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一“響”百“應”,寻音祁阳
一“響”百“應”,寻音祁阳
Mon Aug 17 14:00:00 GMT+08:00 2020

f5a3388c-29c8-40c3-93b4-0a4a51d10071.png


2020年8月16日,“響應”计划祁阳方言调查项目正式启动。此次祁阳点项目负责人由湖南方言调查“響應计划”首席专家、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山青教授担任,调查团队成员有邹珊珊、赵练红、李惠湘、唐美芳、袁鑫、王小军、郅舒涵、赵湘慧、刘胄昕、曾伊及崔永祥等。


“響應”计划项目是由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涵先生个人发起资助的纯公益项目,由湘潭大学陈山青教授和南京大学陈立中教授主持,旨在保护传承祖先留下的方言文化,其调查研究成果将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永久保存。


“響應”计划共设方言调查点57个,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对全部方言点进行了田野调查,调查团队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拍摄方言微电影4部,《湖南方言“響應”计划调查手册》也即将正式出版。项目总体呈现“稳步推进,主体完成”的良好态势。湖南师范大学鲍厚星教授曾给予“響應”计划很高的评价——这是一个空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湖南方言保护研究项目,其工作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如今,在项目有序的推进下,社会上呈现出一“響”百“應”之势。


今年8月16日,陈山青教授带领其调查团队来到了祁阳古城。祁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祁阳因处祁山之南而得名,因有浯溪而闻名,是一个古老的邑县。祁阳县始建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的故乡。祁阳隶属于湖南省永州市,位于有着“湖广熟,天下足”以及“鱼米之乡”美誉的腹地,湘江中游。南通粤桂,北抵衡岳,东连浙赣,西接川黔。其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县内有浯溪碑林、祁阳文昌塔、三圣湖等景点。关于文化艺术,这里亦是一片繁华,有祁剧、祁阳小调等。


本次调查分为方言和口头文化两个部分。方言调查的基本流程是先选择发音志愿者,再进行纸笔调查,最后进行摄录。为了保证方言调查的质量,“響應”计划对于发音志愿者的遴选条件非常严格,如对发音志愿者的户籍、家庭语言环境、发音效果、语言表达、年龄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同时,高标准的遴选条件也给我们寻找发音志愿者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我们一边求助于当地政府,一边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发音志愿者。最后,在永州市委宣传部、祁阳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以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联系到多位发音志愿者,并最终确定了三位方言发音人,他们分别是老派代表李福元先生和王法葆先生,青年代表刘旭翔先生,同时也找到了适合的摄录场地。在纸笔调查中,我们主要调查老、青派的发音,以此来研究祁阳的语音(声调、韵母、声母)、词汇以及语法等内容。


在摄录工作中,调查团队主要对老派男性发言人李福元先生、王法葆先生(主要负责词汇)进行了2400多个单字、2900多条词汇、150多条语法例句以及15分钟以上的自选话题的调查和摄录。我们调查的2900多条词汇覆盖面非常广,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从衣食住行到风俗习惯,从植物到动物……囊括了十四个门类。为了调查出各方言的语法特点,各位专家精心整理出了150多条语法例句。同时,我们对青派男性发言人刘旭翔先生也进行了400多个音系字、200多个单字以及15分钟以上的自选话题的调查和摄录。调查完这些内容后,我们便可以将其与老派男性发音进行比较,从而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变化。


在口头文化调查阶段,我们有幸找到了多位优秀发音志愿者。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口头文化调查采集到了祁阳小调、祁剧、民间故事、字谜、谚语和歇后语等大量素材。发音志愿者知识渊博、才艺丰富,在他们的讲述和表演中,我们感受到了祁阳方言的奥秘与魅力。


经过22天的昼夜奋战,祁阳方言调查工作在2020年9月6日迎来了尾声。此次调查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发音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宣传部门等的大力支持以及当地民众的热烈响应。志愿者们对方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充满了热情,全力支持我们的调查工作,积极贡献自己的方言文化财富。


此次方言调查得到了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再兴,祁阳县委宣传部部长彭国锋,副部长吴志军,宣教室主任李军,办公室主任李碧星,县文联书记桂健新以及黎家坪镇人民政府政协工委主任伍卫红等领导的诸多帮助,他们都十分重视,协助我们广泛寻找合适的发音人,亲临现场指导工作,为我们解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经常慰问调查团队。黎家坪镇退休教师刘楚君,张公坪完小校长刘才智等也热心帮助我们寻找到青派发音人。感谢那些给予我们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祁阳人民,没有他们的保驾护航,就没有今天圆满的成果。这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会牢牢记在心里。


来到一座城,留下一段情,寻到一种音。来到祁阳,我们被这座古城的美所震撼;留下情意,我们被这热情的人们所感动;寻到乡音,我们被这动人的语言与文化所吸引。乡音,是最响亮的声音。乡音,也是最亲切的声音。能够留住它们,是我们语言工作者的幸运。保护方言文化,我们一直都在!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