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选择
  • 市/州选择
  • 区/县选择
首页>湖湘课堂>湖南省20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项目资源展示>湖南地方戏剧之湖南花鼓戏系列微视频

湖南地方戏剧之湖南花鼓戏系列微视频

第1章 湖南地方戏剧之湖南花鼓戏系列微视频

  • 1.1 第一集 湖南花鼓戏的起源和历史

    • 300年前,湖南一个普通的小乡村里,几个有着歌舞天赋的村民一次粉墨登场,成为日后人们在谈论花鼓戏历史时,公认的第一次登台演出。他们也不曾想到,这样一旦一丑的简单对唱,居然成为了一个后来发展壮大的剧种起源的契机。湖南花鼓戏诞生在湖湘大地的村落田间,回眸历史,当这个戏曲从乡下人的田间对唱,发展成为剧团众多、风行湖南、影响全国、享誉世界、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剧种时,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湖南花鼓戏一直以来就被人们所喜爱。

  • 1.2 第二集 湖南花鼓戏的起源和历史

    • 这是一次怎样的精彩亮相?让长沙花鼓戏以最辉煌、最厚重的姿态,在舞台上尽情绽放。而它走过的近300多年的时光,就这样流转在花鼓戏的一唱一和之中,灵动在演员们顾盼生辉之间。

       

      时光交替,文明洗礼,长沙这座具有24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岁月的年轮中饱经风雪沧桑,孕育出了长沙花鼓戏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它的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域色彩鲜明、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长沙花鼓戏发祥并形成于湘中古长沙府所属各县及西洞庭湖区的乡村,脱胎于民间歌舞,因为各地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乡音土语的区别,被艺人们称之为不同“路子”,如:益阳路子、宁乡路子、西湖路子、潭醴路子、长沙路子等等,但因剧目相通,唱腔与伴奏基本相同,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被统一称之为长沙花鼓戏。

  • 1.3 第三集 长沙花鼓戏益阳路子

    • 长沙花鼓戏进入省城长沙、并在城里得以快速发展壮大的时间并不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西湖班艺人,应长沙艺人钟瑞章、张寿保之邀前往长沙,与他们合班演出,长沙花鼓戏才开始得以在省城扎根。

       

      进入省城之前,长沙花鼓戏都是以广大的村、镇为主要生存和演出场所,因各地民间艺术、民俗、乡音土语以及政治、经济的差别,长沙花鼓戏形成了几种不同艺术特色的流派,,即“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醴潭路子”“长沙路子”。几种不同路子,都有各自的班社、代表性艺人,剧目题材与表演特点也有差别,音乐风格不尽相同,声腔发展上各有侧重。

  • 1.4 第四集 长沙花鼓戏:西湖路子

    • 熟悉长沙花鼓戏,自然就知道西湖路子。抗日战争时期,西湖路子最具影响力的艺人何冬保领衔组建胜利班,1947年西湖路子艺人开始进入长沙,与长沙路子合流共建楚剧改进社。作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具有奠基意义的“十八罗汉”之一,何冬保绝对是当时长沙花鼓戏的著名演员。而人们对西湖路子的喜爱,也不仅仅是因为从西湖路子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花鼓戏艺人,更多的是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它对长沙花鼓戏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 1.5 第五集 长沙花鼓戏:宁乡路子

    • 宁乡人对花鼓戏的喜爱,是伴随了花鼓戏的产生、发展全过程,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无论秋冬春夏,无论城市乡村,有花鼓戏演出的地方就一定是人山人海。正是人们对花鼓戏的这份深爱,才滋养了长沙花鼓戏“宁乡路子”的那份灵动与深情。

       

      “宁乡路子”主要流行于以宁乡为中心的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宁乡路子”因出入城乡,因而不得不致力于声腔音乐的创新,主要特点是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新,真挚动听,并发展了弦乐伴奏。“宁乡路子”按其唱腔和剧目特色,又分上、中、下三路,各路花鼓戏经过近三百年来的艺术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较完整的宁乡花鼓戏体系

