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文物,云游宁远——宁远濂溪祠(含湾头村周氏宗祠和禾亭周氏宗祠)
宁远县文物保护中心 唐奇运 张海
大家好!欢迎参观游览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远濂溪祠(含湾头村周氏宗祠和禾亭周氏宗祠)。2019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宁远濂溪祠(含湾头村周氏宗祠和禾亭周氏宗祠)在列,由宁远县文物局负责日常保护管理。濂溪祠(含弯头村周氏宗祠和禾亭周家村周氏宗祠)整体格局保存状况基本完整,整体基本保留历史原构,同时反映不同时期民居的修缮演变。
一、濂溪祠:
当进入宁远古城的这条小巷,大家最先看到的是前面一座青砖灰瓦古代建筑上的门匾,写着三个字“八百春”。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它是八百个春秋的意思。八百个春秋就是八百年。人能活八百年吗?不能!那是什么能有八百年呢?它是指中国的一个历史朝代—“周朝”。“西周”与“东周”在历史上存在了八百三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俗称“八百春”。所以“八百春”寓意了一个“周”字。这条小巷之所以被命名为“八百春”,意思就是这里与一位“周”姓名人相关。这位周姓名人,就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因为这里建有纪念他的“濓溪祠”。所以人们就把它命名为“八百春”。
濂溪祠外景
建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文庙街道北正街八百春1号,座北朝南,宽13米长48米占地面积600平方余米,建筑面积488平方米。保护范围为自外墙墙基起,四向各向外延15米处。
神龛
濓溪祠是永州市内唯一一处现存祭祀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纪念性建筑。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嘉定十九年竣工。时任县令黄大明,请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朝奉郎、直秘阁持授兼潼川转运判官魏了翁,作了《道州宁远濂溪先生祠记》,刻碑立于堂内。该碑今已不存,碑文记载在《县志》和宋版的《元公周先生濂溪集》中。周敦颐是嘉定十三年,被赐“元”公的,嘉定十七年宁远即建濂溪祠,在国内是最早的一处濂溪祠。
马头山墙
濂溪祠主体建筑经多次修葺,形制保存较好,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规制完整,外墙和木结构保存较好,木雕装饰的挑檐构件十分精美。现存建筑均为清光绪七年(1881)重建而保存至今,为四进三开间的青砖、灰瓦、木结构的古建筑,由门厅、前厅、中厅和后厅组成。建筑整体特征为青砖清水封火山墙,有人字山墙和马头山墙两种,小青瓦屋面和穿斗式梁架。
濓溪祠大门
濓溪祠大门上这处雨棚,显得很有地方特色,它飞檐青瓦与濓溪祠的青砖封火墙,色调协调,看上去显得古朴又大方。大门的对联为“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它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为濂溪祠题的。
走进大门,一块屏风呈现在我们面前,蓝色的屏风上,用白色的舒同体写着《爱莲说》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脍炙人口的赋文,是宋代赋文中的名作,也是濓溪先生一生的座佑铭。
今天,我们很多人并不了解濂溪的哲学思想成就,但却对他的《爱莲说》能 背诵如流。这是因为《爱莲说》一文,早已走进我们的教课书中,成为我们喜爱的—一篇古代文学作品,所以耳熟能详。
绕过屏风,这大门屏风版后面有一块蓝底白字诗板,它是周敦颐所作《任所寄乡关故旧》,据说当年在永州任上,有位亲属去任所希望周敦颐给他谋一个差事,周敦颐毅然拒绝了其不情之请。为解故人对其“不近人情”的作法之困惑,周敦颐给家乡故旧寄回了此诗: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首句“老子”是周敦颐的自称,即“老夫子”的意思。这首诗,是周敦颐告诉父老乡亲,自己虽然做了官,但不改儒家学者本色,傲骨丹青,正气凛然,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追求荣华富贵,不为自己、不为亲朋谋私利,尽心尽力“做官为民,做官为公”。向世人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这就是廉洁正直的周敦颐,具有伟大人格的周敦颐。
前厅
来到濂溪祠前厅,前厅与门厅中间有天井相隔,两侧用走廊连通两厅。前厅的木柱上挂着一幅黑底金字的对联:上联为:“师承孔孟阐明儒教真谛”下联为:“道传程朱开启理学先河”。对联是对濂溪在中国儒学中的历史地位和“承前启后”的肯定。
周子文史陈列展
两边的墙上,是周敦颐纪念馆举办的《周子文史陈列展》前言里用“周敦颐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以两百余字的《太极图说》和不足三千字的《通书》两篇著作,被誉为理学开山鼻祖。”其理学体系不仅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影响了近千年的中国意识形态。时至今日,治学,他仍是我们的宗师;从政,仍是我们的典范。其学说,仍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和理论依据之一。充分肯定了周敦颐的学术成就。
