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城步白毛坪镇,发现瑶族古代传承文化遗产!
城步白毛坪镇,发现瑶族古代传承文化遗产!
Wed Dec 09 11:53:52 GMT+08:00 2020

白毛坪镇十里平坦山脚下有个古老神秘山寨,这个寨子的名字被叫了千之久一直不变,曰“老寨”。被命名为“老寨”,据传是因瑶族最先居住的村寨,所以叫老寨。

 “老寨”位于城步西南边陲、越城岭十里平坦山脉,属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白毛坪镇黄伞村。东邻广西资源,南邻壮团园村,西邻袁家山村,北邻小寨村,海拔在1000一1300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花香,风景如画,自然环境优美,原始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千年以上古树不计其数。千百年来,这里居住着瑶族古民,他们基本用瑶语交流,民风古朴,文化底蕴厚重。于21世纪初,老寨发现的“过山榜、瑶族女书”经国家民俗专家证实他们为真正瑶族,当时拍摄了他们祖传下来的“过山榜、瑶族女书”,证实了他们是真正的瑶族后裔,而且还写入了《城步县志》。据族谱记载,广西、大阳、兰蓉、上岩等地的瑶族后裔基本从此处迁徙。

  黄伞老寨属隋唐莫徭之后裔,其先民曾与梅山蛮融合,自称“优勉”。南宋建炎年间,瑶族在城步境内达到全盛时期,因不堪忍受朝庭官府对瑶族的欺压,许多南迁广西,遗留部分亦多避居于湖广边界的崇山峻岭之中。乾隆五年(1740)清庭为防苗瑶联盟起义,又再次把瑶胞赶往广西,宝庆理瑶同知府移至长安后,完全控制了城步西南一带的瑶胞。为了得到民族平等身份,不少瑶族不得不“化瑶为汉”。《城步县志》记载,城步白毛坪镇黄伞发现瑶族妇女是用来记事的一种文字符号书籍曾被专家鉴定为“瑶族女书”。

     城步瑶族在古代其居住与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于其他民族完全不同。曾有“苗瑶共源”、“其史同根”之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着苗瑶习俗共存的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苗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黑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脚穿草鞋或布鞋。苗瑶族男女长到十一、二岁要换掉帽子改包头帕,标志着是壮年了。

 调查发现黄伞瑶族妇女的帽子与衣服上喜欢绣有各种植物花鸟虫鱼和一些猛兽的图案。据当地老人讲述,她们认为这些图案可以趋吉避凶,保佑她们在密林中行走平安。植物纹样多取自自然中的花草树木,花卉中典型的谷仓花体现着瑶族人民对丰收、富裕的祈求,还有五谷、百花等,这些植物纹样大多用简洁而抽象的线条构成植物的茎、叶、花瓣、花心、果实图案。植物纹样是瑶族人民长期劈山造田和农业生产的结果,因为这些植物都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劳动环境中常见的,又被认为是最美的,所以很自然地被吸取为服饰图案的重要习俗题材。

  瑶族的绣女在古代称为女红(gōng)(汉为闺绣),亦作“女工”、“女功”,或称“女事”,属于古代小数民族特色艺术的一环,多指古代女子在家所做的针线活方面的工作。举凡妇女以手工制作出的传统技艺,像是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等,统称为“女红”见瑶族《过山榜》。

        在华夏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图腾崇拜的信仰,在城步苗瑶族常见的狗头帽、腰带、衣服鞋子等都来自于女工之手。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红,假借为功,实为工。”“女红”一词,最早见于《汉书·景帝纪》:“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颜师古注:“红读曰功”。从此始,“女红”一直沿用。看以上证明,许多人说这不明白的事实么就是读“女gōng”么?

        古代刺绣是衡量女子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又称“女红”、“闺工”,待嫁之女无不在绣花上下一番功夫,如同读书男儿“十年寒窗”。

        民族女红是讲究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的一项艺术,而这项女红技巧在古代基本从由家族、母亲、婆媳世代传袭而来,因此又可称为"母亲的艺术"。

        瑶族以狗为图腾,在民间非常普及,“戴狗头帽”则为瑶族儿童主要服饰之一。并承载了,长辈对孩子的期许,对祖先崇拜,希望孩子能得到像狗一样的强大力量的庇护、消灾避邪、健康成长。

  尤其在我们城步山村,苗瑶族人为了御寒,妇女在空闲时都喜欢为孩子们缝制帽子,后来各族都有按瑶族习俗做这类帽子给孩子保暖,被称呼为“狗头帽”。在制造这类童帽时,蕴含着绣女的智慧与灵气、审美与品位;飞针走线间,流淌着女性对孩子的关爱,承载着母亲最温馨的祝福。其外观完全采用仿生造型、运用立体构建来塑造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外形、形象生动、格调健康、淳朴、反映了人民群众朴素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趣味。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瑶族便以崇拜祖先“盘瓠”型缝制成狗头帽、狗眼鞋。“盘瓠”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远古高辛帝时,“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因戎吴将军作乱,高辛答应谁能斩下吴将军之首级,就能封邑赏金,把公主嫁给他。盘瓠咬下吴将军首级而归。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成为中族,大家都尊奉他们共同的祖先。这个故事在我国南方瑶、苗、黎族民族中也广为流传,据说那时原人民都非常虔诚地祭祠盘王。

  《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车曰蛮夷。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因此缝成狗头帽来纪念祖宗,让孩子一出生就知道是“盘瓠之后裔。上戴狗头帽下穿狗眼的鞋,一生走正道、顺道。用银子打造成九子太婆装在帽子上,希望孩子有九子太婆的佐佑,像狗一样健康勇敢,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子孙发达。

  从养蚕栽棉到纺纱织布,从穿针引线到缝衣置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纺织和服饰是两朵豔丽夺目的奇葩,所以,与之密切相关的女红活计,它的历史应该是特别的悠久。

  瑶族绣女们基本没有文化,大多不识一个汉字,但她们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天书,据《城步县志》记载,城步黄伞老寨存“瑶族女书,其书女友女歌,女红女艺,女习女俗。谜一样的黄伞老寨,谜一样的天字女书,只有瑶族女人才解得开的密码,有一种惆怅之美,有不顺应天命抗争的魂魄。趟过女人河,穿越千年灾荒,旧事与今事浮浮沉沉,留住了往昔的时光字影……

    瑶族女工都能绣得一手好活,那童帽上的鸟、鱼、虫、兽、花、叶、草、茎,无不撩动幼子心底那一汪湖水,让它泛起涟漪,更让它荡漾起智慧的浪花。随着心情的波动,绣女刺绣的图案有精致亦有夸张,色调有和谐亦有热烈,然而那针脚儿的均匀,刺绣的平齐,让人打心眼儿赞服。

       在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大山地区这样的手工艺是以家庭‘女红’的方式传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用机器代替,或不再穿戴这种衣帽,失去崇拜祖先的含义,大度汉化,民族特色而渐行渐少。如今会做这种针线活的基本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此类民间手工艺已处于灭消的边缘。因此、对其进行保护、研究与传承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