  • 1.6 第六集 长沙花鼓戏:醴潭路子和长沙路子

    • 在湘潭市艺术剧院、在浏阳市花鼓戏剧团,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振奋。基层院团在改革中只改革不解散,在传承中不畏难重创新的那份定力和坚守,格外令人感动和钦佩。在传承和发展长沙花鼓戏“醴潭路子”的道理上,他们从未停止过对艺术作精益求精地不断追求。人们也就自然明白:为什么长沙花鼓戏“醴潭路子”在经历从田间地头,到村落庭院,到专属舞台,再到遭遇冲击,今天还能绚丽绽放。“醴潭路子”泛指湘潭、浏阳、茶陵、攸县、醴陵一带的花鼓戏。重小调,善歌舞,清新活泼,尤以“三小”爱情戏见长。其音乐风格富有山野风味,曲调多四度、六度跳进,高亢、激越。唱腔以川调为主,包括两个曲调系统,一个是“双川调”系统,主要曲调有“湘潭川调”“湘潭双川调”“醴陵川调”“醴陵双川调”“醴陵花十字调”。

  • 1.7 第七集 长沙花鼓戏的班社

    •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如果说,有一种表演艺术能生动地表达湖南老百姓的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一定非花鼓戏莫属,这也正是花鼓戏能从田间地头的载歌载舞,发展成为班社组织的关键所在。

       

      和所有的传统戏曲一样,长沙花鼓戏一旦以舞台演出的形式,给人们以娱乐、教化和启迪时,这种戏剧的专属班社也就应运而生了。清代作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词曲部》中有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任何戏曲只有通过舞台演出才能全面实现其娱乐和教化功能,而戏班是组织戏曲演员排演剧目的重要机构,它在丰富剧本创作、提高表演技巧、发掘和培养戏曲人才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班社的出现,也是一个剧种从形成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 1.8 第八集 长沙花鼓戏的行当

    • 无论是乡村的小舞台,还是都市里的华丽大剧院,长沙花鼓戏就这样以欢快的曲调,出彩的人物吸引着千万观众的注目,从湖湘沃土到大江南北,近三百年的时光就这样凝固在生旦净丑的轮番上演之间。按行当扮演人物,依据舞台规律,通过程式化表演,以完成从剧本到舞台形象的转化,这是戏曲 表演艺术的重要手段。

       

      长沙花鼓戏的行当早期只有旦、丑两种,后来增加了小生,形成了三小戏,随着演艺的不断提升,生旦净丑各行才逐渐完备。

       

      尽管长沙花鼓戏没有严格的行当划分,但在舞台演出时,所有的角色都要按行当归行,规定演员以什么样的表演程式来塑造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 1.9 第九集 长沙花鼓戏的几大声腔及其音乐特色

    • 长沙花鼓戏的音乐起源要早于戏曲的形成,源自民间,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受方言特色的影响,形成强烈的地方风味特点。乡土气息浓厚,音乐曲调明快活泼,经过几代艺人们的艺术加工提炼,已成为人民群众了解熟悉、容易上口、听着亲切的地方戏曲音乐。长沙花鼓戏音乐由声腔音乐和伴奏音乐构成,两者相辅相成,组成一个有机整体。长沙花鼓戏声腔曲调可分为正调和小调两大类。正调结构比较方正,大多以对仗或起承转合的结构形成,并在板式上形成了一些简单的变化,表现感情比较丰富。小调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调和丝弦小调,表现情绪比较单一。根据调式风格不同,正调又分为川调、打锣腔、洞腔三种。川调源于山歌民歌,打锣腔源于哼歌子及劳动歌曲,而洞腔则源于师道音乐。

