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
说明:传统戏剧类。2019年入选怀化市第六批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单位:麻阳移广传媒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属“杖头木偶”戏,是一门融雕刻、服装、表演、声腔、器乐、舞美、戏剧文学等多门艺术元素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在麻阳民间的重要活态遗存。其主要内容体现在道具、剧目、唱腔、鼓乐四个方面。木偶,是其重要的表演道具,由木偶头、木偶身、木偶手杖三部分组成,偶头分别刻绘有生、旦、净、丑及猴头、魔怪等面部造型。演出时,以演员手持并操纵木偶手杖,让刻绘有各种脸谱、着装戴帽的木头脑壳表演戏剧人物动作,塑造戏剧人物形象,展现戏剧历史故事,因此又叫“木脑壳戏。”演出剧目有抒情(唱戏)、叙事(武戏)、抒情与叙事兼容(唱戏、武戏结合)三大类,代表性剧目有《寒江关》《二堂审子》《大战爱华山》等20余个。演出时,艺人都用植入地方语言、高腔、汉戏、阳戏曲调的辰河高腔进行说唱。常用的乐器有鼓、钹、锣、唢呐、木鱼等,乐器艺人是木偶演出的重要构成。
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主要分布于麻阳谭家寨乡弄里村太平图村寨,这里地处湘西腹地,是荆楚、黔渝、盘瓠文化的交汇之地和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度地带,从而赋予了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的复合型文化特质。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的最大特点,就是艺人通过操纵木偶进行戏剧性的表演,既充分体现戏剧人物的唱、念、做、打形态及其喜、怒、哀、乐等丰富情感,同时表演一些真人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技艺高超、造型精美、舞唱合一、偶人同步等独特艺术风格。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表演不为场地限制、不受天气影响,一年四季皆可进行演出。春季有开年大戏,夏季有禾苗戏,秋季有收成戏,冬季有过年大戏。
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从清乾隆年间传入至今已有230余年的历史,它是研究中国传统戏剧源流走向及衍变过程、湘西木偶戏剧文化的生态养成及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态样本,对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繁荣、淳化乡风民俗、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社会生态,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合理开发、科学运用和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出戏班
搭戏台
历史渊源
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由李氏祖宗从江西卖艺到麻阳定居太平图后而植根。据口传史料,从现在第十代传人往前追溯至第一代木偶戏初创班子,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至少在清乾隆时期就从江西经辰溪传入,至今已有230余年历史。而其远祖可追溯到隋唐以远的汉魏时期“刻木人像”的“傀儡”,是宋元时期杖头木偶在麻阳的民间遗存。
在麻阳,关于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的来历有两则民间传说:一曰,元末明初,湘西地区旱魅肆虐,继而水患接踵而至,蝗虫纷至而来。禾苗泛青之时,蝗虫泛滥成灾,秋后颗粒无收。有一天,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来到冲天垅,看到蝗虫泛滥成灾,便告诉太平图李氏先祖的儿子:那些蝗虫就是妖魔鬼怪。这些妖魔鬼怪最怕铜器类东西,只要用木头雕琢成人像模样,给它们穿上衣服,买些铜锣、铜钹及大鼓,一敲打,那些蝗虫便会吓跑飞走。那老人临走前还给先祖的儿子口授唱腔。次年,禾苗泛青时,蝗虫又铺天盖地而来。先祖的儿子就按照老人的吩咐,邀集垅里的乡亲,撑起穿着衣服的木头人,在稻田间敲锣打鼓,并与大家念叨着老人教他的唱词,那些蝗虫纷纷夺命而逃。这年秋天,冲天垅稻谷大获丰收。人们认为举偶唱歌,能保田丰收、佑人吉祥、赐人平安,便将冲天垅改名太平图,先祖的儿子也如愿成亲,以后每到农历四五月间,两夫妻便在村里架台对歌唱戏。自此,太平图的木偶“苗庄戏”(禾苗戏)便慢慢形成。
二曰,西汉末年,民不聊生,郭公坪溪口白虎寨老祖(苗王)率领苗民起义。汉帝刘秀为了安定天下,三次派兵镇压起义。两次遭反击失败后,第三次派大将马援来镇压。马援从沅水率兵而上,希图过麻阳尧里河,经石羊哨,再到凤凰临近溪口的水打田,包抄进剿。太平图苗民知悉后,便在石羊哨伏击阻截。打了几天几夜,难见分晓。马援率主力朝溪口白虎寨前行,只派一名副手和小部兵力留下继续攻打。当时,太平图一老人(即每逢木偶戏演出前务必祭奠的祖宗)想出一计:将木头刻成人像,装扮成苗兵苗将的摸样放置于各卡及山头上,不时响起鼓号声。马援之兵看到太平图苗兵一下子增多,便仓皇而逃……为了继承先祖遗志,太平图后人便将木头人像进一步艺术化处理,饰以戏服、道具,借用辰河高腔主调,融合高腔、弹戏、汉戏等调子,配以击打吹奏乐器,创办了木偶戏班子,继演相传至今。
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自诞生以来,历经了一条辉煌又崎岖的发展之路。清代至民国时期,除了在本地祠堂、大院、坝地等融入传统节日活动常演之外,戏班子还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受邀到湘黔川鄂边境各县市区乡镇集市村寨演出,深受边界各地群众喜爱。1949年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受“破四旧”等时代原因影响,戏班子逼迫解散,但原有的演出道具仍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大多的剧目仍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被后代传承人记在了脑子里。
1978年后,在第八代传承人李昌佑、李呈权等带领下,重新建立了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剧团,演职人员多达30余人。戏班在《苗庄戏》、《寒江关》等传统戏剧的基础上,移植、改编、创作了《大战受华山》、《炮打两猿关》等新剧目。演出的足迹再度延伸到贵州铜仁、重庆秀山、湖南凤凰、辰溪、芷江等地。
