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县文化馆】《桂阳古城百座戏台千场戏》微视频
素有“楚南名区,汉初古郡”之称的桂阳,自古就是“三湘之屏藩,两广之管钥”,自秦末汉初设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曾是湘南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百年来,这里的群众一直有着爱看戏的传统。在桂阳县境内,明清鼎盛时期共有大大小小的古戏台500余座。2014年,文物部门的普查数据显示,桂阳县保存基本完整的古戏台有310余座。
2014年,桂阳县启动了“百座戏台千场戏”活动,充分发挥古戏台的作用,以民间剧团为主力,全新的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在时代潮流的奔涌中,承载着桂阳人民走向未来的底气和自信,为桂阳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当悠扬、高亢的唱腔伴随着激越的锣鼓,穿越着这座城市的清晨黄昏,寻声而至,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桂阳县湘剧团内一派生机盎然的模样。这一刻,我们终于明白,一个古老的剧种为什么能在一个县城长盛不衰,湘剧在千年古郡桂阳,犹如一朵兰花,芳香四溢。
桂阳县的湘剧,也叫“湘南湘剧”或“衡阳湘剧”,能演出“湘南湘剧”流派的剧团目前只有衡阳市湘剧团和桂阳县湘剧团。湘剧发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湘剧声腔集昆腔、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等,是多声腔的地方大戏剧种。
桂阳乡村,曾经的古戏台,几乎都见证过昆曲的绝世风华,以及那些受人追捧的辉煌经历。纵然是岁月斑驳了记忆,流年搁浅了往昔,当清丽悠扬的唱腔再次响起,当裙裾翩飞于颦笑顾盼之间,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发祥地的桂阳,正在告诉人们,数百年以来,昆曲在这里就从未被淡忘。
昆戏原称昆山腔,简称昆腔,也叫“昆剧”。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苏苏州昆山一带,后称昆曲。明代万历年间,昆剧以苏州为中心,向外拓展,流布大江南北,先后产生苏昆、北昆、湘昆。因为昆曲传入湖南时,在桂阳演出最为兴盛,湘昆一度也被称之为桂阳昆曲。
同一轮月色清辉之下,时间的跨越已是从远古到当下。时代转换的背后,艺术兴衰的过程从来都是折射着人们的喜好。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的祁剧在桂阳能源远流长,同样是得益于这里厚重的群众基础。
祁剧在桂阳演出过程中,学习桂阳土调,使用桂阳土话,既扩大了祁剧的影响,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祁剧艺术在桂阳的发展。
桂阳县“百座戏台千场戏”活动品牌的深入开展,为祁剧在桂阳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置身于这样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幸福时代,桂阳民间祁剧团也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发展春天。
在郴州桂阳,比起其他剧种,花灯戏似乎更能见证,这方百姓对戏曲的痴迷和追捧,更能说明桂阳“戏窝子”的美称的确是实至名归。而人们对花灯戏的喜爱,在穿越了历史的风烟后,到今天依然深情不改。
与花灯戏不同的是,深受湖南人喜欢的花鼓戏在桂阳历史上并不多见。花鼓戏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唱腔是民歌、灯鼓的衍化,发展中受到巫腔、皮影、渔鼓和湘剧的影响,广采博纳、兼收并蓄而自成一格。
时至今日,那些值得庆祝、值得纪念、值得祈祷的重要时刻,地方小戏从来就是人们能想到的最隆重的仪式,它的兴衰关乎着这方百姓的精神文化,也折射出大千世界的百味人生。
在桂阳的乡村沃野,如果说有一种文脉能从形成之时一直沿袭到今天,那应当属于戏曲艺术了。得益于这方滋养戏曲的沃土能兼收并蓄,老百姓又十分钟情,各种戏曲艺术才能在这里源远流长并得到发扬光大。京剧也不例外,今天的桂阳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精彩绝仑的京剧表演,桂阳县京剧团功不可没。为了让京剧能受到百姓欢迎,让更多的京剧爱好者参与到京剧的传承与推广中来,桂阳县京剧团一直在努力。
作为国粹的京剧在桂阳的推广,无疑给桂阳的文化戏曲艺术增添了更多阳春白雪的气质,它与其他剧种一起,构建出了桂阳这样一幅戏曲“清明上河图”。
无论是哪种古老的戏曲艺术,终归是要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着这个民族根深蒂固、绵延不绝的血脉精魂。穿起历史的风烟,那一座座静静立于古道村寨旁的古戏台,正是桂阳从远古走到今天、又必将走向未来的风骨。
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座城市弦歌相伴的遥远岁月,而戏曲舞台上的这份热闹与绚丽,其实从来就没从这座城市真正离去。将优秀的戏曲艺术进行整理挖掘,构建新时代桂阳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这是近年来桂阳县委县政府在推进文化事业时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