  • 1.10 第十集 长沙花鼓戏的表演艺术

    • 提起长沙花鼓戏,人们就会想起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音调,仿佛又置身湘江之滨、湖湘热土,沉醉于浓浓的乡音湘韵,而长沙花鼓戏的表演艺术特色也就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长沙花鼓戏经典唱段大多都是男女对唱,表演形式都是载歌载舞,这不是一种巧合,长沙花鼓戏原本就是在丑、旦歌舞对唱的“对子花鼓”即“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而这也正是长沙花鼓戏早期最突出的表演特色

       

      说到长沙花鼓戏的表演艺术,就必然要说到这一剧种的艺术载体一一剧目。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大多是劳动人民和艺人集体创作,题材取自民间传说、神话、通俗话本和社会实际生活描写,对象都是社会底层人物,剧目短小精悍,形式风格多样,其中喜剧和闹剧占全部的70%以上,具有表达平民诉求的民间文艺特征。

  • 1.11 第十一集 长沙花鼓戏的服饰 化妆 脸谱

    • 走进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这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各行当服饰让人眼花缭乱。管理人员骄傲地告诉我们,剧院价值千万的服饰都在这里。这一刻,我们明白了,服饰对于一个剧种的重要意义。服饰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用以体现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并显示剧中特定的时代、生活习俗和规定情境等,属于“写意艺术体系”。与大剧种服饰呈现的这种写意相比较,长沙花鼓戏的服饰更突出写实,这一特色是根据这一剧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所决定的。

  • 1.12 第十二集 长沙花鼓戏的舞美设计

    • 和所有的戏曲一样,长沙花鼓戏的舞台美术是服务它的演出需求,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它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多种元素,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与其他剧种所不同的是,长沙花鼓戏在成功创作出众多现代剧目后,它的舞台照明和舞台布景更多地融入了现代舞美元素,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长沙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主要活动在农村,演出舞台和照明十分简单,舞台布景更是无从谈起。长沙花鼓戏直到进城后才开始有了自己的专属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采用布景。上演移植和创作新剧目时,都有专人布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舞台布景设计发展较快,一批新文艺工作者虚心向其他大剧种学习先进经验,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布景设计作品。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重点创作剧目,更加强了布景创作力量,有些布景设计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成为业内人士一致称赞的佳作。

  • 1.13 第十三集 长沙花鼓戏的剧目

    • 在戏曲的舞台上,如果说有一个剧种能一直潜心创作中国农民喜欢并熟悉的题材,并满腔真情传递不同时期平民百姓的诉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属花鼓戏了。长沙花鼓戏正是秉承这一创作理念,深入生活,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用近300年的时间,为剧种留存了300多个题材各异、内容精彩的剧目。正是一直传承这样的创作理念,扎根民间、扎根湖湘沃土,长沙花鼓戏的剧目紧跟时代的步伐,形成自己什么都能演的独特风格,常演常新的艺术魅力。传统剧目多为劳动人民和花鼓戏艺人共同创作,故事多取自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通俗话本和社会生活,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书生公子、官吏商贾,但以渔、樵、耕、读为主。表现内容上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提倡朴素的伦常美德,惩恶扬善,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 1.14 第十四集 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

    • 翻开这些被后人从散落在田间村落,或古文堆里收集整理的剧目专著,我们就能看到,历史的舞台上,长沙花鼓戏的艺人们成就出的经典作品,璨若群星,数不胜数,《刘海砍樵》便是其中光芒四射的一颗。这段熟悉的旋律,在湖南几乎是家喻户晓,更多的人们也是因为这段经典的唱段,才去了解《刘海砍樵》所讲述的故事,从而喜欢上了湖南花鼓戏的。

       

      1984年的春晚舞台上,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和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更是以这一经典唱段,引起轰动,让国内亿万观众和海外华人华侨知道并爱上了湖南花鼓戏。

       

      《刘海砍樵》讲述的是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刘海家有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生活非常贫困,靠着忠厚和勤劳,他不仅支撑起家里的生活,还赢得了狐仙的爱慕,最后以柳树为媒,山作证,在山林中二人结为夫妻,双双转回家中这样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深受人们的喜爱。

