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德昌公园段德昌铜像
洞庭湖畔的南县九都山上,有座“德昌公园”。在正门中轴线上,耸立着一尊金光闪闪的铜像,只见他身着红军军装威武雄壮,眺望着硝烟弥漫的战场。他就是湘鄂西苏区创始人之一、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段德昌。
段德昌,字裕后,号魂,1904年生,湖南南县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和进步青年发起组织了“青沪惨案南县雪耻会”。后到广州,先后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和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1926年6月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师政治部工作,参加北伐战争。曾介绍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红2军团奉令改编为红3军,段德昌任红9师师长。1933年在“肃反”中遭诬陷,5月1日被杀害于湖北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年仅29岁。
毛泽东亲笔签发给段德昌的中央字第一号烈士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为其亲属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1994年,中央军委将段德昌列为共和国历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段德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1953年和1983年,在湖北省鹤峰县和湖南省南县分别修建了“段德昌墓”和“段德昌烈士纪念碑”。
书山勤径 报国有心
“寒窗苦读,铁杵成针,书山勤径,报国有心”。这是段德昌家中《段氏家训》中的一条家训。段德昌,1904年8月19日出生于湖南南洲厅(今湖南南县)九都山九屋厂。父亲段心铨,是位饱学之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后从政外地。母亲孟当生,是位纯朴的农家妇女。
段德昌7岁那年,被送进九屋厂段家公屋私塾启蒙。从进私塾启蒙那天起,父亲就一条一条,一字一句地讲解《段氏家训》。段德昌明白,苦读离不开勤奋,勤奋是攀登高峰的根本之道,有了知识,今后就有本事报效祖国。段德昌从小就将父亲的教导和家训,铭刻在心扉。他发誓,要认真读书,掌握本领。段德昌9岁时,母亲去世,转入段氏族学“五德书屋”就读。
一天夜里,段德昌问父亲:族学为何名“五德书屋”,何为“五德”?父亲答道:“五德,就是原来祖上族谱中定的规定,分别是智、信、仁、勇、严。是希望段氏子孙在这里学习读书,能学会把握今后人生的方向,自觉修身养德,并以此立身。段德昌在学校里发奋背诵《四书五经》,回家后偷偷看起家藏的《水浒传》、《说岳全传》等。虽然对书中一知半解,却被书中的英雄豪杰所吸引。有次他到外婆家去,见旁边土堡上有个杨泗庙,就问外公:“杨泗是什么菩萨?”外公告诉他:杨泗就是宋朝的杨幺,是个打土豪、救穷人的英雄。段德昌说:“我长大了,也要像杨幺及水泊梁山的英雄豪杰一样,为穷人打抱不平。”
赤胆忠心 功勋卓著
“忠于事者,重义轻金,忠于国者,不惜献身”,这是《段氏家训》中的家训之二。对此,段德昌牢记在心一生遵循。
1926年6月段德昌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师政治部工作。“中山舰事件”后,被国民党右派开除出军校,转入毛泽东、李富春等主办的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结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五师政治部秘书和第二师政治部秘书长。
段德昌黄埔军校照片
1927年,段德昌担任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军三师二团党代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段德昌按照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转入鄂西一带农村,从事农民运动。恢复公安县委后,他担任县委书记、鄂西特委委员兼共青团特委书记。
1928年春节前夕,段德昌成功地组织和领导了公安县年关暴动。同年5月,他率领游击队渡江东下,初创了洪湖根据地的基础。后来,段德昌与周逸群、贺龙一道,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1928年6月起,段德昌任中共鄂西特委委员,鄂西游击总队参谋长、独立师师长,率部在监利、沔阳交界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
1929年春,段德昌率洪湖游击队进入江陵、石首、监利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三县红色政权。8月,鄂西游击总队成立,段任参谋长,后代总队长。在游击战中,段德昌与周逸群一道,首创“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的游击战术,与1930年12月毛泽东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原则有同曲异工之妙。同年底,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独一师,段任师长。
1930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在监利县汪家桥成立,段德昌任副军长兼第1纵队司令。此后,他和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周逸群率红6军驰骋荆江两岸,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同年7月,红2军团成立,段德昌任红6军政治委员不久改任军长。1930年7月4日,段德昌提出巩固新苏区、停止南征的主张,被中央代表否决,结果,南征失利。1930年12月初,段被调任湘鄂西联县政府赤色警卫队总队长,红2军团在杨林市作战失利,他收拢一部分失散的红军战士和伤病员返回洪湖,并很快同湘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取得联系,把先后回到洪湖苏区的近千名红军战士集中起来,组建新6军(后改为独立团),他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
