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煮粉
文/李克琴
儿时总是不好好吃饭,但米粉却百吃不厌,且伴我一生。读高中时,学校附近有一家百年老店——和记粉店,寓意“和气生财”,是当时长沙最有名的粉店。店面不大,早上人多,“人搞搞的”,加上“猫弹鬼跳”的学生伢子多,感觉里面像在打群架。早上经常去吃粉,因怕迟到,就端着粉边等座位边吃,嘴里吃着,眼睛盯着别人的板凳,只要有人一起身,立马去补位,来不及细细品味米粉,有时还被左邻右舍“擂”一下,汤洒一半,“喔”得尖叫,只好三下两下匆匆收场。
长沙人管“吃”叫“恰”,“恰饭”“恰面”“恰夜宵”,唯独对吃粉有固定词语搭配——嗦粉。一个“嗦”字,饱含了吃粉过程的无限快感,怎么样,是不是已经感觉到米粉吸进嘴里的那种顺滑和哧溜?“恰”到好处即是“嗦”。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文革”还没有结束,长沙仅有几家国营的面馆,如:“杨裕兴”“甘长顺”“黄春和”等,也都出售米粉,因为主营面,面与粉用的是同样的码子和汤料。一般来说,面的口味较重,长沙人多吃碱面,和着香醋、胡椒,再点份现炒的大蒜辣椒炒肉码,香气可以冲到马路上。而粉的味道则必须清淡,否则就没有米香了。只有专营米粉的店,才可以把长沙米粉清、鲜、柔做到极致。
那个年代食品匮乏,去“和记”嗦粉,也算是高级享受了。父母给的零花钱有限,早餐出来打一顿牙祭,我专挑五分钱一碗的“光头粉”(免码)享用。如果换成五分钱的甜酒配一根三分钱的油条做早餐,就需要八分钱,不太划算。因为从牙缝里省出的三分钱,我放学后还可以有多种选择塞回去。比如买一支三分钱的白糖冰棒,两分钱一根的麻花等,如果想吃五分钱的绿豆冰棒和糖油粑粑,就得透支了。如果想吃一角钱一支的雪糕,一角五分的甜酒冲蛋就要找大人追加投资了,这不太靠谱,还是靠自己努力省钱,细水长流吧,袋中有零食,心中不发慌。
长沙米粉哪怕只是一碗无盖码的“光头粉”,制作工序也是十分考究的,套用同仁堂的制药宝典:炮制虽“简”更不敢省人工、省物料。用猪筒子骨熬制的汤必须是清澈透明的,散发着米香的粉白如凝脂,吊一点点酱油(那时不知生抽为何物)是为了更加衬托出米粉的白。加上一个现煎的、滋滋冒着焦香的荷包蛋(需另加钱),舀上一勺红红的剁椒和切得细细的翠绿葱花,再将米粉整齐码放在白色的阔沿的白瓷碗中,好香好美好有画面感啊,真不忍心下箸。
我的“嗦粉”程序是,先凝视粉几秒钟,将辫子抓在手里,鼻子凑近碗边,碗大脸小,那架势像准备洗头。然后大吸一口气,让米香、蛋香、葱香、剁辣椒香随着腾腾热气迅速流入肺腑,再用筷子搅拌几下,让汤料、码子和米粉各路神仙在一起打打架,让“子弹飞一下”,顺势挑起几根吸进嘴里,舌头与烫烫的米粉打几个滚,这时候绝味才会散发开来……随着最后一口汤灌进嘴里,幸福之感立马弥漫全身,真滴“熨贴”!
如果要吃带码的,最经典的就是原汤肉丝煨码粉,炒码适合面。“杨裕兴”的原汤肉丝粉,肉丝有筷子粗,一寸左右长,用骨头汤慢火煨出来,所以肉质松软,肉中带汤。配菜和码子是米粉好吃的关键,比如剁辣椒、酸豆角、辣刀豆、萝卜丁、榨菜丝、腊八豆、各种酸菜、油渣等等,如今码子和配菜更是五花八门,任人选择,米粉也在与时俱进。
想要好好地“韵一韵”米粉味,现在是件太容易的事。没有必要去所谓网红店凑热闹,长沙“四路子”有好粉。选一处江边的大排档,跟店老板讲好汤里放点生抽,不放盐,因为配菜较咸,就着夕阳和江风,“嗦嗦”而入就好。或者“神更半夜”,在街静人稀时,直奔灯火通明处,那里十有八九有粉“嗦”。
在长沙这种粉店比饭店多的地方,长沙人喜欢吃粉到什么程度?——饿了?先来一碗米粉垫垫底吧;不饿?先来一碗米粉开开胃吧;累了?先来一碗米粉解解乏吧;高兴了?先来一碗米粉助助兴吧;不高兴了?那更应该吃米粉,人逢知己千杯少,人逢米粉精神好。
长沙米粉对于长沙人是最具个性化的美食,每个人都会数出一大堆自己喜欢的米粉店,没有统一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外省的米粉店少有开在长沙的,并不是挑嘴,而是对于吃粉,长沙人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那一碗吃进嘴里,就知道是家乡还是他乡。
长沙的粉店遍地开花层出不穷,每次回长沙,朋友都会说:某某地方又新开了家粉店,一起去“嗦”,于是被一车拉到某个“弯挤角落”,品鉴一番,如果满意,就会一直心心念念。
一位哈尔滨的朋友,在长沙读了四年书,之后只要一到长沙,不管多累多晚,必先找一家粉店,干掉几碗米粉才罢休,最多的一次,一连吃了四碗。
长沙米粉主要是扁粉,像北方的面条,但是口感比面条更细腻、更软糯。米粉必须当天生产当天销售,否则就不新鲜,冰箱冷藏会使其口感大打折扣,所以长沙米粉走不出长沙,正是因为这样,长沙米粉尤显珍贵,你必须回到长沙,才有机会享受长沙,享受长沙,请先从一碗米粉开始。
米粉其实是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很常见的食物,各地的米粉都各具特色,比如广东的河粉、肠粉,云南的米线,桂林的卤粉,贵州的酸汤粉以及湖南津市牛肉粉、衡阳鱼粉等等,都各有地域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稻米,一方稻米成就一方米粉。比如,东北大米太黏,不适合做米粉,而泰国米太香,是否少了米的原味?我只对长沙米粉情有独钟,因为吃长沙米粉长大,儿时味蕾上的记忆总是难以磨灭的,也与去了他乡有关,米粉成了思念家乡最具象的元素。
湖南卫视的台标,既是一只观照世界的眼睛,也是“鱼”和“米”组成的大写意。古人说:“百姓日用即是道”,在“鱼米之乡”的湖南,米粉中显价值观。长沙米粉集天地精华,应时间打造,已成为长沙人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日常。
长沙米粉饱受热爱,照理说应该名扬天下,但现实不是这样,在长沙人心目中它就像一普普通通的小丫鬟,天天被呼来唤去,在外地人心目中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姐,不识真面目。长沙米粉走不出长沙,并不是因为丫鬟小姐出不得厅堂,上不了台面,而是因为走出长沙就水土不服,口感下降。不过,这样也好,就让长沙米粉固守长沙,一如后花园里有戏台,丫鬟小姐自己玩,以最本真、最纯粹的面貌赢得人们的青睐吧。
Fri Mar 27 16:10:47 GMT+08:00 2020
Sat Mar 21 10:15:19 GMT+08:00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