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滕氏药拳
说明: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类。2019年入选怀化市第六批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湖南云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麻阳滕氏药拳,作为麻阳苗乡一种再生的新拳派,其基本内容体现在道、理、术三个方面。拳道秉承“强身健体、防身抑强”宗旨,药道尊崇“万物有灵”、“天人合一”、“未学拳先学药”。拳理遵循十条八发规矩、一十八字拳诀,药理细研周身穴堂、体骨,严守气血行身体穴道十二时辰歌诀。拳术主体含拳、棍、叉三类,常用拳法有:勾、挡、挑、劈、插、牵、拗、推、靠等。主体拳种有:四门拳、虎拳、九扣莲花拳等。常用棍法有:戳、扫、点、劈、拨等。主体棍种:四门棍、子午棍等。常用叉法有:挡、刺、劈、扫、绞等。药术包括练功、自救、救人、健身养生、整病疗伤等药技,十二“时宫受伤药方”、三十“打伤药方”、200余种家传药谱等药方,采用本地野生300余种药材,用药以药酒为主,还配制有回心丹、口什丹、太保丹、五仙丹、八宝丹等跌打成药。
麻阳滕氏药拳,主要分布于高村镇苦梨寨,流传于麻阳下山区及周边凤凰、泸溪等县乡镇,地处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接壤区域,乃多元文化及二元地理要素层叠处,造就麻阳滕氏药拳的复合型文化载体特质。
麻阳滕氏药拳,兴起于清末,是融合苗家传统及武当、少林拳理和药理,道法自然、理从良善、术在仁心,形成的集原道、善理、仁术为一体的独特拳种,不仅是湖南民间武术小拳种和拳派形成、发展、完善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道、理、术深邃意蕴的真实写照,堪称武术甚至传统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活态范本;它不仅是一种易学实用的攻防技艺,还是一种极其科学的健身康体运动,老少皆宜、男女可学,且药术、药理、药功不但适用习武弄拳,更适用普通医病健身,对于丰富城乡文体生活,塑造社会人格,倡导健康生活,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热、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渊源
麻阳地处明朝修建的“边墙”内侧,历史上长期处于苗族与封建王朝反复争夺的地域,由此,也便遗传了尚武的彪悍民风,民间习武相当普遍。麻阳民间武术源远流长,有史记载可上溯到远古帝喾时代。祖神盘瓠还是高辛帝的部属时,一次犬戎大军南侵,高辛帝张榜招贤退敌,盘瓠夜渡黄河斩获犬戎首领吴将军头颅来献,因此受封江南领主,并迎娶高辛帝小公主定居现在的泸溪。东汉时,盘瓠后裔“五溪蛮”首领善程举兵反抗朝廷武力征剿,首战尽歼官军3万,后来老将马援主动请缨,但兵至沅水壶头山时,依然寸步难行,落个病死军前,最终还是朝廷采取怀柔方略,才平息战端。晚明“戆臣”满朝荐,麻阳兰里人,中进士授咸宁知县,赴任途中,仗剑斩岩洞巨蟒;至咸宁,冲锋在前收拾地方豪绅地痞、率衙役挫败皇帝宠臣税监梁永数百私养甲兵围攻县衙……六十九岁时被授太仆寺正卿,后人列传《明史》。晚清“船侠”滕黑子,马南人,江湖上号老九,自幼习武,其惩地痞,赢得常德上南门码头“麻阳街”;败洞庭湖君山寨掌门金钩柳胡子,“麻阳船”畅通洞庭湖区;空拳相搏川鄂帮千余人围攻,毙其百余人,武汉鹦鹉洲归湘人独有,自此,“凡沅水船只皆插蜈蚣旗畅行(洞庭)湖(长)江”。新中国开国元勋滕代远,玳瑁坡人,少时习武健体。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组建复仇队惩治残害共产党人的凶徒。继而,与彭德怀组织平江起义,成立红五军。与朱毛红四军会师后,留守井冈山,杀敌良多。1939年冬,晋西事变后,奉命赴晋西北地区指挥反顽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1942年5月,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左权牺牲,滕代远出任八路军参谋长,再次与彭德怀联手肃奸御敌。新中国成立后,出任第一任铁道部长。
麻阳人习武,其强身健体的功效却是主要的,岩门镇103岁老人李枝林,一生练武不辍,虽然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却是相对于女寿星而言比例极小的跨越百岁高龄的男寿星之一。麻阳城乡习武之人颇多,兄弟之间、夫妻之间、姐妹之间互教互学,有的练梅花棍,有的练板凳拳,有的练轻功、坐桩,可谓蔚为壮观。自发传承的麻阳民间武术,主要有四大系列,即土著苗拳、少林派、武当派、洪拳。
