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位于湖南省娄底市西部,资水中游,毗邻湘西,盘依雪峰山脉,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人口132万。
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宋代以前此地为瑶、苗聚居地。直到北宋开发梅山,汉族不断迁入,瑶、苗、汉民族逐渐融合,共同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劳作和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瑰宝:新化山歌。
“穿堂之鼓堂壁悬,两头击鼓歌声传。”梅山蛮子用俚俗的山歌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记录了他们在深山老林打猎的惊险,开山劈水的壮举,到资水险滩打鱼捕虾的艰辛,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对朴素爱情的渴求,寄托了他们太多的梦想与期盼。
在《新化文史》第三卷《新化山歌考》中记载,新化山歌是“秦始皇兴起到如今”。据专家考证,新化山歌起源于秦代以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按内容可分为历史歌、劳动歌、仪式歌、陶情歌、时政歌、生活歌、儿歌等;按腔调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在音乐上特色鲜明,不管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起音都较高,跳跃性强,往往是一人起头众人和,歌声抬得山摇水动,具有粗犷、激越、调皮和抒情的风格和野性美的特色。
新化山歌是瑶、苗、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艺术结晶。
新化是传统的山歌之乡,红军长征路过新化时,产生了大量的红色山歌。1956年新化举办梅山田千人山歌大联唱;同年,山歌手伍喜珍进京参加全国农村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荣获一等奖。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了《郎在高山打鸟玩》。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媒体文化的冲击,加之贫困乡村的青年劳力向外大量输出,口传身授的新化山歌面临失传的危机,老一代民间歌手相继去世,青年歌手后继乏人,面临断代的窘境。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新化山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实施方案和五年计划,设立专项基金,并委托县文化局组织专业工作班子,深入全县乡村进行拉网式的普查、调研,现已搜集山歌6200余首,整理谱例54个,并编成乡土教材,在一些学校进行试点教学,还帮助乡村组建了15支山歌队。
近年来,新化山歌的抢救保护工作成绩显著。2005年,在武汉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新化县选送的《梅山山歌联唱》荣获银奖。2006年,县文化局在山歌汇编本中精选了36首山歌改编成山歌剧《寻宝》,该剧在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期间演出,受到了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同年,新化山歌已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今年,县委、县政府把新化山歌的保护并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实施“文化塑县”战略决策的头等大事来抓,特邀请邹友开、黎晓阳、尹晓星、伍喜珍、刘合庄等全国、省、市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新多次采风,指导“申遗”工作,以达到申报一举成功。
山高水远,岁月悠悠。欣逢盛世,惠声长留!我国民间音乐的奇葩——新化山歌,将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