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第四期】馆藏文物送到家系列展示
【第四期】馆藏文物送到家系列展示
Wed Sep 16 15:45:45 GMT+08:00 2020

 1986年初夏,岳阳市岳阳县筻口镇的凤形嘴山因生产建设发现了三件青铜器,当时的岳阳文物工作队赶赴现场,经过考古勘探在附近发现了三座墓葬,于当年9月对这三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这三座墓葬中,两座墓葬规模较小且遭受破坏,没有发现器物,其中的1号墓保存完好、规模较大。1号墓开口长5.5米、宽4米,面积约等于一间普通办公室大小,底部略小于开口,深7.1米,等于两层半楼房高。据计算,该墓坑挖出来的土可以装满20辆渣土车。墓底铺了一层0.3米的鹅卵石,葬具已朽,四周填充白膏泥。

 1号墓随葬有铜器和漆器,但2件漆器因保存环境不好,发掘时仅发现有痕迹,其余10件铜器有8件出土于墓室壁龛上,分别是:鼎2件、簠(fǔ)、盏(见本系列第一期)、盉(见本系列第二期)、盘、匜(yí)、勺各一件,其余2件戈出土于墓底。

      1号墓的青铜器按照用途可分为食器(鼎、簠、盏、勺),酒器(盉),盥洗器(盘、匜),兵器(戈)。根据出土的青铜器,结合湖北等地出土的类似青铜器,可知该墓的年代为春秋晚期,根据当时的礼制规定,可判断该墓主人应为 “士”这一阶级,士属于低等级贵族,大多学文习武,因此墓葬中会随葬有戈,也反映出当时的尚武的社会风气和楚国在洞庭湖地区的扩张史。凤形嘴1号墓是岳阳发现青铜器最多的一座东周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数量较多,造型精美,纹饰繁复,还发现有铭文记载,堪称“岳阳东周第一墓”。


春秋兽流铜匜

微信图片_20200916150009.jpg

     古人的盥洗,比现代要繁琐得多,具一定的仪礼性质。皇室贵族们在祭祀、宴饮等场合,要行“沃[wò]盥[guàn]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沃就是以匜[yí]浇水于手,盥则是洗手、洗脸。盘放在下面用来承接弃水,与匜配合使用。

       匜[yí]、盘是贵族们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盥洗的行为十分严格,在当时社会,是不可单独使用的。

      春秋兽流铜匜,礼器,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岳阳市博物馆。它通高11厘米,长22.6厘米。流作牛首形,张口,大眼。由双耳、角以及数条蛇盘绕在头顶组成镂空纹饰。鋬[pàn]为卷尾曲体兽形状,底部平缓有三蹄足。腹部饰蟠螭纹和绹索纹。

      春秋兽流铜匜以造型古朴奇特、纹饰庄重精美,颜色通体满绿,铸造精良保存较好,是春秋时期难得的实用青铜器,也是难得的工艺精品。


春秋镂孔耳蟠虺纹铜盘 

微信图片_20200916150016.jpg

    春秋镂孔耳蟠虺[pán huǐ]纹铜盘与春秋兽流铜匜[yí]同为古代贵族行“沃盥之礼”的重要器皿,与匜配合使用,其功能是用于承接弃水。

    春秋镂孔耳蟠虺纹铜盘,高13.6厘米,口径37厘米。1986年出土于岳阳县筻口镇莲塘村凤形咀一号墓,出土时盘中置匜、盉。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岳阳市博物馆。

    它的腹部装饰有蟠螭纹带,两侧有由蛇盘绕组成的附耳,附耳间各有一个小环钮。铜盘平底,底部铸有三枚兽首形曲足,造型庄重,铸造精良。由蛇盘绕而成的镂空附耳具有南方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对研究春秋时期我市楚文化的传入和楚越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实物参考价值。


春秋龙柄铜匕

微信图片_20200916150023.jpg

春秋,身长16厘米、匕长7.3厘米,现藏岳阳市博物馆。匕首为龙首衔环,匕身为椭圆形。


春秋云纹铜簠

微信图片_20200916150028.jpg

 高18.5厘米、口长29厘米、口宽21厘米,陪葬用品。器物盖、身形制大体相同,方唇,直口,盖上口沿有四个对称的兽形扣卡,盖、身两侧附兽形耳,壁垂直,后斜直内收,曲尺形足,耳上饰重环纹,盖、身足均饰细密的蟠虺纹。


春秋云纹铜鼎

微信图片_20200916150033.jpg

高24厘米、口径23.4厘米,陪葬用品。盖微鼓,环形捉手由六根斜弯扁柱承托,盖平沿,方唇,沿上有三个兽面扁平扣卡,器身口沿斜平,方唇微侈,两侧长方形附耳,束颈,壁鼓圆,深腹,圜底,三实心兽纹蹄足。捉手饰重环纹,盖上饰陶索纹二周,间以变形蝉纹,蟠螭纹、蟠虺纹。耳外壁饰蟠虺纹,腹部饰陶索纹二周,间以蟠虺纹,变形蝉纹,器上有疤结,足上有范痕。

新闻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