麻阳滕氏药拳兴起于清末,属滕家上祖滕老四(武当派)与唐法雄(苗拳)、传度师李长雄(少林派)传授。李长雄麻阳民间称“李师傅”,河南洛阳人氏,少林派民间拳师,曾参加“义和拳”运动,“义和拳”运动失败后避祸江南,以传授防身拳法为号,在麻阳、凤凰、泸溪等湘西地区广传门徒,积蓄力量。苦梨寨滕老四与唐法雄、李长雄将苗家养身拳与武当派(九宫十八叠为主)、少林派(岳家拳为主)等拳种的精髓融为一体,将拳术与药理合并化用,开创了“药妙武精”的麻阳滕氏药拳。二世滕家聪本乃祖传药师,后师从李长雄习武,进一步完善了“药能活命灵岩采,武不凌人斯世行”的行医药授拳理念和“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习武防身、术道并重”的习武宗旨。光绪年间,民间习武之风遍及全县城乡,苦梨寨里同代的不少拳师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到民国初年三世滕国泉时,练武已成家风,其五兄弟皆会武艺。民国21年(1932),苦梨寨滕嗣炎曾组织本寨30余人赴凤凰县南华山精武堂学习武功,业成返里,开堂授武传艺,习武之人更加壮大。四世滕代齐凭着过硬的功夫和高超的武德、药术,被民间称着“滕拳大师”,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率队到长沙、湘潭等地参加武术比赛。他一直坚持研习麻阳滕氏药拳,并用自己实战运用的心得,丰富发展了麻阳滕氏药拳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吸取先祖之长、融汇自我精髓的拳术和药术体系。同时不忘在种田之暇,农忙之余,冬闲之日,一边施药治病,一边传子授徒,培育了众多的五、六代武术人才,武术弟子遍布麻阳、泸溪、辰溪、凤凰、铜仁等地。
主要特征
麻阳滕氏药拳经过近一百五十年的继承发展,到了滕代齐这一代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主要特征有:
(一)拳药同习的独创性。麻阳滕氏药拳融合苗家传统及武当、少林拳理和药理,道法自然、理从良善、术在仁心,形成了集原道、善理、仁术为一体的拳种,开创独具特色的的拳派,丰富了中华武术的流派。
(二)内外兼修的完备性。麻阳滕氏药拳“未习拳先学药”的祖训,要求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药师,才能晋学拳技,拳技有成时,直接造就既救死扶伤又防身抑强德艺双馨的拳师。
(三)防身抑强的实用性。麻阳滕氏药拳立足防身,故无惯常的观赏性花架子,拳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形意协调、动作朴实、套路流畅、刚柔并举、步伐稳健、讲究桩功,常伴震脚助威、击掌扬势,防守与进攻兼备,注重搏击的实用性与爆发力。
(四)传承内容的丰厚性。麻阳滕氏药拳传承的不仅有土著苗家拳道药道,而且有九宫十八叠为代表的武当派拳理药理,还有以岳武穆十八字谱为代表的少林派拳术药术,内容丰厚,可谓一种集内家与外家、土著与外来拳技和药技之大成者。
(五)简单易学的开放性。麻阳滕氏药拳简单实用,其传授没有仅限滕氏族人的规矩,非本姓族人也可传习,老少皆宜、男女可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药术、药理、药功不仅适应习武弄拳者专用,也适应于普通的老百姓习用。
四门拳
虎拳
九扣莲花拳
四门棍
子午棍
铁叉
重要价值
(一)活态范本性学术价值。麻阳滕氏药拳作为一种地域性民族性武术文化现象,是滕氏家族长期习拳和行医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结晶,发展成为一种集原道、善理、仁术为一体的新的拳派,涵括由武术、药术延伸的生理学、药物学、心理学、医学、力学、美学、养生学等多学科知识,不仅是湖南民间武术小拳种和拳派形成、发展、完善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道、理、术深邃意蕴的真实写照,堪称武术甚至传统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活态范本。
(二)强身延年的健身价值。麻阳滕氏药拳不仅是一种易学实用的攻防技艺,还是一种极其科学的健身康体运动。它将药理融入拳术、将拳术参合医道,崇尚武医结合,术道并重,既有拳械套路,又有药功、健身养生功。长练常习既能外强筋骨,内调肺腑,补气生津,又能怡情养性,去粗除暴,延年益寿,是非常实用的易于推广的“健身拳”、“养生拳”、“长寿拳”。
(三)老少咸宜的社会价值。麻阳滕氏药拳贴近百姓、贴近乡土、贴近人生,老少皆宜,男女可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宽阔的空间传播性特征,发觉、抢救、保护麻阳滕氏药拳,对于丰富城乡群众文体生活,塑造人的顽强品格,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热、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潜力可观的开发价值。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麻阳滕氏药拳,本身就蕴含着较高的产业开发价值,发掘、抢救、保护、传承麻阳滕氏药拳,可以进一步激活武术培训、表演、竞赛、交流、器械生产市场,带动苗医苗药、长寿养生、节庆展演、乡村休闲、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药拳分布区农民脱贫奔小康进程,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摄影:黄军
Wed Jan 13 16:10:40 GMT+08:00 2021
Mon Dec 28 11:08:00 GMT+08:00 2020
Fri Dec 25 17:08:00 GMT+08:00 2020
Wed Dec 16 15:24:00 GMT+08:00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