段德昌在玉泉山向彭德怀传授马列主义
1931年1至5月,国民党先后调集五个旅的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两次大规模的“围剿”,段德昌率领新六军和赤色警卫总队,采取“只打虚,不打实;不胜不打,要打必胜”的战术,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恢复了洪湖苏区,新六军也发展到2000余人。3月以后,以王明为首的中共中央派夏曦主持湘鄂西工作,新六军改编为红三军第九师,段德昌任师长。周逸群牺牲后,段德昌成为洪湖苏区的主要领导人。1931年4月,红2军团奉令改编为红3军,段德昌任红9师师长。同年夏,国民党政府军向洪湖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段德昌率红九师二十六团北上开辟天(门)潜(江)苏区,破除洪湖北面之敌,并胜利迎接贺龙红三军东进洪湖,同年11月,段代表洪湖苏区出席瑞金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至1932年上半年,在粉碎第三次“围剿”的过程中,段德昌率领红九师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三大战斗的胜利,共歼敌一万多人,缴枪一万余支。此后湘鄂西根据地军民就送给了段德昌“常胜将军”的美名。
1932年秋,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未能挫败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第3军被迫离开洪湖苏区。段德昌率领红9师担负阻击、断后等艰巨任务,经豫西南、陕南、川鄂边,转战3500余公里,于12月下句到达湘鄂边。
切莫骄奢 俭朴长绵
“一粥一饭,当思来源,切莫骄奢,俭朴长绵”。这是《段氏家训》中的家训之三。这条家训告诫段氏子孙不可骄奢,理应俭朴。1931年夏天,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大洪水,洪湖苏区遭到特大水灾,敌军又掘开长江大堤,水淹苏区。担任红六军军长的段德昌先是带领红军奇袭敌人缴获军粮20万斤,全部送到瞿家湾,解决了苏区的燃眉之急。后又于8月5日在蘚洲湾夺得敌军军粮2000担,全部运往周老嘴,给受灾苏区人民雪中送炭。
南昌起义纪念馆前段德昌塑像
一天,从团中央派到湘鄂西中央分局的宋盘铭,在瞿家湾街上,发现一个小孩靠在栏杆边睡着了。他叫醒小孩进行盘间,得知这孩子是段德昌的儿子段传新。传新说:“我爹出外打仗去了,家里没米做饭了。”宋盘铭看着这个发育不良的传新问:“苏维埃政府分给你家的粮食呢?”传新说:“爹去打仗前,把米送了人,前几天洪湖边逃荒的人来,又有几个生病的,娘又把最后的米送给他们煮稀饭了。家里吃了两天菜团子,现在菜团子也吃光了”。宋盘铭带着传新回到家里,对段德昌的夫人洪菊珍说:“嫂子,家里没米下锅了,怎么不给我们说一声?”洪菊珍说:“德昌常讲,要知足常乐,切莫骄奢。目前水灾严重,部队和群众都有困难,我们就不给苏维埃政府添麻烦了。”宋盘铭听后心里对这一家充满了敬意。
修性养德 自重洁身
“待人接物,廉洁奉公,修性养德,自重洁身”。这是《段氏家训》中的家训之四。这条家训,是敬告段氏子孙为人处世,要注重德性修养,自重洁身。段德昌作为红九师师长,时刻坚持廉洁为民,带头示范。
一天,炊事班长看到段德昌废寝忘食,日见消瘦,急在心上,特地跑到街上买了一只大母鸡,炖好了一罐鸡汤,想给师长补补身体。段德昌听了笑了笑说:“我身体底子好,很壮实,不会垮的。”炊事班长见师长笑了,连忙递上碗筷,揭开罐盖。“慢!”段德昌思忖了一下突然说:“提上罐子,你跟我走。”炊事班长只好提了罐子,跟在段德昌身后。
段德昌来到红军伤员救护所,心情沉重地对20多个伤员说:“同志们,来看你们了。这里条件艰苦,又缺医少药,用的多半是土医土方子,吃的也困难。你们在战争中,在抗洪抢险中负了伤,是苏区人民的功臣,真难为你们了!今天炊事班长炖了一只鸡,特来慰问你们!不过,每个人只能分享一勺汤和一小块鸡肉。”段德昌扶起重伤员,拿起勺子,细心地把鸡汤一勺一勺地喂进重伤员的嘴里。
知足常乐 熏陶子孙
“不争名利,不味良心,知足常乐,熏陶子孙。”这是《段氏家训》中的家训之五。段德昌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后代们。段德昌的儿子段传新,14岁到延安参军,后来一直在武汉空军工作,至到任副师职退休。段传新继承了父亲段德昌的优良传统和优良家风。一生耿直而又谦虚,从没有打过父亲的牌子为自己和子女谋求过半点私利。段传新的大儿子段容生,15岁下放到枝江市白洋镇劳动,1970年招工在宜昌市做一名轮渡司机,一干就干到退休。小儿子段劲松,在空军部队,从当兵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从来没有说过自已是段德昌将军的孙子,从班长一直升任到上校,后来又到技术7级退休。段传新的女儿段红16岁下乡到洞庭湖畔的南县乡下劳动,还有一个女儿段钢在武汉锅炉厂当工人。他们都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工作,条件不是很好。
段德昌与儿子段传新
段传新的大儿子段容生说:父亲段传新继承了爷爷段德昌的正直品质和段氏家风,从来不拉关系走后门,保持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自觉抵制不正之风,从不利用手中的职权为子女谋利。父亲段传新和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是延安保育院的同学,又因家庭是烈士的后代,有好多好心人建议我们打爷爷段德昌烈士的牌子换个好一点的工作,都被我们婉言谢绝了。我们作为英雄的后人,决不能躺在先辈的功劳簿上。爷爷和父亲的正直廉洁,以及家训家规,就是留给我们永远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