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000-前221年),青铜器被赋予了权力和正统的意义。
中国先秦时期的政治社会与礼乐制度密切相关,其物质载体就是青铜礼器和乐器。它们所反映的是古人对礼乐的认知思想和精神规范。铙[náo]又称钲[zhēng],常出现于商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
西周龙纹铜铙[náo]
岳阳市博物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该器于1990年岳阳县荆州乡民主村村民动土时发现并捐赠我馆保存至今。
西周龙纹铜铙,通高37厘米,铣间宽24.5厘米。上面装饰有36枚三组对称的乳钉纹,间饰云雷纹、直弦纹、兽面纹、爬虫纹。铙的形状似铃,口部呈凹弧状,并附有中空与器腔相通的圆管短柄。使用时则手握把柄,铙口朝上,并以棒槌敲击中间部位。
铙的形制一直以来变化不大,根据《说文》记载:“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在《周礼•地官•鼓人》亦提及“以金铙止鼓。”说明此器与军旅战事的关系。铙也被用于祭祀和宴乐当中,搭配其他乐器而共同演奏。
春秋兽首蟠虺[pán huǐ]纹铜盉
盉[音hé]是古代调和酒、水的器具。盉字从皿,从禾,禾亦为声部,“禾”指“五谷”、“粮食”。“皿”指“容器”、“盛器”。
盉出现于商代,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流行,其样式较多,大致可分为罐形盉、鬲形盉、扁壶形盉等。考古资料显示,在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中盉常与盘配套同出,盘为盥[guàn]器,故盉应为行盥[guàn]礼之用器。
1986年出土于岳阳县筻口镇莲塘村凤形咀一号墓,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岳阳市博物馆。
盉呈扁圆形,通高17.6厘米,礼器。提梁残,流为兽头状,口圆张。数条缠绕的蛇组成耳状鋬手。圜底部有三兽首形蹄足,上饰扉棱。器物表面装饰有精美的蟠虺纹,变形蝉纹,绹索纹,重环纹。该器的发现对于研究长江流域的先秦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历史价值。
Thu Nov 09 10:01:00 GMT+08:00 2023
Wed Sep 16 15:45:45 GMT+08:00 2020
Wed Sep 16 14:57:53 GMT+08:00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