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路
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路
Mon Dec 07 17:25:21 GMT+08:00 2020

blob.png

 202011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此次签署RCEP的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总人口达22.7亿,GDP26万亿美元。这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 引来国际社会极大关注。

我们看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积极面向世界,走和平发展之路,合作共赢。历史上,丝绸之路曾贯通中西方,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惠及全世界。本书单为您带来丝绸之路以及瓷与茶传播世界的历史,回顾辉煌的中华文明,获得前行的力量。

blob.png

一部中国版的地理大发现,关于丝路上的文明、城市、器物与文化。一条串起东方文明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欧洲文明的优美曲线。

古代,中国人走了多远?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出发不久就被匈奴拦住扣下,被困多年后逃脱,取道天山南麓,南行到大宛国。大宛国国王派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到大月氏。这时大月氏安居在今天阿富汗北部,张骞在此停留一年多,终于踏上返程,在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这次张骞往返西域的两条线路,后来形成了丝绸之路的南线和中线。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访西域,安全抵达乌孙都城赤谷城,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张骞分别派出副使,寻访大宛、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家,建立联系。走得最远的副使,到了安息,位于伊朗高原。安息国王派了两万骑兵迎接这位汉朝使者,可见汉朝的声名传得有多远。

 

张骞西行两百年后,东汉人甘英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罗马帝国,当时中国人称之为大秦。甘英沿着天山南麓西行,向南翻过葱岭,进入印度河支流峡谷。再向西经过巴基斯坦,到达伊朗东部,当时属安息国。路途之中有许多高山峡谷,史书说甘英经常溜索桥,异常凶险。甘英穿越整个安息国,进入两河流域,最后到了波斯湾的海边。

 

在这里他停下了,没有再向西寻找大秦。按《后汉书》的说法,安息国的水手劝甘英,说海路遥远,遇上逆风要两三年才能到大秦,长时间海上航行容易患病,发狂致死。甘英相信了他们,没再往西走。即使这样,他也创造了中国人的远行记录。

blob.png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其实他刚继位的时候,也派了使者出海。这条线路比较清晰,从中国南部沿海出发,航行5个月到达马来西亚东南部,再航行4个月到达缅甸南部沿海,最后再花两个月,到达印度东部沿海。使团用黄金和丝织品,换取沿途国家的珍珠宝石。

 

沿着这条海上线路,东汉时期,已经有不少国家向中国正式派遣使者,主要有越南、印度和缅甸。《后汉书》记载,缅甸使者带来一位魔术师,能变化吐火,自支解,善跳丸,魔术师自称来自遥远的西方,大秦,即罗马帝国。

 

魏晋南北朝,不少僧人取道海路,弘扬佛法。东晋高僧法显60岁时,从长安出发,走陆上丝绸之路去往天竺。斯里兰卡有一处遗迹法显洞,是当年法显住过的地方。在行记中,法显说他在一尊佛像旁边,看见当地商人供奉的白绢扇,明显是中原的产物。想到离开故国多年,法显潸然泪下。他最后走海路安全回到中国,从印度沿海出发,经过斯里兰卡,爪哇,最后在广州上岸。

 

法显还说这是一条固定的航线,只需要航行50天左右,比当年汉武帝的使者快多了。这条线路高度繁荣,经常有超过200人的大型商船航行。

blob.png

东西方造物观的神秘链接,千年帝王意志下的瓷路沧桑,器以载道传扬瓷韵风华。

蒂尔曼·沃特法是个德国人,他接连在东南亚发现了三艘古代沉船。三艘船里,黑石号年代最久,价值最高。是晚唐时期的一艘船,1200年前触礁沉没。黑石号沉没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这个地方在《新唐书》等诸多典籍中都有记录,确实处在商船的航线上。

 

黑石号不是中国船,而是阿拉伯船,属于三角帆船,船上找不到一颗钉子一个榫头,展现了阿拉伯当时最先进的造船工艺,而且是一艘巨船,长足足有22米,载重25吨。

然而,这些都无法遮蔽瓷器的光芒。黑石号上有6万多件文物,90%以上是陶瓷,绝大多数是湖南长沙窑的瓷器,还有河北的白瓷、河南的白釉绿彩瓷、浙江的青瓷等等。

 

