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情况
涟源市域是湘中地区的地理结合部、交通枢纽地、文化交融区,在此交错的龙山山脉、武陵山区、雪峰山余脉、梅山山地、湘中丘陵、涟水河谷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物产,在此交会的茶马古道、竹木商道共同催生了蓝田、杨家滩、桥头河等“烟火万家,商旅云集”的古镇,在此交融的梅山、湘江、雪峰山、五溪、洞庭五大湖南民间文化元素共同熔铸了药王、商道、廉政、慈善、湘军、抗战、红色、围城等多个具有全国性影响力(或潜质)的文化现象,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
近年来,我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着力挖掘、整理、申报各级非遗项目。目前,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个,其中《抬阁(珠梅抬故事)》于2014年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涟源湘剧》于2020年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枫坪傩狮舞》于2012年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另有娄底市级非遗项目22个,涟源市级非遗项目5个;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4位,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娄底市级16人,涟源市级15人。“十三五”期间,我市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三者数量均比“十二五”末增加一倍以上;近两年成功申报《涟源湘剧》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古塘竹编传统技艺》《泥塑》《石氏疱疹疗法》3个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了《古塘竹编传统技艺》等10个涟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接近此前10年的总和。
二、 工作开展情况
1.组建班子,成立机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市级层面,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建立了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健全了非遗评选工作机制。在机构改革中,市文旅广体局设立了非遗股,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全市非遗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2.强化宣传,扩大影响,保护氛围更加浓厚。精心组织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举办、参加大梅山地区民俗、湘中传统礼仪、竹编棕编草编等各类主题研讨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粤港澳商洽周、省文博会、省旅博会等展会,并安排市内媒体派出专人对全市非遗活动跟踪报道,邀请上级媒体对重大非遗活动采访报道,编辑出版了《陶澍的传说》《梅山水火席礼仪》《湘中传统礼仪》等书籍,完成了《涟源非遗资源》文稿,使涟源非遗的影响更加广泛、持久,形成了重视非遗、保护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强培训,开展传习,项目传承更加有序。每年开展一轮全市非遗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经常性组织非遗项目专项培训,每年开展各类非遗项目传习活动500次以上,参加传习活动15000人次以上,夯实了各非遗项目有序、永续传承的基础。
4.丰富活动,组织展演,非遗活力更加充沛。一是以常态化展演展示活动保持活力。《抬阁(珠梅抬故事)》每年举办“春许”和“秋报”两次大型的抬演活动,每次抬演活动观众超过2万人次,其中2016年举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抬阁(珠梅抬故事)》传习所落成庆典”上抬演了60台故事,观众达5万人次以上;涟源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复排了《招贤记》《兰寄子扳砖》《拦马》等30多个湘剧剧目,排演了《拦马》、《柜中缘》、《百花赠剑》等10多出折子戏和《喜荣归》、《福寿图》《讨学钱》等多出花鼓戏,近三年通过免费观看的“周末剧场”、送戏下乡等方式进行展演展示200多场次。二是以节庆式展演展示活动激发活力。市湘剧传承保护中心近五年承担大型节庆、赛事演出任务70多项,2020年先后排演“涟源市湘剧院建院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巅峰湖南·六大名山登山赛(涟源龙山站)”大型综艺演出,获得省、娄底市领导、专家好评;《枫坪傩狮舞》于2016年开展大型活动“省级非遗项目枫坪傩面狮子舞成果展览”,邀请省文化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现场指导、座谈,2018年4月6日-8日湖南经视对该项目进行了专题报道。大多数非遗项目均通过结合传统节日、省级以上展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等方式,开展了多次展演展示活动。三是以创新性展演展示活动注入活力。湘剧传承保护中心创排了大型历史湘剧《烧车御史》,获田汉大奖及多个单项奖,被评为“中国好戏”,在省内外开展巡演100多场次。梅山棕编项目创新创造取得良好成效,获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形专利6项,在省级以上旅游博览会上多次获奖,梅山棕编传统技艺棕鞋垫入选文化部创新产品并向全国推广。《湘中剪纸》项目传承人创作、展示的《任弼时在延安》《光耀中华》2件巨幅火镂剪纸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5.推动三进,促进发展,非遗价值更加凸显。一是着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发挥好以文化人作用。成功创建娄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15所,占全娄底市的四分之三;新新学校、湄江长春联校、蓝溪学校3所学校被评为“湖南省第一批戏曲进校园特色小学”。在2018年以来的娄底市历届“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演中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名列娄底市各县市区前茅。二是着力推动非遗进演出,发挥好以文惠民作用。涟源湘剧每年开展“送戏曲进万家”、“周末剧场”等免费观看演出活动100场以上,每年观众达到12万人次以上。《抬阁(珠梅抬故事)》《枫坪傩狮舞》《锣鼓土》等10多个非遗项目都搬上了舞台,参加各种群众文艺活动、比赛,先后有6个项目在“欢乐潇湘·文化湖南”大型群众文艺汇演等比赛中获奖,其中金奖2个。三是着力推动非遗进市场,发挥好以文促产作用。近五年全市非遗项目承担、参与大型旅游节庆、体育赛事的文艺演出活动100多次,成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涟源湘剧每年在外演出8个月以上,涟源杖头木偶戏、桥头河花鼓戏、骨牌灯等多个项目均长期在外演出。《梅山棕编传统技艺》《富田桥曾氏游浆豆腐传统技艺》《古塘竹编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生产的产品享誉、畅销港澳台、东北亚、东南亚等地区。梅山棕编、梅山水火席、古塘竹编、富田桥曾氏游浆豆腐、光厚堂点浆豆腐等项目均建成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方才梅山棕编公司入选湖南省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梅山棕编、梅山水火席礼仪、古塘竹编三项目的非遗工坊被评为娄底市第一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上工坊每年为3000多名当地群众增收4000万元以上,发挥了促进产业发展、帮扶贫困群众的双重作用。
三、今后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的一系列讲话、批示、指示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着力厚植资源优势,挖掘非遗项目,推动非遗三进,发展非遗实业,强化宣传推介,加大保障力度,以切实加强传承保护,充分发挥非遗作用,为涟源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品位、建设文化强市做出应有贡献(通讯员:谭迎春)
Fri Sep 13 11:34:00 GMT+08:00 2024
Mon Jul 01 10:11:00 GMT+08:00 2024
“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2024临武“文化和自然遗日”系列活动
Sat Jun 08 20:02:00 GMT+08:00 2024
Wed May 22 10:58:00 GMT+08:0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