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府古城墙位于邵阳市大祥区资江南路,系宝城古城的北城墙,它巍峨矗立在资水之湄,成为资江文化休闲街上一道最为醒目的景观。滔滔不尽的资江水和邵水,紧倚城墙而走。荡水而立的古城墙,盘旋灵动,古韵犹在,并无寂寞之感。古城墙外侧由青砖或红砂石包砌,墙体古朴,墙砖斑驳陆离,尽显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
一、宝庆府古城墙承传着邵阳2000多年的历史信息
(一)、邵阳2000多年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宝庆府古城,即汉初(公元前206年起)昭陵县古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所置昭陵郡亦治此。晋邵陵县、邵陵郡治,隋末到唐初的建州、南梁州,唐至北宋时期邵州皆治此,南宋至清朝末年的宝庆府(其中元代称为宝庆路总管府)均治此。民国时期的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又称邵阳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邵阳地区专员公署、邵阳市亦治此。因此,自建城以来,这里一直是湘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的中心。
(二)、宝庆府古城的历史变迁
宝庆府古城经历了一个由县城而郡城、州城,由州城而府城的逐步升级、拓展的历史变迁过程。
汉昭陵城。据《前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属地有“昭陵”。《大清一统志》云:“昭陵故城,即今府治,汉置县。隋改曰邵阳,唐为邵州治,宋以后为宝庆府治。”《宝庆府志·工书一》:“宝庆府城,东临邵水,北带资江,南倚天池,西濬城隍。汉之昭陵,唐之邵州,咸治于斯,宋代仍旧。”其规模大至与位于今邵阳市邵东县境内的汉“昭阳侯城址”相仿,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唐至北宋邵州城。唐代以隋邵阳县置邵州(邵阳郡),辖邵阳、武冈二县,邵州与邵阳县同城而治,邵阳城升为州郡级城镇,城市建设也随之扩大。经实地调查与考证,邵州城南面已扩展到今宝庆路以北的山头一线,并以这一带山岭为南城之屏障;西面则扩展到今遥临巷一带,其面积比汉昭陵城扩大了一倍以上。
南宋至清代的宝庆府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升邵州为宝庆府,府城向西面扩展,城址规模基本上定型,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周长约4370余米,墙高约8.3米,宽约5米。设城门五道:东曰朝天门、西曰定远门、南曰大安门、北曰丰庆门、西北曰临津门;西、南二门各筑瓮城,广80余米,瓮城内驻兵守御。明洪武六年(1373年),对宝庆府城墙进行了全面维修,形成五门、六马面、七楼、十二炮台的格局。清代至民国初年,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格局。
辛亥革命(1911年)之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封闭自守的城堡制亦被废弃。1939年,为便于抗日时期城内居民疏散,将古城的东、南、西三面城墙拆除,仅保留了北面临江一线与西北隅少部分城墙及庆丰、临津两道城门,全长约1300米,另存部分城墙基址,总长1000余米。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宝庆府古城的街巷布局及演变
宝庆府城街巷呈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交错布局,形似棋盘。其中东西走向的主街有府街、县街、背街、狮子街;南北走向的短街有南门街、临津门街、北门街、府前街、二府街、打信街、杓把衔。府街,今名红旗路,东起青龙桥,西迄南正街,全长1280米。县街,今名城北路,全长约1100米。背街,即今红旗路之南约100米与红旗路平行的乾元巷、青云街、太平一巷,全长约900米。狮子街,在县街北,与县街平行,全长约500米。其它南北走向小街,长50至200余米不等。城内的小巷共二十条,呈南北走向,分布于府街和县街的两侧,这些小巷的名称大部分沿用至今。
(四)、一城三府的盛况
宝庆府古城,既是府城,又是邵阳县,明代还是江川王城。宝庆府署,在府街东端,即今红旗路府门口邵阳市第四中学所在地。自宋代起,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宝庆府衙驻此。邵阳县署,在县街东端,今城北路之白公城宾馆所在地,汉代的昭陵县衙、晋南北朝的邵陵县衙、隋以后的邵阳县衙皆设此,至1952年邵阳县治迁塘渡口。江川王府,在今邵阳市第五中学所在地,据《明史·诸王世表》及《宝庆府志·藩封表》载: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岷藩王朱楩第四子朱徽煝受封为江川王,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徽煝长子音垫嗣王,并于弘治元年(1488年)移府(王府)宝庆府城。至明末一百余年,王府皆设于此。
(五)、宝庆府是近千年来该地经济文化的品牌
“宝庆府”作为一个地名,自南宋至民国初年,沿用了近800年,人们已习惯了宝庆这一称谓,在习惯上,人们喜欢将邵阳叫做“宝庆”。尤其是明清时代宝庆商贾云集,许多商品都打上了“宝庆”的商标,因此,至今还有一些外商,只知道宝庆,而不知道邵阳,他们对宝庆的某些土特产很感兴趣,而对邵阳却知之甚少。因此,他们看到包装上印着邵阳市某某厂生产的产品,摇头兴叹,甚至有要求退货者。为此,中共邵阳市委、市政府还曾向国务请求将邵阳市更名为“宝庆市”,以利于对外开放。可见,“宝庆府”这个地名在官方的文牍中虽已久违了,但它在民间,却仍然是经济文化的品牌。
(六)、宝庆府古城内外文化史迹极为丰富
历史遗迹有纪念西周初年召伯南巡开发邵阳的召伯祠,有秦汉开始的昭(邵)阳县衙署及县城故址,有三国时期的古卸甲坊、祭旗坡、鼓楼亭,两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时代的郡、州、府衙署,明代的江川王府等。文化教育遗迹有建自宋代的濂溪祠、濂溪书院、爱莲书院、爱莲女校、宝庆府学与邵阳县学学宫及府学文庙、县学文庙、考棚街。文化艺术有明清时代的宝庆雕版印刷、宝庆书局、宝庆竹刻、湖南祁剧、邵阳花鼓戏等。宗教寺观有康济庙(又名关圣殿)、关武庙、水府庙、火神庙、白鹤观、太平寺、准提庵、吸泉庵、点石庵、五台庵、东山寺,古塔有北塔、东塔、猴子塔、鲁班塔等。风景名胜有宝庆十二景之六岭0、莲池古香(含爱莲池、君子亭)、龙桥铁犀、双清秋月、洛阳仙洞、山寺钟晓、佘湖雪霁、桃洞流香、神滩晚渡等。城内及西郊有四大名井——曹婆井、龙口井、仙鹤泉、仙人井。私家园林有明代江川王东湖池、西湖池,清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刘家花园,八省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魏光焘亦吾庐花园、湖山别墅等。近现代文物史迹有蔡锷故居、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革命烈士公墓等。这些名胜古迹已分别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北塔、蔡锷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宝庆府古城墙、水府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双清古建筑群、东塔、古卸甲坊、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烈士公墓、岳飞纪念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