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唐代沉船中,黑石号毫无疑问是头把交椅,它的瓷器数量最多,样式也最丰富。想想看,1200年前,一艘巨大的阿拉伯帆船,装载了来自唐朝各地的精美器物,航行于大海之上,不幸淹没在海底,封存了那段历史。现在的黑石号,俨然是一场唐朝瓷器远销海外的博览会。

blob.png

一些专家为船上的瓷器排了先后,排在第一的是3件青花瓷盘。原因很简单,这是青花瓷器发现的最早记录,证明了国色青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而且这3件作品的纹饰,没有那么传统,倒是充满了美索不达米亚风格,应该是为客户专门订制的。有人猜测,之所以只有3件,原因应该是样品,拿过去给客户评估的,如果客户满意,再大量烧制。

 

接下来排第二第三的,应该是刑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

唐朝瓷器,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刑窑和越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刑窑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越窑则分布在浙江的上虞、慈溪一带。据说,邢窑白瓷,在此之前存世不足70件,而黑石号上就超过了100件!

 

再往下,是多达56000件的长沙铜官窑瓷器。数量巨大,说明铜官窑瓷器备受青睐。唐代的长沙铜官窑瓷器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开创了釉下彩绘,这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第二个特点就喜闻乐见了,它经常用铭文字句作装饰。

 

比如著名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表明人生志向的句子也有,比如人有方寸之心,必不求于名利。相比留下诗句,打广告显得务实一些,高调一点儿的,直接宣布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这份自信,真不愧出自唐朝。

blob.png

品读中国丝绸背后的文化积累。介绍中国丝绸背后的寓意,以及在东西方交流中,中国丝绸发生的变化。

蚕是非常神奇的生物,它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命的开始,这时候它是一颗虫卵。第二阶段,虫卵长大了,变成幼虫。幼虫要做的,就是不断吐丝,给自己做蚕茧。等到蚕茧成型,幼虫把自己彻底包裹起来,便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幼虫会转变成蛹。七天过后,第四阶段来了,这是蚕的生命里最后的历程,它将蜕变成飞蛾,最终破茧而出,飞向天地之间。

 

我们的祖先看到蚕一生的变化,联想到了。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人理想的一生,从幼小的生命开始,经历不同的阶段,走到生命的尽头。虽然生命结束,肉身死亡,但灵魂却能够不灭,就像蚕蛹化成飞蛾一样,最终羽化登仙。所以,祖先们用蚕丝做成丝绸,其实是在寄托一种生命的信仰。

 

也因为这样,在最开始,丝绸并不用于日常穿着,而是用在葬礼上。当一个人死去,人们会为他穿上丝绸,为的是让丝绸帮助死者灵魂升天,获得圆满的一生。

blob.png

同时,育桑养蚕也变成了一件神圣的事。古代的天子、诸侯大都建有蚕室,挑选专人养蚕,他们认为,只要蚕能生生不息,就能保证天地之路能够通畅。后来,丝绸得以大量生产,人们对丝绸的理解又发生了变化。在一些重要场合,比如大型的祭祀仪式,人们也开始穿着丝绸。渐渐地,丝绸演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丝绸上的图案,便是区分等级的重要标志。

 

比如,在元代,龙纹是贵族的图案,它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五爪大龙,另一种是较小的三爪龙。五爪龙是皇帝专用的,而三爪龙则可以用在一般的场合。又比如,在唐代,唐德宗赏赐丝绸衣服给两位官员。赐给文官的衣服,图案是大雁衔着一株草。意思是,文官要像大雁一样,有组织、讲规矩、守秩序。而赐给武官的衣服,图案则是猎鹰衔着丝带,这传达的是,武官要像猎鹰一样凶猛、英勇。

……

 

丝绸以其美轮美奂的色彩和风情万种的姿韵,被称为“东方绚丽的朝霞”,是飘扬在世界大地的“金丝带”。

—— 《文明的力量》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