整个展览共分周子其人、主要遗著、祖籍探源、周子研究、文化遗存五个部份,用工笔国画、精炼的文字,历史文献复印件、实物照片等提要性的介绍了周敦颐的一生,有画、有字,有图、有照,通俗易懂,真实可信。
旧 貌
精美木雕
宁远濂溪祠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无专人管理,长达五十余年中被作为公房出租给居民居住,人最多时,里面住了二十八户,内部分装、改造不断,直到九十年代末,居民才逐步迁出,木装户牖已荡然无存,所幸这些雀替木雕保存还算完整,凤鸟图案是九疑山古建筑最常用的图案,《史记》载:箫韶九成,百兽率舞,有凤来仪。展示的就是舜帝时代。风鸟图案它寓示的是,舜文化在这方热土上,有着经久不失的崇拜。
二、湾头村周氏宗祠:
宗祠外景
湾头村周氏宗祠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街道湾头村,是周氏族人开展宗族活动的场所。建筑始建时间失考,于清咸丰十年(1860)重修。占地总面积2354.5平方米,为清代风格。宗祠前有寿桃形池塘,后有千年古樟庇荫,设有两门楼供村民出入,建筑整体保存完好,周边环境优美宜人。
宗祠内景
湾头村周氏宗祠主体建筑为1栋,面阔三间,三进,一层,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主体建筑座西朝东,为砖木结构,由前厅、中厅、后厅组成,前厅和中厅之间设有过廊及天井,中厅和后厅之间设有过亭及天井;主体建筑基本保留了清代原构,建筑特征为三合土地面、青砖清水封火山墙,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雕梁画栋、做工精美。
精美石雕 壁画
湾头村周氏宗祠附属建筑为东南侧和东北侧的门楼,2栋,面阔1间,1进,1层,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建筑特征为三合土地面、清水青砖二级马头山墙,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山墙搁檩结构。
明周子先祖墓地碑记
宗祠内的有明永乐9年的“先祖墓碑记”古碑1通,碑文详细记载了周敦颐曾祖周从远、先祖周如锡墓葬位置,为研究宋理学家周敦颐祖籍流源提供了实物佐证。
古樟
湾头村周氏宗祠较好的保持了清代建筑格局,文物建筑在形制特征、材料和工艺特点等方面基本上保留了历史原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保持了宗祠祭祀活动场所的使用功能。
三、禾亭镇周氏宗祠:
宗祠大门
禾亭周氏宗祠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禾亭镇周家村。始建时间失考,清康熙53年重修。现存建筑为2进3开间,清代祠堂建筑风格,共一层,建筑面积259平方米。建筑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整体特征为青砖清水封火山墙,小青瓦屋面,穿斗梁架,雕梁画栋做工精美。建筑整体形制保存较好,周边古民居较多,环境优美。
宗祠内景
建筑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整体特征为青砖清水封火山墙,小青瓦屋面,穿斗梁架,雕梁画栋做工精美。禾亭周氏宗祠现存建筑建筑为2进3开间,由前厅和后厅组成,前厅和后厅之间设有过廊和天井,共一层,建筑面积259平方米。
先祖墓碑记
禾亭周氏宗祠内的有明永乐9年的“先祖墓碑记” 是明永乐九年(1411)由道州知府何器宽题刻,古碑1通,碑文详细记载了周敦颐曾祖周从远、先祖周如锡墓葬位置,碑文标明周敦颐的先祖“金紫光大夫如锡公,葬望岗金鸡插翅形”墓在宁远县天堂镇大陂岭村后,对研究宋理学家周敦颐生世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为研究宋理学家周敦颐祖籍流源提供了实物佐证。
濂溪祠(含弯头村周氏宗祠和禾亭周家村周氏宗祠)基本保持清朝时期的建筑格局,主要文物在形制特征、材料、工艺等方面保留历史现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由碑刻记载和物质遗存可以相互印证,建筑布局、结构或者精美的雕刻都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在从事营造活动中体现的科学和合性,同时祠堂仍保持了祠堂宗祠聚会祭祀活动场所的功能。
斯人已逝,斯文长存!濂溪精神永生!宁远濂溪祠的建筑规模虽不大,但它承载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周子文史陈列展》规模很小,但它内含丰富。留给我们去思考、去怀念、去踐行的却很多。它会给你留下一丝余韵,这余韵有回味,有崇敬、有思考、有探索,无论你留下的是哪种,我相信他都是十分有益于你的人生之路。
Fri Nov 08 11:42:57 GMT+08:00 2024
Fri Sep 06 17:29:01 GMT+08:00 2024
Wed Jul 03 16:00:00 GMT+08:00 2024
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桂阳县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开展“矿冶三千年——桂阳矿冶历史文化”展览
Tue Jun 11 09:06:00 GMT+08:0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