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石峰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石峰区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Wed Dec 02 14:44:11 GMT+08:00 2020

石峰区文旅体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文化供给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不断开创了文旅体事业的新局面。

一、“十三五”期间文旅体事业完成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催生了文化繁荣的新气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集合专业和业余两股力量,专业创作和群文创作全面开花,在全区形成了出精品、提质量、攀高峰的良好氛围,创作了一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通过参加湖南艺术节和株洲艺术节,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石峰艺术创作全面开花,共推出舞台类作品23个,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00多件,获得省级荣誉以上15项,市级荣誉12项,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其中,2017年原创节目“再出发”、2019年原创节目《相亲》代表石峰区参加全省“欢乐潇湘”展演,获金奖,少儿舞蹈《快乐的小面师》代表石峰区参加全省“欢乐潇湘”展演,获一等奖。 

(二)进一步健全公共文体设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几年来,我们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石峰区图书馆、石峰区文化馆建成开馆,均为国家二级馆,在城区排名靠前。完善了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体系,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达100%,这城区第一。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建设“门前三小”4个。建成“二十四小时智能书屋”7个。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1.96平方,超过株洲市平均水平(1.69平方)。结合“三供一业”和老旧小区改造,新建群众身边的小广场30多个。建设清水塘广场和雪峰岭公园两个高标准的市级多功能文体休闲广场样板示范点建成9处农民健身工程和48套全民健身路径。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三)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供给,形成了石峰文化的新亮点。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文体场馆免费开放,对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广泛开展各类活动,打造石峰文体品牌。图书馆总分馆接待读者21万人次,文献流通15万余册次;举办阅读活动78场,参与读者9000余人;推出“绘本奇妙夜”品牌活动;收集地方文献440册,开展石峰作家交流5次。全区共有文艺团队102支,队员1800余人;文化馆总分馆接待排练21万人次,召开文艺座谈会12次;组织“元宵喜乐会”、“欢乐潇湘”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11次;开展 “文化家家亲·送戏进社区”、“乡韵石峰·送戏下乡”群众文化活动43场,公益培训36场,非遗展览5场。支持并指导文艺团队为环卫工人、军人、社区老人等群体举办专场演出100多场举办全民健身活动20多场次,受益人数10多万人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m2,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人口达到43%,“运动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已经深入人心。

 (四)进一步建设文化服务队伍,厚植了事业发展的新优势。不断充实文化人才队伍,提高公共文化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加强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聘请专业“文艺顾问”2名,为群文团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开展专业培训40多场次,提升团队艺术水平和创作能力,为群众文化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成立文化志愿者团队23支,志愿者人数400多人;成立了登山、广场舞、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瑜伽、养生舞、健美操啦啦操、航空协会等14个体育协会和兴趣小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人次,发放了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为广大群众提供义务体育指导服务。

 (五)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汇聚了转型升级的新动能。紧抓九郎山森林公园核心景点秋瑾故居,不断进行提质改造,丰富展陈内容,提升文化内涵,成功争创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块牌,成功纳入株洲市红色研学旅行打卡名录,不到五年时间,接待游客近60万人,逐步成为“文物修复的典范、文化传播的平台、思想教育的基地、城区旅游的龙头”。开办秋瑾讲坛特色活动,不断深入挖掘秋瑾文化、秋瑾精神内涵,整合故居具有的红色研学旅行、爱国主义教育、海峡两岸交流、公共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等多种职能,面向党员干部、中小学生以及大众群众,有计划地开展系列讲座培训6期,通过进一步讲好株洲故事、石峰故事和秋瑾故事,将秋瑾故居打造成红色精神的宣传阵地、文化艺术的传播平台和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成为一张具备石峰特色的红色基地和文化阵地亮丽名片。

 (六)进一步落实行业主体责任,体现了市场治理的新成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舆论引导主动有为,文化市场实行管理有序,管控效果良好。2016年开始,每月对辖区内29家网吧、12家旅行社、2家星级宾馆、3家KTV开展检查,并在2020年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防控工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宣传和摸排工作,确保文化场所和经营商户的安全稳定。“扫黄打非”为载体,全面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积极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创建复检工作。切实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十四五”文旅体事业发展规划思路

(一)“十四五”文旅体事业发展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石峰实际,以人民为中心,以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立优化协同高效职能体系。不断巩固和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石峰文化繁荣发展兴盛。突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做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和整合,以“工业文旅、魅力石峰”为形象定位将石峰区打造成为特色明显,极具竞争力的国内外知名工业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石峰区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动作的模式,努力建设体育强区。

(二)“十四五”文旅体事业发展总体目标

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旅融合创建和适应基本现代化的体育发展新格局构建为总体目标,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事业优化协调高效发展。