  • 1.15 第十五集 长沙花鼓戏——《打铜锣》《补锅》

    • 说到长沙花鼓戏除了《刘海砍樵》能引起全国观众的反响并获得一致好评的当属《打铜锣》和《补锅》了。这两出具有强烈喜剧色彩的小戏是长沙花鼓戏的经典名作当时上演取得轰动效果在湖南曾一度流行“个个打铜锣家家喊补锅”的民谚。60多年来一代代演员先后在舞台上深情献演不同年代的观众对这两出小戏依然好评如潮。

       

      说到这两出小戏的艺术成就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剧作家范正明称赞是思想性寓于戏曲艺术之中的难得佳作。而这种思想性和戏曲艺术的完美结合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花鼓戏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十分缺乏的陈旧看法在花鼓戏从民间艺术走向戏曲艺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 1.16 第十六集 长沙花鼓戏——《老表轶事》

    • 如果说在艺术特色方面,长沙花鼓戏有其非常鲜明的地域性,那么一批又一批现代戏被搬上舞台,又是长沙花鼓戏区别其他剧种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说在众多的现代戏中,《三里湾》被称为是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那么《老表轶事》则是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在这出戏创作团队的心目中,比起《老表轶事》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全国十大精品工程剧目”等殊荣,他们更无法忘记九年磨一戏的种种经历。《老表轶事》受到观众的喜欢,除了此剧闪烁的思想内涵,还在于它展示了湖南省花鼓戏的喜剧风格。

  • 1.17 第十七集 长沙花鼓戏——《三里湾》《喜脉案》

    • 如果说湖南花鼓戏剧院走过的60多年,是为湖南花鼓戏增添一大批影响巨大的现代戏,这是得益他们在创作上一直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时代。花鼓戏《三里湾》则被认为是这一创作风格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花鼓戏《三里湾》是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952年,全国现代戏调演时,在北京时一鸣惊人,该戏成为这次调演座谈会上重点研究总结经验的经典剧目。随后全国不少剧团争相移植,《三里湾》由此走出湖南,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 1.18 第十八集 长沙花鼓戏 ——《桃花烟雨》

    • 2019年7月,中央电视台《九洲大戏台》栏目组走进湖南花鼓戏剧院,对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刚刚创作的花鼓戏《桃花烟雨》进行了录制,并很快在央视戏曲频道进行播出。

       

      弘扬时代主旋律、讲述精准扶贫感人故事的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开始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鲜明的湘西农村特色,熟悉的湖南花鼓戏曲调,依托细节、人物、矛盾和剧情来展开主题的表现手法,都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让人耳目一新。

       

      该剧自2016年创作以来,先后参加了“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同时入选“2018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创作剧目名录”。

  • 1.19 第十九集 长沙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小嘉

    • 穿上戏服就是一辈子,站上舞台就是整个人生。

       

      面前这位身形看似矫健,说话字正腔圆的老人,可称为花鼓戏的泰斗。

       

      她虽己离开舞台,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舞台。

       

      李小嘉,1944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长沙花鼓戏的代表之一。曾任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今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院长。

       

      小时候,她因家住剧院旁边,耳濡目染迷上了花鼓戏。15岁,她因在长沙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中的出色表现,被选拔进入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21岁,她因在《打铜锣》剧中饰演林十娘一角而红遍大江南北,也让亿万观众爱上了湖南花鼓戏。

  • 1.20 第二十集 长沙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欧阳觉文

    • 在曲调高亢、明亮,又极具穿透力的花鼓戏旋律中,一种蓬勃着强大生命力的情绪会直抵人心,或许这就是花鼓戏在穿越近300年历史,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而说到花鼓戏的音乐艺术魅力,就不得不提这个人——欧阳觉文。

       

      国家一级作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花鼓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新春伊始,欧阳觉文和夫人刘赵黔共同所著的又一本新书《湖南花鼓戏研究与创作》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曾经的同事和朋友、从湖南花鼓戏剧院走向世界的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为此书作序。

