,火候就差不多了,趁热把它倒在大理石板上。糖液倒在大理石板上之后就会冷却、凝固。待糖液完全凝固后,把糖片切碎,收入盘中保存。质量好的糖块在常温下,半个月都不会溶化。这样熬制出的糖透明度较高,非常脆,不粘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为绘制糖画的材料。
在绘制糖画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准备好的糖块放在糖锅内溶化。溶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会焦。用温火将糖慢慢溶解,当糖完全溶解后就可以绘画了。
制作糖画跟普通绘画不一样。首先,用糖作的画,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因此作画糖的动作要快。其次,作糖画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这样,就出现了画画的笔顺问题。作糖画的笔顺设计好之后,可以很快地完成糖画,糖也不容易凉。为了熟悉步骤,在画糖画之前,一般要进行一些绘画练习。这个绘画练习和平常的绘画一样,但要画出连笔来,要注意笔顺。因此,绘画练习的目的主要是练习笔顺和构图。
作糖画的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作糖画必须胸有成竹,要趁热一气呵成,十二生肖喊来就来,张飞、赵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你面前,再趁热粘上一根竹签或套上透明的塑料袋子,便大功告成。
最常见的“糖画”是平面糖画。除了平面画,手艺好的艺人还会在大理石板上将平面“零件”拼接出风格各异的立体画来,像极一件装饰品,令人不忍吃掉。若要做一个花篮,先用糖稀做个圆糖饼,再接着倒一个小一点的圆圈,利用两次糖稀的冷热不同,一提,立体的花篮筐底就出来了。再加提梁、花卉等,整个花篮不再是平面的糖画,而是立体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了。
家住邵阳市工业街的杨红云,今年42岁,其父是专门从事糖画的艺人,杨红云自幼随父习糖画,1993年下岗后,就以糖画为主要谋生手段,每年从1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清明节期间,都在邵阳市区摆上一个糖画摊,经营祖传的12生肖糖画谋生,他的糖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深受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