2025年,建成具有石峰特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不断创新,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在量和质上有较大改善,特别做好工业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

2025年,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区产业提质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把石峰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工业旅游目的地、全省红色研学主选地。创建3A级景区1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培育红色研学旅游线路、文化休闲旅游线路、工业旅游线路等各1条以上,基本实现旅游景点支撑全域化、旅游功能布局全域化。

2025年,体育场地的供应和体育器材的配备覆盖至每个小区,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8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7.3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8%;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三大球和基础大项等各个项目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争创全市前列。

(三)“十四五”文旅体事业发展重点任务

1.文化提升工程

“门前三小”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农村公共文化阵地。确保所有行政村拥有至少一个300m²以上的文化小广场、一所20m以上的小书屋和一间20m²以上的小讲堂。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打造石峰区文化活动中心。将现有文化馆搬迁至原株冶俱乐部,按国家二级馆标准进行改造,利用原俱乐部近5千平方的场所,设置工业文化遗产、剪纸、铁画、美术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四个展厅,设置年乒乓球、桌球、阅读等活动室,设置舞蹈、跆拳道、美术书法、主持等少儿培训馆、设置以传统戏曲演出和小型报告会为主要内容的演播厅,整体采取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既打造石峰文化地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又实现长期发展的需要。

加大文化产品的供应。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每年结合上级要求和石峰中心工作创作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深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实施总分馆制,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实现每个村(社区)观看4场以上的文艺演出。每年组织4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加大对“田心新城”片区的文化供给。合理设置二十四小时智能书屋三所以上,利用闲坪空地和楼盘的公共用房打造文体小广场和小区书屋,并配套相应的健身器材。

打造“讲坛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秋瑾文化、秋瑾精神内涵,整合红色研学旅行、爱国主义教育、海峡两岸交流、公共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等多种职能,面向党员干部、中小学生以及大众群众,有计划地开展系列讲座培训。通过秋瑾讲坛系列活动,讲好株洲故事、石峰故事和秋瑾故事,力图将秋瑾故居打造成红色精神的宣传阵地、文化艺术的传播平台和干部群众的精神家园,成为一张具备石峰特色的红色基地和文化阵地亮丽名片。

2.文旅融合工程

大力发展工业研学旅游。整合资源,串珠成链,把石峰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工业旅游目的地。依托城市候机厅、戴丝酒店等交通住宿条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引流综合体,把园区建设成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以及自然人文旅游的集散地,全方位为客户提供服务。一是利用株机、株所、电机及相关规模企业现有生产线或高新技术产品作为工业旅游吸引物,满足游客对高科技和现代工业产品好奇与向往。二是在新建工业项目规划建设时,在满足生产、科研前提下,做到即是工厂车间,又是新型旅游景点。三是深入挖掘田心老工业基地中众多优秀工业人物和无数引人入胜的产业故事,利用现有工业资源,加大宣传力度,迅速获取新的市场空间。四是紧抓市委市政府在清水塘绿色搬迁改造后建设工业博物馆、遗址公园,打造国家级工业遗址主题文旅综合体、世界级工业主题夜游经济示范区、工业产业改造升级的文创示范区及国内独一无二的工业文化旅游地标的机遇,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加强合作。

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旅游。在清水塘大冲村创建成全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基础上,将九郎山森林公园创建成国家3A级景区。发挥好秋瑾故居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株洲市红色研学旅行打卡点的独特品牌作用,将故居的红色研学和九郎山优美生态相结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氛围,实行整体对外营销,全方位打造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交通路网体系、旅游集散体系、旅游厕所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餐饮住宿服务体系等完整的服务脉络,让游客能够走进来看、留下来游,有效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精心打造茅太新村“农民公园”。充分利用茅太新村紧邻轨道交通产业园的位置优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围绕春、夏、秋三个季节篇章,将餐饮美食、景观游览、游乐项目活动和党建、工会活动相融合,把茅太新村打造成“农民公园”和城市后花园。

3.全民建设工程

建设石峰区清水塘全民健身中心。依托原十六中场地,重点建设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于一体的以球类运动为主的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同时将石峰区教育中心办成足球特色幼儿园,将各类运动知识的室内培训作为区职工培训学校的一个特色内容。

建设石峰区雪峰岭全民健身中心。完善雪峰岭体育健身公园的各项功能,在现有的标准足球场周围建设各类健身场馆,配套服务于田心新城建设,并组织承办各项省市足球等运动的体育赛事。

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小广场。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社区文体广场等场地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实施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工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面向全民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各类民族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

实施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工程。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促进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整合应用,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分布于城乡社区、商圈、工业园区的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馆。依托已有资源,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分析应用。

 

                                                     石峰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2020年7月18日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