  • 1.21 第二十一集 长沙花鼓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钟宜淳、龚谷音、刘赵黔

    • 长沙花鼓戏剧院有3位名角一直是戏迷们追捧的明星。钟宜淳、龚谷音、刘赵黔,她们把青春献给了舞台,留下了戏苑写春秋的一串串故事。

       

      已经90高龄的钟宜淳动作敏捷、思路清晰,那些与花鼓戏难以割舍的点点滴滴都已刻在了她的脑海。她见证了新旧社会的交替,见证了花鼓戏舞台上的光辉历程;经历了一生扎根舞台、全心全意服务艺术的决心。

       

      如果说《张谦参军》是钟宜淳作为花鼓戏演员的处女作,那么《姑嫂忙》则是她向编和导转型的开始。《姑嫂忙》在舞台上获得的成功,奠定了钟宜淳老师正式进入到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基础,成为了集演、编、导于一身的第一人,参演和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

  • 1.22 第二十二集 长沙花鼓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叶俊武、周回生

    • 选择花鼓戏,最初并不是因为心底的热爱,却把所有的智慧和心血都交给了舞台,叶俊武、周回生共鸣此话,经历相当。或许正是因为出生在农村,他们才会对这个来自于民间说唱的剧种爱得更加深沉。十五岁就登台演出的叶俊武,人如其名,浓眉大眼、身姿挺拔,有着俊朗的外形。初进剧团那会,除了刻苦练功,剧团的每次演出他都会一场不落地反复看,在师傅们的眼里,他就是个戏痴。因为痴迷,因为刻苦,形象出众的叶俊武,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他从县、市、省级剧团的三连跳。5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他都能胜任,既演生行又演丑行,他饰演的角色千人千面,每个人物都能深入人心。1992年,他在《桃花汛》中饰演喜宝一角,获第二届文华优秀配演一等奖,他参演的《求诀》获全国小品比赛文华奖。

  • 1.23 第二十三集 担负使命 心向未来

    • 回望长沙花鼓戏走过的一路足迹,一代又一代艺人为这一剧种最终成为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

       

      今天,当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跻身全国三大优秀院团;在长沙、湘潭、岳阳、益阳、浏阳、宁乡等地的剧团在基层,为留住观众持之以恒开展恵民演出,并不断创作出观众叫好的精品力作;当长沙花鼓戏入列国家级非遗名录与誉满天下的大剧种并驾齐驱时,我们要感谢一个崭新的时代,感谢一大批文化水平艺术素养高、有思想、有追求的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加入。

  • 1.24 第二十四集集 长沙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上)

    • 2020年7月21日,湖南戏曲演出中心迎来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第一次有现场观众的演出,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优秀演员朱贵兵、叶红、宋谷等主演的《蔡坤山耕田》在这里浓情上演。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2019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的剧目,其跌宕精彩的剧情,简洁精美的舞台,不时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与此同时,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岳阳市、宁乡市、浏阳市等地花鼓戏剧团的恵民演出也正在火热开展。

       

      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长沙花鼓戏的工作者们在演出活动全面取消的情况下,仍抓紧剧目的创作和排练。疫情一过,演出恢复,一个个精彩的剧目竞相呈现,线上直播、实地演出,让观众沉醉于花鼓戏的湘味乡音。

  • 1.25 第二十五集集 长沙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下)

    • 乡村夏季的夜晚虽然要比城市凉爽,但对于花鼓戏演员来说,一场演出下来,已是汗流浃背、体力透支,更不用说送戏下乡旅途中的艰辛和台前幕后工作的繁琐。2020年8月21日,在花名楼景区,宁乡花鼓戏剧团送戏下乡的演出正在精彩上演[出一段演出现场]。据剧团负责人介绍,象这样的演出,他们每年要组织70多场。与此同时,湘潭市花鼓戏剧团、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的送戏下戏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晚上空闲时间,在自家门口就能看戏,这对农民朋友来说,绝对是不容错过的。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

0731 - 8992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