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地处湘中腹地,旧属古梅山中心。
古梅山多悬崖峭壁,猛兽成灾,梅山先民必须操功习武与猛兽搏斗获取生存;古梅山地域宽广,特产丰富,历代王朝发兵征剿,梅山先民被迫抵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发明、创造了格杀型、实战性强的梅山武术。
历代以来,梅山武术对湖南政局影响极大,梅山先民以武力挑战王朝,攻州掠郡。《三国志·吴志传》载:“长沙、益阳为山贼所攻”;《新唐书·邓讷传》载:梅山十峒切断邵州道;《通鉴》载:楚将王仝征讨梅山被蛮民杀死于司徒岭;《通志》、《通鉴纪事本末》、《新五代史·楚世家》载:梅山蛮攻陷潭州;《明统一志》、《大清一统志》均记载:宋将翟守素在与梅山扶蛮王决战中中箭负重伤;《宋史》载:梅山蛮“寇掠边界,朝廷遣使招谕,不听”;最后迫使宋王朝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以怀柔之策招抚梅山,置新化县。
新化虽经王化,但时有农民起义。《清·道光新化县志》载:元十四年,张虎、周龙起兵宝庆,复新化、安化、益阳、宁乡诸县;《同治新化县志》载:明靖庆十五年,武侠李庭禄揭杆起义;太平天国时期,新化著名武侠邹汉璋升任为曾国藩湘军长江水师副统帅,以“三箭定码头”为新化人打下汉口“宝庆码头”。民国时期,梅山武术文化孕育了一大批以曾继梧、卿衡、杨源浚、方鼎英、陈正湘为代表的近代军事战将。
明、清时期,新化武术走出梅山,对少林、武当、峨嵋等流派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丰富、充实、成熟为独出一帜的中华南派武术。至民国,时局渐稳,梅山武术由军事格杀型逐渐转为民间文化娱乐。
梅山武术主要以梅山拳、梅山凳、梅山耙、梅山棍、梅山桩等功法为主。其主要特征是脚趾抓地稳如山,桩稳势固;双拳攻、防,出手凶猛。其兵器常为农家常用家具如桌、凳、烟筒、扁担、锄头,甚至雨伞、汗巾等。
梅山武术名传三湘,影响至云、贵、川、鄂、桂、赣,以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
梅山武术的人类发展、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梅山武术活动始终伴随着梅山部落民族的生存、繁衍与发展,是梅山先民一项很重要的生活内容。从梅山武术活动考察中可以研究古梅山先民的人类发展、农耕、医学、宗教、饮食、民居、山歌等民俗文化生活。
梅山武术军事与技艺的研究价值。梅山武术在几千年与王兵作战中,去花俏、求实战,其拳、械、套路功法多达100余种,攻防兼备,着着催魂,招招夺命,变化莫测,技艺精良,是我们研究中华南派武术技击的活版本。
梅山武术道德精神的研究价值。新化人学武先学德,练功先练忍,倡导与人为善、和谐共处。即使被迫进入实战,也遵循“一守二攻”的原则,见弱不欺,见强不惧。梅山武术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即使在一以敌众的险境中也从不使用暗器杀人。这些都是特立独行的梅山武术道德精神,为倡导与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了杰出贡献!
1980年代,新化梅山武术复兴,县内武术馆达几十家,每年有几千名国内外武术学子聚集新化拜师学艺。但进入新世纪后,梅山武术日渐势微,几近失传。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发展,以武术格杀型的冷兵器时代结束,梅山武术失去其实战意义;
二是,新化为国定扶贫县,青年男女都外出打工,梅山武术失去传承对象;
三是,梅山武术力主实战,拒绝表演型的花拳绣腿。而当今影视、舞台上的武术多表演性质,迫使梅山武术退出历史舞台。
四是,随着影视、电游、旅游等现代文化娱乐的兴旺发达,坚持操练梅山武术的仅是少数武术爱好者。
近年来,新化县委、政府对梅山武术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成立了“新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将其列为“文化塑县”战略重要内容,设立了梅山武术协会,每年由县财政拨付保护经费和研究经费12万元以上。定期主办梅山武术擂台赛,积极组团参加市以上武术大赛,使古老的梅山武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整理出版了《梅山文萃》、《新化县志》、《梅山武功》等一批专著专论,创作编排了《梅山蛮》、《梅山小子》等文艺节目在省台、中央台播放,并在中央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中专题推出梅山武术,编写了《梅山武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试讲。
到2012年,我们将相继完成如下抢救工作:确定一批重点保护项目和对象,全面挖掘整理梅山武术秘笈和稀有拳种、套路,建立梅山武术影像、文字资料库,建立各乡镇武术训练馆,成立武术表演队,举办第二届梅山武术擂台赛,举办梅山武术保护交流研讨会,制作、拍摄一部大型系列《梅山武术》专题片。
通过申遗、通过保护,我们坚信:梅山武术这朵绚丽的艺术奇葩必将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