进入21世纪以来,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艺人通过不段挖掘、搜集、整理原有的剧本,又创作了《二堂审子》、《双龙珠》、《青龙关》等戏剧。其表演内容、手法和技艺更趋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传统戏剧文化园林的一枝独秀,湘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
祭戏神
着装
闹场
演出
主要特征
1、艺术元素多样。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是一门融雕刻、服装、表演、声腔、器乐、舞美、戏剧文学等多门艺术元素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戏曲艺术。
2、戏剧“演员”双重。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注重“以物象人”,面对观众演出的是“木偶”,操纵“木偶”的是人,木偶造型既是艺人雕绘的戏剧角色,又是艺人操纵的戏剧道具。
3、传承历史久远。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源自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偶像崇拜,而其远祖可追溯到隋唐以远的汉魏时期“刻木人像”的“傀儡”,有据可证的时间至少在清乾隆时期就已从江西经辰溪传入,至今已有230余年历史。
4、影响地域广泛。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自传入植根以来,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表演内容、精湛的艺术风格广为老百姓所喜爱,演出足迹遍延贵州、重庆、四川、湖南、湖北等周边多个省市的城镇和乡村。
5、表演技艺精湛。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集舞功、唱腔、举偶于一体,需要长期的历练才能掌控。艺人还能以“假”演“真”,利用木偶之“假”表演一些人们习以为“假的”不可能做到的动作,却能出其意料之外,让戏剧人物表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6、传统剧目丰富。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历经数代木偶艺人的不断挖掘、加工、整理、创作,已提炼出《寒江关》《双龙珠》《二堂审子》《大战爱华山》《四郎探母》《樊梨花斩子》等20多个剧目,内容取材于历史故事、传说,其中尤以军事斗争的武打戏剧目最为夺人眼球。
7、唱腔特色独特。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音乐唱腔发轫于弋阳腔,脱胎于辰河高腔,成型于融入地方方言、土语以及高腔、弹戏、汉戏、山歌等音乐元素的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唱腔,旋律跳跃、节奏明朗,或活泼风趣,或甜美柔和,或诙谐轻松,或庄重素雅,深受男女老幼各种层次的观众喜听。
8、艺术风格鲜明。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剧与其他民间艺术戏剧不同。它的表演过程是根据人物行为和剧情需要表现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凸现状鲜明的艺术风格。
9、演出场地灵便。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一年四季都有主题性演出活动,对于场地没有苛刻的挑剔,不论是祠堂、戏院,庙坛,抑或屋前空坪、寨中宽弄、晒谷坪,抑或收割之后的干田,平整之后的空地,均可搭台演出。
此外,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因源于远古偶像崇拜,不论是演出程式还是演出内容,都融汇着地方民族信仰、礼仪、岁时、节日等习俗,是一种富含地方民风民俗的文化艺术形态。
经典剧目《寒江关》
重要价值
1、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从清乾隆年间传入到发展、成型、繁荣至今已有230余年的历史,它对研究中国传统戏剧源流走向及衍变过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对探究湘西木偶戏剧文化的区域分布、板块布局、结构形制、精神内涵、生态养成及互溶流变提供了鲜活的实例佐证,对考究民族文化多样性提供了生动的样本,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2、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从脸谱设计到形象雕绘,从木偶头、颈及手杖的巧妙制作到头像眼珠的灵巧转动、头腔内机关的自如控动,以及服装、腰饰、头饰、兵器等穿着佩带,唱腔鼓乐舞功的运用,从舞台搭建到舞台布置等,都凝聚了艺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承载文化理念,充满科学含量,折射艺术光芒。
3、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春有开年戏、夏有禾苗戏、秋有庆丰戏、冬有过年戏,还有应节逢俗而演出的各种剧目,不仅伴随着自然时序的轮番交替,也相随着人们的生命成长过程,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促进农村文化繁荣、淳化乡风民俗、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社会生态,有着独特的作用。
4、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民族特色村寨,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助力与支撑,将木偶戏这种原生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开发、科学运用,不仅有利于麻阳太平辰河木偶戏这一仅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对民族文化旅游形态升级、项目添色、品牌打造生发独特的效果。
谢神
收装
收台
服装、道具
花絮
摄影:赵凯、焦玫、黄军、雷金长、余飞
Wed Jan 13 16:10:40 GMT+08:00 2021
Mon Dec 28 11:08:00 GMT+08:00 2020
Fri Dec 25 17:08:00 GMT+08:00 2020
Wed Dec 16 15:27:00 GMT+08:00 2020